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照射決定物體的亮面、暗面及陰影,從而使我們感受到物質的形體。物體的形狀和每個朝向的變化都會影響光的反射,畫面也會顯示出不同的色調表現。徽州木雕藝人常常巧妙的運用光源,借光影明暗來突出人物形象,以此來調節畫面氣氛,傳情達意。
一.增強人物體積感,突出人物形象
光可以分為自然的光和人工的光,這兩種光源是有差異的,根據不同光源,我們看到的光影效果也會大不相同。在自然光線下,他們離所描繪的對象是很遠而分散的,光線如平行線般照在物體上,形成了亮部和暗部的差距不大。而人工的光源,一般離對象是相對比較距離近而集中,容易形成對比強烈的明與暗。徽州民居是內向型結構,木雕主要集中在民居中間天井的四周。方形的天井像是一個收光口,把自然光聚集起來,使原本的散光變的更為聚集。這種從井口瀉下來的天光,是欣賞木雕的固定光源。頂部進入的光線是投射面積最大,它是整個房屋最亮的地方。幾百年來,在同一光源的制約下,經過長期實踐,木雕藝人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
在豎向上,為了使人物更其突出,在人物上半部分三分之二處挖得很深,下面三分之一部分則很淺,呈弧線斜坡與外框銜接,上下深淺對應。光影投射下來,在深部位的頭、上半身較明亮,投影相對較重,人物的輪廓相對清晰;在淺部位的下半身較暗,投影相對較弱,輪廓相對較模糊。在光的作用下,木雕產生了虛實、明暗的變化,使主要人物從次要人物及背景中凸出來。徽州木雕藝人運用深淺雕刻相互結合,把觀賞者的視覺焦點移到了人物的上半部分,人物笑面喜態被光強化,顯得尤為跳躍鮮活,層次變化豐富,立體感更加凸顯。
在縱深上,雕塑依靠本身的凹凸表面,正負空間來強化體量,增強節奏感和空間感。例如我國古代青銅器上面的大型人面具,常常在眼、嘴等地方做成起伏比較大的斜面和凹凸弧面,以突出其面部特征。徽州木雕的主要人物被雕刻在最前方,為向外凸出的曲面。次要人物居后,配景多為平面雕刻在最后方。在明暗的表現上,近處人物明暗對比強,遠處背景明暗對比要弱。近處人物明確、清晰,遠處背景則模糊、虛影。人物整體呈現向外凸出的同時,也其細節也蘊含著豐富的變化。衣紋常采用陰刻的手法向內凹陷。向外凸出的曲面和向內凹陷出的衣紋是不同的,向內凹陷在光影的照射下會產生很強烈的明暗對比,加強了木雕人物動態和韻律。同時也加大了體面之間的高低錯落關系,使得向外凸出的那部分曲面更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化了木雕的動態形象。在光影的影響下,不同的曲面的表現特征更為強烈:直線型曲面在造型藝術中就有剛中帶柔的特點,弧線形曲面在造型藝術中富有彈性、張力及豐滿感;旋轉曲面在造型中具有生長感和動感;自由曲面在造型中有豐富、多變和奔放之感。而徽州木雕人物動態圓潤,增加了身體的面的轉折,使得形體更加流暢舒展,呈現出更加自信和穩定的狀態,打破了直立面的呆板感覺,從而在視覺上造成豐富的層次。
二.調節室內氣氛,傳達歡樂的情感
光影是有表情的,光的聚散不僅強化了畫面的主題,還承擔起調節畫面氣氛,傳情達意的作用。它能喚起人們內心的情緒,在秩序和節奏中感受蘊含的情感和美。光影對整體畫面氣氛的渲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柔和的光影、強烈的光影、聚集的光影或散漫的光照等,都能使畫面產生不同的氣氛,呈現不同的效果。光影的相得益彰,會使觀眾的想象力激發出來,激起或悲或喜的情緒。當大面積溫暖的光線照耀畫面時,觀看者的心情會愉悅、興奮,而微弱的光線出現在畫面上時,則會顯得憂郁。過于強烈的光線會使人感到突兀,茫然不知所措,小束光線在大面積的陰影中出現則會產生神秘感,激發人們探索的欲望。因此,使用適當的明暗效果,突出暗藏的情緒,能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
置身于徽州民居空間內,從上到下,光線從聚到散,從強到弱,依次遞減。于此同時,明暗的變化,空間層次的表現和渲染的氣氛也有不同。在民居最上方的雀替部分是整個民居光線照射最強烈的部分。而強烈的聚光表現出來的視覺沖擊可以強化美好和快樂,再現暴力和丑惡。雀替上一般雕刻為神仙人物,這些人物渾身上下散發著歡喜之氣,人物在光線的聚光下向前凸顯甚至“跳躍”,大量的陰影悄無聲息的后退,被溫暖的光線所隱沒,余下的是跳動的,鮮活的,喜氣洋洋的人物形象。天井上方奪目的光線,木雕鏤空處躍動的影子,給予視覺上極大的沖擊力同時層次又非常的鮮明。
光線到達整個民居中部時,相對天井處較為柔和,分散。光把觀者的目光吸引向畫面最亮處,其余隱沒在陰影之中,產生一種戲劇性的氣氛。亮光從高處投射下來,人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圓潤流暢的明暗交接線,人物從陰影中浮現出來,整個人物上方都是明亮的色調。就像戲曲舞臺一樣,畫中人物站在黑色背景的舞臺之上,一束光打在這些十分歡喜的人物的身上,顯得喜慶,熱鬧,樂感十足。隨著光線的變化,這些人物也產生了豐富的層次變化,明暗的分界是時斷時續的,在光影的流動中使人物的體態充滿了彈性,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節奏美在畫面的虛實相間中孕育而生。
當光線在民居內不斷變化時,便形成了一種明暗交織的空間。圓形的光斑穿過狹長深幽的天井,打在木雕人物上,影影綽綽,產生了流動,跳躍的幻覺。徽州木雕巧妙的抓住光線賦予的靈氣和力量,產生了一種流動的立體空間感。目光隨著光影而流動給視覺持續的刺激。各種對象在一個大的空間環境里面占據著屬于自己的空間,彼此之間相互聯系共同展示著一種熱情,活潑,歡樂的意境和營造的氛圍。
參考文獻:
[1]俞宏理.中國徽州木雕人物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2]李飛,錢明. 中國徽州木雕[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3]董洪全.中國傳統木雕藝術賞析——徽州木雕[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4]宋子龍,馬世云 徽州木雕藝術[M].安徽美術出版社,1988.
[5]宋水亭. 中國古董文化藝術收藏鑒賞——明清人物木雕精粹[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6]吳莎. 徽州民居木雕裝飾的民俗審美屬性及價值初探[D]. 復旦大學,2010.
[7]甄玥. 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蘊[D]. 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