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華,高 燕
近年來,在國家研究生教育培養政策鼓勵和引導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某些學科領域招生規模甚至超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與注重理論和學術研究創新的學術型學位教育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更注重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中仍存在學用脫節、知行不一、知識陳舊、理論脫離實際,實踐流于形式等問題,專業碩士教育大而不強,培養過程與學術型研究生差異區分度不大,與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和定位脫節。作為實踐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審計專業碩士,審計專碩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如何?文章以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碩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例,首先從理論上闡述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內涵,然后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式了解審計專碩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現狀,最后根據調研發現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探討和研究審計專碩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現狀,首先需要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進行界定。
實踐創新能力包含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兩方面的含義,是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我們從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詞義入手,對實踐創新能力的內涵加以分析。對在校研究生而言,實踐能力主要是學生個體運用所學知識、方法與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是指改進或創造新的有價值的事物,創新能力一方面表現為在理論和實踐活動中對已有知識的獲取、運用和改進的能力,另一方面表現為研究和提出新興的有價值的新思想、新技術、新發明的能力。已有研究對實踐創新能力的定義主要有兩種觀點,一類觀點把實踐創新能力歸納為創新能力的范疇,認為實踐創新能力和理論創新能力相互補充,共同構成創新能力,另一類觀點把實踐創新能力歸納為實踐能力的范疇,認為實踐能力分為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三個層次,實踐創新能力是對實踐能力的最高要求。綜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概念,文章認為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不是實踐能力或創新能力的一個方面,也不是二者概念簡單地相加,而是一個綜合的,具有具體內容的新概念,它包含在本專業領域的知識獲取和應用能力、發現新問題的能力、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及研究能力、組織溝通協調能力等等。
實踐創新能力主要通過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來體現,本研究以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碩的專業實習情況為例,通過審計專碩在實習中的表現和相關專業人士的評價,考察現階段審計專碩實踐創新能力現狀。作為以審計學科為特色和優勢的研究型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碩基本學制為兩年,在研究生學習的第二個學期會被安排到全國審計系統各部門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專業實習實踐,每個研究生除了本校的導師以外,還會安排一個實習單位經驗豐富的審計干部作為實踐導師,幫助研究生完成實習工作。
本次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采取封閉式問題的形式,結合實踐創新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具體內容,選擇反映實踐能力的學習能力、知識應用、文字寫作、表達溝通、團隊協作、組織協調六項指標和反映創新能力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研究能力、歸納總結、創新思維、批判思維七項指標,并設置相應的回答選項“很強”“較強”“一般”“較弱”“很弱”。為能夠定量地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分析,文章對問卷中指標的回答選項實行賦分,選擇“很強”得分 S=9,選擇“較強”得分 S=7,選擇“一般”得分S=5,選擇“較弱”得分S=3,選擇“很弱”得分S=1。除了對反映實踐創新能力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價外,問卷還設置了開放式問題,接受調研對象可根據審計專碩研究生的實踐表現提出對提高審計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建議。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式,依據選取的實踐創新能力指標內容,以審計專碩研究生實踐導師、用人單位及部門負責人和本校授課為調研對象。其中,實習單位實踐導師和用人單位部門負責人就問卷的問題對審計專碩實習表現進行評價并給出相應的建議;本校授課教師通過個別訪談獲取審計專碩在實習前和實習后課堂表現的信息,通過對比可得出審計專碩在實習期間的學習收獲。共發放問卷39份,有效問卷36份,其中26份問卷對提高審計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提出了建議。
實踐創新能力可細分為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實踐能力的增強。

