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潔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000)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其中的一些思想與我校大力倡導的“潤心”課堂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契合性?!昂糜曛獣r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睂W校的課堂教學也應當像“春雨”一樣,做到“知時節”“潛入夜”,最后實現為學生“潤心”的目的。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葉圣陶先生非常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他認為,德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即“做社會的夠格的成員,做國家的夠格的公民”。他將德育工作的內容概括為道德行為教育、人生觀教育和政治方向教育。同時,他認為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要尊重和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要重視德育過程的實踐性,要關注德育的整體性,要注意教師在學生德育過程中的“師范”性[1]。
葉圣陶先生非常重視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他在論述德育工作時這樣寫道:“要有好思想好品德不是僅聽人講講就夠了的事,光靠被動的聽講總是不夠的,在聽講的同時還必須自動地動腦筋?!边@段話的核心在于強調受教育者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德育的途徑離不開實踐性,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就是要做到知和行的統一。一是在范圍和內容上,既要組織學生參與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如公益活動、社會調查等,更要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把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付諸行動;二是在時間和程度上,要相對集中地開展一些必要的實踐活動,如學雷鋒活動、愛國衛生活動等,同時要引導學生持之以恒,不斷實踐。通過實踐,把德育思想貫徹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道德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與其他教育內容相伴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不是全然割裂開的,而是緊密聯系的。通過美育可以提升學生的美學觀念,進而引導學生追求具有高雅品位的生活,脫離低級趣味。體育和勞育既可以讓學生強身健體,也可以使他們體會勞動的光榮,讓學生懂得強健體魄的重要性,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因此,重視教育的其他方面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苯處煹难孕信e止時刻影響著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影響著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德育知識的認同感。因此,教師要謹言慎行,時刻注意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形象。
“潤心”課堂的關鍵在一個“潤”字,“潤”的本義是“雨水下流,滋潤萬物”。此處的“心”是指學生的思想觀念?!皾櫺摹睆娬{的是教育教學方式的“緩”和“潛”,其中,“緩”是與現行教育教學中的“急”相對應而言的?,F行教育教學中的“急”主要表現為宣誓、喊口號、大合唱、集體向父母行感恩禮等流于表面的形式。這些形式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皾摗迸c現行教育教學方式中的“顯”相對應。現行教育教學方式的“顯”主要表現為教材將欲傳達的理念直接予以呈現,教師在課堂上將欲灌輸給學生的內容予以直接要求。這些“急”和“顯”的教學方式與葉圣陶先生的德育理念是相悖的,同時不利于打造“潤心”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潤心”課堂表現為教育教學方式上的“緩”和“潛”與葉圣陶先生的德育理念是相契合的?!熬彙焙汀皾摗倍紡娬{教育教學工作中應當注重通過對學生思想觀念的緩慢滲透,進而達到塑造學生新思想、新觀念的目的。前文所述的主體性表現為,學生只有在接受了教師所教授的道德理念后,才有可能積極主動地用這些道德理念指導自己的行動。道德實踐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也是一個逐漸且緩慢的過程。教師在進行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德育內容貫穿其中,隨著時間的累積,同樣可以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念。教師的道德觀念對學生道德觀念的影響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2]。由此可見,“潤心”的教育理念與葉圣陶先生在20世紀提出的德育理念存在一致性和契合性。
“在集體中成長”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過集體生活。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應當具備哪些觀念,應當如何處理自己和集體的關系,是想要“潤”入學生“心”中的內容。例如,教師在講授《“我”和“我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集體的力量來源于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作”這一道理,可以讓參加班級籃球比賽、拔河比賽、足球比賽等集體活動的學生談一談感受和看法。組織和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對于集體力量來源于何處的感受和理解最深刻,讓他們現身說法比教師單純地講述課本知識更具教育意義,這就是發揮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又如,在講授《共奏和諧樂章》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學會在個人意愿和集體規則發生沖突的情形下解決問題,可以假設在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場景,然后讓他們發表看法。通過假設這種場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然后教師給予正確的解讀和引導,使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形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講授集體主義的方式比教師聲色俱厲地要求學生必須以集體利益為重更容易被學生認可和接納[3]。這就是“潤心”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緩”和“潛”的表現。再如,在講授《美好集體有我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美好的集體應該具備的特征,教師可以提前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集體義務勞動。在策劃這次集體義務勞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美好集體所具備的特征貫穿到義務勞動中,如在具體開展集體義務勞動前,教師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讓學生確定此次活動所要遵循的規則、達成的目標和任務的具體分配。在義務勞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當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就此次活動的收獲和不足各抒己見。這樣,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美好集體的理解,這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德育的實踐性,也體現了“潤心”教育理念。
“走進法治天地”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法治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懂得并學會自覺地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法治理念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講授《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就“與我們生活密切的法律有哪些”這一話題進行討論,然后讓小組代表發言,并讓有不同意見的學生補充發言。在講授“法律的特征”這一內容時,教師要重點講授法律和道德的密切關系。簡言之,二者同為社會規范,但規范的范圍和本身的強制力存在區別。根據社會整體形勢和理念的不同,法律和道德所調節的范圍會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在講授該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不同的觀點讓學生進行比較,加深理解,如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是道德規范,而機動車不得闖紅燈是法律規范,二者的區別在于違背規范后是否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思考,這比直接向學生進行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這是“潤心”教育理念在教學方式上“緩”和“潛”的表現。再如,教師在講授《法律伴我們成長》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政策,可以列舉近年來我國出臺的法律法規和公安機關破獲的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的案件。如此,可以充分說明國家對于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力度,讓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種以事實說明問題的教學方式,同樣符合“潤心”課堂對于教學方式“緩”和“潛”的要求。

綜上所述,“潤心”課堂需要教師以雅潤心,以慧潤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做到走心、用心,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踐行,真正從學生的內心出發,“以人為本”,進而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