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始樂舞是原始音樂最基本的表現。原始樂舞是歌、樂、舞三位一體的統一。在原始氏族社會中,樂舞具很強的社會屬性,存在于氏族部落的各個方面。因此具有明顯的氏族性、鮮明的地域性和強烈的象征性。
關鍵詞:原始樂舞;文獻;圖騰
一、與生產勞動有關的樂舞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1]表現的是原始先民農事生活的場景,樂舞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歌頌載負人民的大地,因為大地是萬物生命之源,先民們以此向大地祈求豐收。歌頌象征氏族圖騰及春天之神的玄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表達出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其中描述的表演形式與1973青海大通縣出土的彩陶盆上三組連臂的圖案相吻合。
1973出土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馬家窯墓葬出土彩陶盆高14cm、口徑29cm、腹徑28cm、底徑10cm,盆口向外挽,腹鼓,小平底,內外均有繪畫。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內壁直徑最大處繪四道較粗平行帶紋,內壁近沿處有一圈帶紋。上下兩組紋中間繪有三組人,每組五人,每組兩邊亦有內向弧線紋。在相反兩組弧線紋之間,各有一條斜行的柳葉形寬紋。其中人物手拉手,面向一致,頭側各有一斜道,似為發辮,擺向統一,每組外側兩人的一臂畫為兩道。人下體接地面兩豎道為腿,胯部斜出一短道似為飾物。整個畫面簡潔,人物突出,展現了新石器時代我國西北地域先民的舞蹈場面,這件舞蹈盆為我們研究原始樂舞提供了重要材料。
二、與大自然有關的樂舞
原始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大自然作斗爭,因此產生了一部分關于大自然的作品。
伊耆氏的《蠟chà祭》所用的歌詞是:“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人們在歌中虔誠的禱告,希望在下一個年頭里,不要再有地震、水災、蟲害;不要讓雜草野樹和人們辛勤種下的莊稼爭奪土地、陽光和水分。說出了無力與大自然抗衡的農業勞動者的愿望。記載還有:“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2]這是人類與自然搏斗過程中在不能戰勝大自然和客觀環境時,產生的對抗水災的方式。“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3]這是對抗旱災的方式具有巫術的作用。
三、與戰爭、狩獵有關的樂舞
文獻上:《彈歌》相傳為黃帝時代流傳下來的:“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4]這是一首反映原始時期人們以狩獵為生的歌曲,表現出華民族早期勞動生活方式。
“帝(舜)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汝祖征。’禹乃會群后,’…三旬,苗民逆命。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天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至誠感神,月茲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5]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日:‘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千戚舞,有苗乃服。” [6]
以上兩則記載是關于氏族部落聯盟時期舜禹與有苗部落戰爭沖突的記錄。“執千戚舞”、“舞千羽于兩階”等形式大概是戰前舉行的作戰演習或操練,先民們以這種方式希望能使敵人懼服,原始人認為不同事物之間有神秘的聯系和互滲,而這類整齊劃一、士氣振奮的原始氏族樂舞就有戰勝敵人的巨大力量。以演出先民狩獵出征和部落戰爭為特征的舞蹈,后來發展成一種專門的舞蹈門類,即武舞,對后世舞蹈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狩獵戰爭樂舞是先民們以樂舞形式對狩獵、戰爭生活及其情感體驗的反映,此類型的樂舞也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原始樂舞的集體性與氏族性, 內容較簡單,且一般由男子表演。
四、與圖騰、祭祀有關的樂舞
在原始社會,祭祀典禮儀式作為維系社會群體的文化活動,以尊崇、祭祀祖先為主。舞《云門》,以拜云圖騰。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以拜天神。相傳舜時的這部氏族代表性樂舞《簫韶》是原始社會最高水平的樂舞作品,在當時及后世一直享有盛名,又稱“韶樂”、“九韶”。曾得到孔子“盡善盡美”的高度評價。
祭祀儀禮是神靈崇拜的集中體現,在萬物有靈的宗教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古代社會,人們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根本目的就是祈求祖先或神靈能夠保佑他們,賜福他們。如內蒙古陰山巖畫的拜日圖,一個人手里拿著類似香的東西,朝向太陽朝拜。又如內蒙古陰山巖畫中的祈雨圖,左下方兩個并列的人像,起舞求雨,天上出現兩片類似祥云的圈圈。變化無常的大自然,既向人們提供生存的條件,又給他們帶來無數的災難。原始人的饑飽、冷暖、病痛、歡樂、希望和恐懼等皆同自然界的種種變化密切的聯系在一起。在一定意義上講,原始人對自然界的關注往往超過對自己的關注,這是當時極為低下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為了謀生,原始人類企圖通過自然崇拜,獲得大自然的恩賜。
原始社會音樂的主要形式是樂舞,這些樂舞大都與先民的耕種、狩獵、戰爭、宗教等生活有關,是藝術源于生活的體現。
在我國關于原始樂舞的史料主要是古代文獻和目前考古出土的原始樂器以及壁畫等文物。但是古代文獻大多是關于神話傳說的并且記載簡略。因此要想了解中國原始時期的樂舞最可靠的資料,還可以目前考古出土的有關原始樂舞的紋飾、巖畫、壁畫等的資料為理論依據。
注釋:
[1]見《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
[2]見《呂氏春秋·古樂篇》
[3]見《呂氏春秋·古樂篇》
[4]見《吳越春秋》
[5]見《尚書·大禹漠》
[6]見《韓非子·五蠢篇》
參考文獻:
[1] 席雯婷,《音樂的起源探析》[J],《青年文學家·藝術研究》,2012年,P131
[2] 劉忠、薛松梅,《中國音樂史》[M],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3] 譚立群,《探尋中國原始壁畫藝術的“線性之美”——對當今“線”性繪畫語言運用的啟示》[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5月22日
[4] 崔樂泉,《前樂舞祭儀與原始的體育娛樂—原始體育形態的考古學分析》[J],《南方文物》,2008年2月,P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