表1 審計專碩研究生實踐能力情況
調查顯示(表1),根據實習導師和用人單位對審計專碩學生的實習表現評價,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這兩項能力的評價較好,“很強”的占比高于70%,且總計分高于300分。說明我校審計專碩學生們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消化吸收新知識的能力較強。知識運用、表達溝通、文字寫作這三項能力評價計分都在270左右,對于知識應用這一能力,評價“一般”占比13.9%,“較弱”占比2.7%,一定程度上反映審計專碩在實習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將掌握的理論專業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文字寫作和表達溝通能力,“很強”和“較強”的占比較大,說明這兩項能力得到了認可。組織協調能力得分最低,47.2%評價“較強”,19.5%評價“一般”。

表2 審計專碩研究生創新能力情況
由表2數據可看出,反映創新能力的各項指標得分均低于或等于270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有評價為“較弱”,且總體得分排名靠后,說明審計專碩在實習過程中這四項能力的表現不盡人意;研究能力、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的評價占比較大的均為“較強”,沒有“較弱”和“很弱”的評價。比較表1、表2可知,審計專碩各項實踐能力得分均高于創新能力得分,實習單位和實習導師對實踐能力的認可度更高。

圖1 審計專碩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建議
圖1顯示了調研受訪對象對提高審計專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統計情況。調研對象的回答綜合起來主要有夯實理論基礎、拓寬知識面、實務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交流溝通能力、歸納總結能力這六個方面。如圖1所示,23%在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方面提出了要求,認為審計專碩由于專業知識結構的缺乏,造成工作缺乏思路,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難以及時進入實習狀態,因此夯實理論基礎,豐富專業知識很有必要。12%強調審計專碩知識面的拓寬,由于審計工作面對的被審計對象千差萬別,對專業知識之外的其他知識也應盡量拓寬,進一步加強如企業管理、財稅實務等跨專業跨領域綜合知識的培養。19%建議加強審計專碩的審計工作基本實務操作能力,為了盡快進入實習狀態,需更新教學內容使之更貼近于實務,注重技能知識和方法的學習,增強實踐針對性。15%希望能多提高實踐與理論的匹配度,使理論服務于實踐,增強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工作的能力。除此之外,各有12%在交流溝通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提出了建議,溝通、表達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審計創新和研究的能力的培養。在實習過程中注重方法的總結、歸納,舉一反三。
基于對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碩實習情況的問卷調查數據,我們分析了審計專碩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現狀,結果表明:審計專碩研究生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很強,文字寫作和表達溝通能力得到了實習導師的認可,組織協調、研究能力、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能力需得到進一步加強;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較弱。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強審計專碩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建議。
第一,優化課程設置,強化案例教學。課程設置需圍繞專碩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展開,審計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強調高層次和應用型,突出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表現為專業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學校要合理規劃在校專業課程和綜合課程,提高與專業相配套的專業知識和分析能力,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學習面。由于審計工作實操性很強,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更新教學內容使之更貼近于實務,優化實踐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大案例教學的力度,加強審計案例、審計問題線索追查方法等課堂教學,與具體審計業務相結合,注重方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第二,建設高水平導師團隊,形成校內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密切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在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研究生導師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導師應積極發揮對研究生的引導作用,校內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在審計碩士培養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教育培養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完成對審計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過程。學校應該建立由學院、研究生院、校內導師、實習單位、校外實踐導師共同參與的工作協同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多交流溝通,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培養研究生的審計工作全局觀。實踐創新能力是各項能力的綜合體現,需要審計時間和審計實踐的積累。要提高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對實習研究生而言,在審計實踐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參與審計項目的全過程,培養審計工作全局觀,在實習工作中遇到問題和困難,要多思考解決辦法,主動向審計干部、老師學習,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多了解政府部門和被審計對象的基本情況、法制環境和運行規律,培養審計工作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周立新,雷顯芬.地方高校應用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調研與對策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5):96-103.
[2]陳昊玨.審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03):67-70.
[3]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74-82.
[4]黃銳.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88-94.
[5]李雨,李海燕.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的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與思考[J].教育評論,2016,(04):34-37.
[6]劉曉宇.學碩和專碩實踐創新能力的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0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