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勇
確定校園文化建設定位的主題,既要從新形勢下的時代價值、傳統中的先進文化、學校的具體實際中去發掘正能量,又要著力于建設“品正”文化,用正氣統領全校局面,以“正直、正派、正義”為基本內容,傳遞正能量,以培養“三種人”為目標,形成包括文化理念、文化實景、文化作品、文化活動、文化踐行、文化傳播的完整“品正”文化體系,吸收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緊扣時代創新發展脈搏。
學校要“用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將“培育合育文化,涵養陽光人格”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學校應當涵養師生的健全人格。正如秋天把植被染成千姿百態、千差萬別的秋色一樣,學校應在師生保持本色、張揚個性的基礎上,培育其光明、溫暖、積極、理性和包容的陽光人格,為涵養師生陽光人格營造良好而舒適的環境。學校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優勢,提煉出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內核,定位核心主題。
校園文化,從實質上講就是學校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包括環境文化、課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五個多元層次。校園文化建設,要著重體現學校綜合辦學水平與辦學品位, 也就是體現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
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要凸顯和諧。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最直觀的體現。優美的校園環境就是一部立體、多彩的教科書,能產生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要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諧交融。校服、校徽、校訓、校歌、校墻報等標識性文化,直接體現審美、表達氣質、凝聚思想、啟迪智慧;教學樓文化、班級教室文化、校園路徑花圃文化、雕塑文化、櫥窗文化、展室文化,以及校園網絡文化,要體現學校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科學與人文氣息相融。花香修人性,綠籬筑愛心。環境文化建設要讓校園里每一朵鮮花綻放希望,每一片綠葉搖曳蓬勃生機與活力,使每一扇門窗打開美好記憶,每一面墻壁發出無聲的教育功能。
校園課程文化建設要凸顯自主。課程的實施過程本身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學校課程文化建設應倡導自主創新,以多樣化的校本課程呵護學生個性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審美情趣和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更多空間和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助推課堂高效率,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凸顯規范。制度文化建設的關鍵不僅在于制度的優質生成,更在于制度的高效執行。學校制度文化建設要注重體現民主性、科學性、全面性、針對性、可操作性;以制度規范辦學,以制度約束人、引導人、激勵人。甘肅省莊浪縣南湖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施行的精細化管理,重在引導學校各班級充分發揮制度文化的作用,讓“品行”根植師生內心,成為一種自覺。
校園行為文化建設要凸顯文明。校園行為文化既是校風、教風、學風,也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體現。校園行為文化建設要以培育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友善”為內核,將文化建設滲透于師生的日常行為和一系列教育活動中。學校圍繞“低起點,高標準”的辦學目標,專注藝體特色,書韻流淌與師生修德并舉,促進師生身心和諧健康成長;以“人格健全、理想遠大、基礎堅實,特長突出、積極進取、人生幸福的現代公民”為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勤奮、刻苦、細致、踏實的優良品質,使學生學會愛和責任,遵守規則……學校分層開展“崇德尚禮,智慧特長,追求卓越,特色成才”主題行為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體驗成功。學校定期開展“養成教育月”活動,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安全行為習慣、生活行為習慣、學習行為習慣,在學生心中播下文明的種子。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凸顯向上。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學校要狠抓規矩建立、榜樣示范、活動體驗引導校風;抓師德建設、專業培訓、校本教研、評價激勵引導教風;抓習慣養成、常規管理、家校互動、活動滲透、多元評價引導學風;抓環境營造、班干部培養、主題活動、制度建設、社會實踐引導班風。奮發向上、勤學求真的校園精神文化張揚師生的自主、靈動和自由,系統地構建創新秉真、博文約禮的優良校風;身正學高、敬業博愛的教風;樂學善思、致知力行的學風。
[1] 侯曉紅.學校文化建設初探[J].成才之路,2010(19):37.
[2] 仲秋月.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