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的德育一直都是理想化的教育,孩子自入學以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把德育教育變成簡單的記憶和背誦,來應對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很難真正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如何根據新時代教育發展特點,以綠色教育思想引領,進行德育目標、內容、方式、保障等方面的課程化構建,建立起一套符合素質教育發展需要的中學生德育課程化活動體系,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鍵字:新時代;中學;德育活動;課程化;素質教育
伴隨著新時代的改革步伐,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進入了深水區和轉型期,整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過去的知識化教育、功利化教育等早已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人民群眾對當前教育不滿意的地方很多,因此為全面貫徹落實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把“綠色教育思想”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主題,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積極探索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認知特點的德育內容和方法,開發德育資源,突出實踐環節。將隨意化、碎片化、邊緣化的活動按照課程理念加以整合,形成由專題教育、常規活動、傳統活動、節慶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構成的德育活動課程體系,有效填補德育學科課程以外的學校德育工作的空白,切實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多措并舉,加強頂層設計,保障構建德育課程化體系健康發展
(一)加強領導,做到政策上和機構上的“兩落實”。
1.成立專門的德育工作課程化的領導小組。德育課程化領導小組由校長、分管教學和德育的副校長擔任正副組長,教科所、政教處、級部組長、學生會為組員,負責對學校的德育課程化進行統一的規劃、管理和部署,確保德育課程化的實施保障有力、政策落實、機構健全。并聘用政治老師擔任德育課程化專職教師,為德育課程化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操作咨詢,為實施德育課程化保駕護航。
2.明確目標責任。為保障德育課程化深入人心,學校必須在七年級入學之初,通過廣播室、LED、新生入學教育等形式,加強宣傳力度,使每一個學生都充分認識到德育課程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促使學生認真對待課程的學習。同時,規定每位教師必須上好“三課”(上好一門必修課,開發一門選修課,指導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把老師參與德育課程教學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評先標模和晉升職稱的指標之一,并根據過程資源、組織實施等情況兌現相關待遇。
(二)加強培訓,做到理論上和指導上的“兩落實”。
1.專家引領。
2.專題講座。
3.網絡學習。
(三)多元評價,做到評價與督促“兩落實”。
1.登記《成長的足跡》記錄本。根據學生參加德育實踐活動的態度及活動過程中合作態度及行為表現,通過日常性、階段性、終結性評價方式,自評、互評、家長評的手段給予全面客觀的評價。
2.實施“星級評價”機制。由于每一次進步都能得到一顆“星星”作為獎勵,每一良好的表現都有可能獲得“星星”,讓每一位學生將“星級少年”當作一個追求的目標,將獲得“星星”當作自己進步與否、先進與否等的評價標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進步的動力,“星星”成了學生培養良好道德素養的催化器。
3.落實考核制度。針對部分教師德育課程化工作積極性
不高的現狀,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充分保證和獎勵,提高開發德育課程化的課時津貼,并開辟專欄共同研討德育課程化實施。
二、科學規劃,規范實施過程,構建完善的德育課程化體系
(一)總結梳理,做到整體規劃德育工作目標體系
1.反思德育實施內容。
2.反思德育實施過程。
3.整體規劃德育工作目標體系。
(二)創新思路,積極探索針對不同年段學生認知特點的整體規劃實施內容
1.有效實施德育課程化序列研究。針對不同年級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實際情況,構建以四自教育為主線,以日常行為規范學習習慣養成為基礎,各年級有側重點而又相互貫通的德育教育新系列,同時將德育目標細分到不同年級段的教育活動中,并細化為若干具體指標,形成具有本校特點的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國旗下講話、主題教育等德育序列。
2.有效實施學科德育課程化實踐研究。我們要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學科教師深入挖掘學科課程資源中的德育內容,利用和創造一切教學場景,在學生感動點、醒悟點、困惑點等節點上展開靈魂的重塑,引導課堂教學從知識教學轉向學科育人。
3.有效實施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化研究。道德實踐活動是促使學生將道德知識內化于行的必由之路,主題教育是實踐德育的主要途徑。針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認知,依據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層次設計德育主題序列,按照把主題轉換成任務,把任務轉化為活動,把活動內化為體驗這一思路,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成道德智慧,提高道德素養。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和實踐能力。
4.有效實施德育課程化文化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傳統文化教育與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標相結合。學校可借助“朗讀者”公眾號,吟唱或誦讀經典,通過比賽、演講、傳唱等活動,讓師生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道德素養。
三、立足本土,合理開發資源,構建德育課程化校本品牌
在積極開展德育工作序列化、層次化、課程化實踐研究的過程中,校本課程在德育方面的獨特優勢充分顯示出來,成為做強學校德育工作、凸顯德育品牌的必有之路。但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長期醞釀、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計劃性與階段性相結合。
1.做好環境分析。要針對學校的教育資源、人力、物力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充分考慮到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學生之間的差異,確保挖掘適合本土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
2.制定課程目標。要從認識、情感、心理、技能等方面制定切合實際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目標,并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表現、心理變化特點、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來設計差異性教育活動,確保教育實施過程中,能夠直接落實到學生,也最容易被學生認可和接受。
3.課程組織與實施。要根據課程目標組織編寫教材或按照總目標和子目標一邊嘗試實施,一邊整理校本教材,同時將課程實施列入到課程計劃,通過必修課、選修課或活動課來對校本課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