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學習故事”作為一種新型的觀察記錄,是用一種敘事的方式記錄真實發生的學習事件,傾聽幼兒的心聲,實現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和評價幼兒的學習。結合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翠屏山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實情為提高教師觀察解讀幼兒能力,我們開啟了以“學習故事”為媒介的敘事性觀察記錄探究之旅,以期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日常活動中發現平時教師對幼兒的觀察缺少實效性和教育價值,特別是習慣于觀察幼兒不好的一面。于是我們運用“學習故事”理念對其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觀察目的缺乏思考性。研究中發現有的教師看到什么就記錄什么,甚至很多是幼兒的日常生活細節,與活動內容本身、活動目標價值等幾乎無關,將觀察等同于看,導致觀察沒有重點,讓觀察活動失去意義。
(2)記錄內容缺乏客觀性。記錄中沒有實在內容或有內容但是泛泛而談,在記錄語言上教師個人情感、主觀臆想較多,描述不夠客觀,有的甚至添上教師內心的想法或語言,或根據以往經驗做判斷或貼標簽,如用“害羞的、不合群的、有多動行為的”等標注幼兒,甚至很多記錄都是教師的突發回憶,這樣的觀察記錄顯然沒有價值。
(3)分析解讀缺乏有效性。教師針對某幼兒的行為沒有作具體分析,或者在具體分析故事中解讀得不夠清楚,沒有聯系實際生活中該幼兒的學習行為與狀態,致使解讀低效甚至無效。
(4)支持策略缺乏科學性。原先我園觀察記錄表格中最后一項措施是針對記錄內容作出的解釋以便進一步提出改進教學或提高幼兒發展能力所采取的方法。調查中發現教師所寫內容過于簡單,很多都是空洞、套話, 如“進行針對性教育”“加強家園聯系”,以其代替了具體教育行為和措施,缺乏科學性的后續支持計劃與策略,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支持和回應的理解不到位,掌握的技巧與策略較少。
(一)學習:研討范例,理解觀察內涵
我們選擇了一些學習故事的范例,引導教師進行理解性閱讀,并嘗試分享自己初識“學習故事”的感受。當時有很多教師都認為“學習故事”就是“把以前的觀察記錄寫詳細點”或者就是“將觀察幼兒的過程寫成一個長故事”等,但后期我們仔細研讀之后明白“學習故事”雖然與我們原先的觀察記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其更加注重記錄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真實的行為、語言以及與教師、同伴的互動等細節,更重要的是它關注的是幼兒正在學什么、幼兒對什么感興趣,而不是我們以往觀察記錄中提到的幼兒不能做什么或幼兒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很顯然,用我們以往的“找不足、找差距”的視角來評價幼兒的學習是無法體現幼兒是“有能力、有自信心的學習者和溝通者”這一兒童觀的,教師必須以兒童的視角而非成人的角度靜下心來去觀察、去發現、去品味。
(二)行動:用心觀察,掌握記錄技巧
學習后我們就開始嘗試運用“學習故事”的理念進行有效觀察和理性記錄在活動中的發現,把注意力由原來的“過于重視教師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轉變為“關注大量存在的幼兒自發的行為”,捕捉幼兒的行為、語言等能夠反映幼兒自然智慧的信息,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更關注幼兒本身在教育活動中的感受……
通過多種案例分析,教師能夠在區角游戲的觀察中選擇記錄有價值、有意義的故事,能夠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但是存在教師對幼兒的行為觀察記錄不完整,主觀判斷,描述不具體,“學習故事”中的“注意、識別、回應”的過程不夠完整、到位等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反問、追問等引發教師深入思考 “在這個情景里幼兒都有哪些學習行為?他們處于什么發展水平?老師發現了嗎?” “接下來能采取哪些方式支持引導幼兒的學習?”
調整后發現教師能夠運用描述性的語言真實記錄幼兒的游戲過程,不再加入自己主觀臆想和主觀定語等內容,將關注點聚焦在“學生正在發生的學習行為”上,體現出“學習故事”獨特的價值。
(三)反思:有效分析,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教師在觀察理念上有必要改進自己的兒童觀,有必要運用互動體驗的方法站在幼兒的立場思考問題,深入了解幼兒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對于幼兒來說學習什么最重要。這樣的反思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展開,一是針對學習故事進行短期回顧,著重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們觀察到了什么?從幼兒的這些行為中我們識別到了什么?二是下一步的思考與設想,解決“我們可以選擇哪些材料、采用哪些方法進一步支持幼兒學習品質的獲得”這一問題。具體操作起來主要有四大路徑:
1.走近關注幼兒
觀察是教師積極主動的捕捉行為。教師在觀察前或觀察時,心里要對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的發展狀況有所了解,才能更有效地發現與分析幼兒的學習行為。另外,教師要在寬松的環境中觀察活動的材料和幼兒的表現。如觀察活動材料的投放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展需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找出幼兒的興趣點或面臨的困難和矛盾,用及時有效、不露痕跡的方式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引導,并從中獲得經驗。
2.觀察傾聽幼兒
我們在觀察中要走進幼兒心靈,學會傾聽幼兒的心聲,向幼兒表示尊重與接納、鼓勵與贊賞。其實在生活中,幼兒有很多方面比大人要強得多。比如,幼兒的同情心比大人強,幼兒的神圣感比大人強,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要比大人強。幼兒教師與幼兒接觸的機會最多,我們更應該保持一分親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去傾聽幼兒們最善良、最可愛、最純真的心語。
3.讀懂理解幼兒
我們要理解幼兒的童言稚語,理解他們的行為,認同他們的觀點。教師的觀察解讀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去進行,如按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學習品質方面、社會性發展方面、個體差異性方面等。分析時,教師可結合活動設置的目標,按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進行重點、深層次的分析與解讀,不必單求全面而忽視深度。
4.欣賞支持幼兒
欣賞支持幼兒就要從觀察中解讀出兒童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學習品質等內容,并做出具體的分析,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每一個幼兒不同的個性發展需求。同時,教師的支持與回應不僅包括活動中即時的內容(我們做的是什么、有哪些),也包括后續的計劃與準備(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以此形成良好的、持續的教育循環。
這種以“學習故事”理念為借鑒的過程切實促進了教師們觀察能力的提高,更促進了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雖然這一系列從思想到實踐的轉變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相信只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堅持,我們會越來越能強烈地體會到“魔法時刻”帶來的驚喜與感動,也會越來越能讀懂兒童的心靈,真正踐行“以幼兒為本”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1]王明珠.利用學習故事提高教師觀察解讀幼兒的能力[J].早期教育(教科研本),2014(11):39-41.
[2]吳紅霞.有效提升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的觀察能力[J].速讀(下旬刊),20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