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道具作為舞蹈藝術中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幫助作品提升了藝術表現力,烘托了作品的主題,為舞蹈劇情發展埋下伏筆。同時通過與舞蹈表演的緊密結合,更能夠增強作品中心思想的表達,從而和觀眾產生共鳴。
關鍵詞:藝術表現力;中心思想;共鳴
在戲曲舞臺上,文官武將出場,有時手里攥著根細而短的藤棍,下面還帶些穗,這就是“馬鞭”。馬鞭本是用在戲曲中的道具,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風格的人物。戲中角色手執馬鞭而舞,象征著騎馬;手執馬鞭不舞代表著牽馬而行。可見,戲曲中的馬鞭是一件半實半虛的道具,它的應用具有象征性。舞蹈《梨園情》是由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優秀舞者,董華興編導,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舞蹈系學生表演的原創戲曲題材舞蹈。“馬鞭”作為此劇目中無聲的載體,通過與舞蹈演員的配合來傳情達意,在作品當中它對環境做了語義性的解釋,同時渲染整個作品的氛圍,也強化了舞蹈作品本身的美感。選用“馬鞭”這一道具貫穿始終,不但貼合其“梨園”主題,更以“馬鞭”作為一條聯系師生之間情感的紐帶,賦予了其廣泛而深刻的內涵。舞蹈《梨園情》是典型的三段式結構,下面分別從其三段內容中“馬鞭”的不同功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藝術價值體現。
一、作為“道具”,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馬鞭”作為《梨園情》中唯一的道具,也是師生的情感導線,貫穿始終。它最基本的功用便是作為戲曲表演的道具,“馬鞭”在《梨園情》劇目中的實際使用手法和在戲曲中的幾乎相同,將馬鞭尾部的繩子套在中指上,從而進行一些手上靈活的技術技巧,繞鞭子、揮鞭子、打鞭子等,這些都是不離手的鞭子動作,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劇目的技巧花樣和難度,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延伸手臂的長度,用道具與身體巧妙連接的動作設計使人產生最佳的視覺效果,使人在欣賞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享受,使觀看者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理緊張和肉體疲勞逐漸得以消除,感受視覺上的盛宴。
在作品第一段中,女主人公輕撫馬鞭,緩慢走圓場。“紅色”馬鞭一開始的出現就增加了演員在空間的表現張力。紅色是所有色彩中對視覺最有沖擊力的色彩,它具有強烈地促使人們注意和似乎凌駕于一切色彩之上的力量。給觀眾一種警示和嚴肅的心理反應。上身兩次“八字圓”的擰繞踢后腿變身出前腿和繞鞭子劍指亮相的連貫動作更明確了馬鞭的引申含義。作為道具,“馬鞭”的應用鮮明直接的體現了作品的敘事背景,也同樣映射出梨園文化的魅力。
二、作為“教具”,引發觀眾共鳴
劇目中馬鞭的出現不僅提高了視覺效果,更不乏讓培育學生的各界教員們心有感觸。劇中學生由老師的馬鞭一步步引上臺來,在老師的帶領下以龍擺尾的隊形形成第一個大舞段的位置,老師作為“龍頭”帶領并且引導著他的學生們學習戲曲中的基本步伐和體態,并且嚴厲的進行指導。在與學生的雙人舞配合中,馬鞭已經不僅僅作為道具,同樣作為了老師教學中使用的教具,指導學生從手的位置到腳指尖的延伸,細心的幫助學生細化動作,通過“抽”“打”等動作表現其教學中嚴格、嚴謹的態度。隨著情節推進,一名學生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出現強烈的情緒變化,因不滿練習的枯燥辛苦,將馬鞭狠狠摔在地上,這時作為道具,教具的馬鞭在沖突中與人物性格形成了鮮明對比,老師并沒有憤怒,而是牽起學生的手再一次幫她規范動作,親身示范,之后要求學生撿起地上的馬鞭,教師誨人不倦的形象此刻展現的淋漓盡致。馬鞭在這些舞段中的使用與其說是道具倒不如說是“教具”。先是用馬鞭引領著學生們一步步走上求學之路,然后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學子們,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到培養、教育事業上。作為“教具”的馬鞭使觀眾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共鳴,使其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品想要表達的,對藝術教師行業的尊重與感恩。
三、作為“傳承”,表現作品的精神訴求
在作品第三段中,隨著教師慢慢老去,學生成長成才,馬鞭也就被賦予了“傳承”這樣的意味,馬鞭在這里象征著老師畢生所堅持的戲曲藝術,也可以理解為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師生共同祈盼著傳統藝術能夠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第三段伊始,女主人公年事已高,伴隨舒緩的音樂,步履蹣跚著一根根撿起學生遺落在地上的馬鞭,學生已然學有所成,變為她年輕時候意氣風發的模樣,老師明白,屬于自己藝術生命的時代已然過去,未來的舞臺屬于學生們,他們前途光明,將為這門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她也是時候該尋找接班人了。此刻,馬鞭的意味較之前兩段更厚重了些,它包含了老師對自己所堅守一生事業的情懷,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殷切期望,也包含了學生對于誓將戲曲藝術發揚光大的決心。老師面露欣慰的笑容,緩緩地轉身,走向了學生用馬鞭撘成的“家”的造型中。道具“馬鞭”貫穿于整個第三段,其以一種具象化的符號,承載著編導,作者想要通過作品向觀眾傳達的“文化傳承”的意味。
在原創作品《梨園情》中,道具“馬鞭”作為作品梨園背景下非常有代表性的符號,貫穿于作品始終:它作為“道具”,以非語言文字的形式,生動鮮明的向觀眾傳達了“梨園”背景,選用的紅色“馬鞭”,增強了視覺感染力;它作為“教具”,將老師之于學生,學生之于老師的“情”通過日常的教學訓練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也為師生矛盾爆發提供弄了線索,使得觀眾對梨園師生情有更加切身的體會,引發其強烈共鳴;它作為“傳承”,通過教師將“馬鞭”緩緩交于學生這一情景,寄托了教師對于學生未來發展的殷切期望,飽含了學生對于教師深深地感恩與敬重之情,也由此體現出編導,作者想通過作品傳達出的精神訴求——對中國傳統文化“師傳”精神的頌揚。“馬鞭”的應用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舞蹈《梨園情》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張藝鳴(1998.9-),女,漢族,籍貫:河北石家莊人,沈陽師范大學,16級舞蹈表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