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表現出積極、消極、主動、被動、有興趣、無興趣等狀態,我們將他們的這一狀態稱為學習心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研究學生的心理,以便更好地掌握他們的心理,更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激起他們更為強烈的求知欲望。
從導語方面來說,要有一定的新鮮感,讓學生一聽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這樣學生的記憶就會更牢固,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學習《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時,筆者就向學生提問:“誰覺得自己跑得非常快,能跑過時間呢?”學生展開了思索,注意力也集中了起來。此外,在上課前,筆者經常讓學生挨個呈現一段小表演,可以是朗誦詩、講解一個成語、講一則小故事等。有時候筆者也會為學生播放一段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動畫片段,這樣能使課堂導入更為有趣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來。
有些經驗比較充足的教師都特別注重導語的設計,也能夠將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起來。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教師講“詞義”,這節課的內容本來是非常抽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感覺很枯燥,激發他們的興趣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是這位教師的課卻上得非常輕松、流暢。首先,他針對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對導語進行了一番設計:“同學們,今天教師來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騎驢的小老頭,這個小老頭非常聰明,有很多傳奇的故事。你們知道這個小老頭是誰嗎?”當聽到教師說要講故事時,課堂氣氛頓時變得極其活躍,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阿凡提!”這名教師就為學生講了關于阿凡提的一則與詞義相關的故事。講完之后,教師因勢利導,告訴學生:“我們必須努力掌握一個詞的詞義,并弄清楚它的使用范圍,這對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導語的幫助下,阿凡提成為了激發學生興趣的好幫手,抽象的詞義學習也變得極為生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在成功的導入的協助下,整堂課的學習氣氛都非常輕松,學生的心情也很愉快,知識的學習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大部分是在6~1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喜歡新奇的事物,同時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非常短,不具備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延長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使學生積極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來,教師還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看他們都有什么樣的面部表情,這樣就能夠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針對其心理變化及時調整所教內容,轉變思路,減緩或加快講課的速度。
在上課時,有的學生看著黑板或教師出神,有的和其他人竊竊私語,有的則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他們的這種表現都是注意力不夠集中的表現。當大部分的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時,那就說明他們的大腦已經有些疲勞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還是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按照原定的方式進行教學,就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學習一些說理性、說明性的課文時,如《只有一個地球》《各具特色的民居》《絲綢之路》等,學生很容易因為課文缺乏趣味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對原定的教學思路進行一番設計和轉變,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為了給學生較為強烈的刺激,教師可以適當地加重語調,或是講一則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幽默故事,也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起來,重新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課堂平淡無味,學生難以產生興趣,也無法體會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我們的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并積極地引導他們,讓他們樂學、善學,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才能得到發揮,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1]趙 玥.基于“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20):244.
[2]藍 飛.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課外語文, 2017(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