摘要:“字正腔圓”美學觀是中國民族聲樂長期積淀,凝練的美學觀,也是歌唱者要遵循的演唱法則。本文試圖通過對《鄉音鄉情》《鞭打我吧》《求愛神給我安慰》三個作品關于字正腔圓美學觀,在演唱中外聲樂作品對如何靈活有效的進行運用將其要求運用到不同風格中的中外聲樂作品。
關鍵詞:字正腔圓;腔領字行;依字行腔;中國藝術歌曲;外國聲樂作品
一 “字正腔圓”美學觀的背景和審美要求簡介
中國傳統歌論從“以言為本”的美學原則出發,非常講究語言的特點,重視歌唱藝術中的語言因素。以語言為基礎,聲樂美基于語言美。“字正腔圓”是“中國傳統唱論的基本美學法則,強調在歌唱中“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圓”。中國的傳統歌唱中對語言的藝術要求頗高,要做到深情并茂打動人們首要語言要做到規范。做到吐字真切,以字行腔,字生相諧。
二“依字行腔”與“腔領字引”的在中外聲樂作品中的運用
在聲樂演唱中,我們離不開“字”和“腔”的相互作用。“依字行腔”也稱“按字行腔”。在漢語中有四個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歌唱中隨著旋律的變化要調整字調的發聲,做到吐字清晰,聲音不要往后倒。在漢語拼音中由聲母、韻母構成,在演唱中國藝術作品時我們更注重咬字的重要性,演唱時抓住字頭聲母,歸韻到韻母。從字到腔,以字帶腔,讓聲音明亮,集中,產生共鳴和泛音。而“腔領字引”是吸收西方美聲唱法的技術。由于語言的不同,外國美聲聲樂作品的意大利語言都有其元音拼成,在我們要求的聲音共鳴通道中,元音的發聲正好是貼著我們的后咽壁,上口蓋發聲的,在演唱外國作品時我們有著更科學的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打開共鳴腔體,讓聲音進入各個共鳴腔體通道。因此在演唱外國作品中更著重強調行腔的重要性。“依字行腔”與“腔領字引”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技法。兩者之間既有差別也有聯系。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形成圓潤,明亮,集中的聲音。
(1)中國聲樂作品的演唱可遵循的依字引腔的原則——以《鄉音鄉情》為例
《鄉音鄉情》是一首抒情女高音歌唱作品,在演唱過程中要做到聲情并茂,就離不開對語言的歌唱要求。吐字清晰,做到“字正”才能“腔圓”。比如第一句中“我愛戈壁灘沙海走駱駝”第一個字“我”如何把“我”字唱的清楚而且聲樂進入腔體。首先把“我”字的漢語拼音分解是“w”到“o”,其中“w-u”的預設。首要我們要咬清楚字頭然后轉換到在“o”上。最后字音要停在“o”母音上。在演唱中我們要找到每個字的母音,把母音唱清楚了,字就咬清楚了。第一部分“我愛戈壁灘沙海走駱駝。我愛洞庭湖白帆蕩碧波。我愛北國的森林,我愛南疆的漁火,我愛那嶄新的村落。我愛運河邊,村姑插新禾。我愛雪山下阿爸收青稞。我愛草原的歌謠,我愛山寨的酒歌,我愛古老的傳說”每一句都帶有一個“愛”字。愛祖國的好山好水,歌頌祖國的美麗。這里面的每一句歌詞每一個字都要求字要進入腔體,由字行腔,腔由字生。如帶有后鼻韻的“洞”“庭”“蕩”“疆”等等這些字。如把“洞”字的漢語拼音分解為“d”到“ong”首要咬清楚字頭“d”然后轉換到“ong”進行歸韻。這樣我們唱出來的每一個字才清楚且咬在了腔體里面。在演唱副歌部分“華夏呀土地養育我,九曲黃河哺育我”時“hu-a,xi-a”要歸韻帶到“a”“ji-u”要歸韻到“u”。注意字頭,依字引腔,由于這一句音域比較高在演唱過程中一定是吸著把聲音掛在高位置哼著唱。
(2)外國聲樂作品的演唱要遵循“腔領字行”的原則
在演唱外國聲樂作品中我們對語言語音的規范要求是極高的,我們在演唱外國作品時要做到發音標準且語言完全正確。對于意大利語言,是比較好發音且容易進到腔體。在演唱外國聲樂作品時要牢牢抓住母音,唱清楚母音。首先唱清楚字頭然后轉換到母音上,可以夸張延遲母音。這樣才能真正唱清楚每一句。“腔領字引”的體現在《求愛神給我安慰》中第一句“pro gia mor qual che ri sto ro”每一詞里面都有元音。必須把里面的每個元音唱清楚。可以把意大利語也看成拼音學習,在學歌唱時最好可以大聲夸張的朗讀,把元音夸張的讀出來。這樣的方法對于演唱是有極大幫助的。;列如在演唱“pro gia mor”中是從“pr”到“o”元音落到“o”“gi”轉換到“a”重點唱“a”“m”到“o”到“r”需要彈小舌。類似與拼音一個一個音要咬清楚且發音圓潤。在平常訓練中對于元音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字正腔圓”是學習歌唱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在學習中國聲樂作品還是外國聲樂作品,在歌唱中的發聲都要以字的音和韻以及咬字、吐字為基礎。“字正”則“腔圓”在我們的訓練過程中需要長時間的把“字”與“腔”完美的結合起來。在演唱《鞭打我吧》第一句“bat ti bat tio bel ma set to”。“bat ti”出現了兩個雙元音,我們不僅要唱清楚“ba”歸韻到“a”還得唱清楚“ti”歸韻到元音“i”在意大利語中,意大利歌詞唱起來會比中國歌更好更容易的進去腔體,沒有中國漢語拼音復雜。但是在唱意大利聲樂作品時往往會忽視元音,如果一旦忽視了元音,那么語言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在我們平常的訓練中要多讀多大聲朗讀單詞,帶上節奏夸張的表現出元音。在一定的時間積累下,形成習慣之后我們的語言自然就會規范且標準。元音還可以分為開口音和閉口音。在發音的位置上會有所不同。但是都需要我們的后咽壁的力量,能夠支撐,在唱閉口音是內口也是需要有空間的,這樣聲音才會產生共鳴。
“依字行腔”與“腔領字引”應該互相融合,相互滲透。在演唱不同的作品時靈活運用。在不同的演唱風格,不同的聲部情況下選擇不同的技法,字要正,腔要圓。不要為了追求字的清晰了而忽略了腔體的共鳴,也不要為了追求共鳴, 忽略了字的表達。只有將“字”與“腔”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圓”。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二度創作的美學思考》,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2]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8年版。
[3]余學剛:《聲樂語言藝術》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4]鄒本初 :《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
楊瑩鈴(1995.12—),女,漢族,四川宜賓人,西南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碩士(音樂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