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青
陶行知是一位現代著名平民教育家,他認為:“教學做合一,‘做是中心”。對于音樂課堂,“做”尤為重要。而小學音樂課堂,有人認為很容易認為:“唱唱跳跳,學生天生喜歡。”然而音樂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傳統音樂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喜愛音樂的情感受到極大的抑制。如何讓學生喜歡音樂,使音樂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呢?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就要做到“教學做合一”,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的需要,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音樂課。
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兒童能想;二是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兒童能干;三是解放兒童的眼睛,使兒童能看;四是解放兒童的嘴,使兒童能談;五是解放兒童的空間;六是解放兒童的時間。”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善于用形體動作來表現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
開放式的音樂課堂是指音樂教學的多元化,它不拘于一種固定的模式,是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的綜合體。我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游戲的心理特點,把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繪畫、朗誦等結合起來, 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把抽象的樂理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將外顯動作與內心體驗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和體驗音樂。在欣賞《獅王進行曲》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情景創設中,讓學生模仿獅子的動作和叫聲,感受獅子的威風。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音樂不再是抽象的、虛幻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在創編獅王的故事并表演時,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創作熱情和表現欲望。學生有的演獅王,有的演衛兵,有的演森林中的各種小動物,或威嚴,或活潑,或好奇,配合音樂的變化,做出各種精彩的表演。在音樂課堂上,“教學做合一”,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知識生活化,在音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彩色的橋梁,這樣使學生激發了對音樂的興趣,樹立了自信心,身心都得到了發展。
陶行知認為:“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特別注意學生自動力的培養,使他們融入學習之中。我認為學生自動力的培養,方法有很多,而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是個不錯的方法。那么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如何操作,能更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自動學習的目的?陶行知在給潘畏三的信件里說:“藝友制是對于傳統的徒弟制的一種改造,它是新教育方式之一。在‘教學做合一的情況下,藝友是徒弟同時又是師傅,是學生同時又是先生。”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藝友制”,我認為可以在音樂課堂里活學活用為一種方式,即讓學生做“小老師”。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角色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督促他們更認真地學習,以達到更好的示范效果,表演成功可以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愛上音樂課。
在我的音樂課堂,我常使用的一個方法是我在初教歌曲之后,會讓先學會的學生來做“小老師”,讓他們來范唱。其他學生看到他們都能唱好,就會有緊迫感,自己也想快點學會。大家都會唱之后,我讓大家來評選“班級小歌星”。如果遇到很難唱的樂句,我會請會唱的學生分享自己唱得流暢的心得。有些學生的學習方法完全在教師的預料之外。而有些方法,作為同齡人的學生們更能接受。當然,在學生教唱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我會及時糾正。
音樂創造是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與其他學科相比,音樂課程具有突出的創造性發展價值,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門類之一。音樂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此,音樂課堂要搭建音樂創新的舞臺,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充分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我在教唱詠唱古詩詞《春曉》時,在學生唱會歌曲后,我創設春天的情景:“春天到了,草長鶯飛,鳥語花香,麻雀、黃鸝、小花雀在樹枝上比賽唱歌。”這時,我點播歌曲伴奏,學生們很認真地演唱歌曲。唱一遍后, 我繼續創設情景:“夏天到了,同學們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呢?”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學生唱道:“夏日不覺到,處處蚊子咬。來瓶殺蟲劑,不知死多少。”有了好的開始,接下來就熱鬧了:“秋天悄悄到,老虎熱死了。忽然一陣雨,涼爽真不少。”冬天也應運而生:“冬天來到了,寒冷受不了。飄來一場雪,景色美不少。”學生在創編歌詞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個個不甘示弱,都有很強的表現欲。學生們神氣自豪,把歌曲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課堂上充滿歡快的笑聲。在盡興、自主的課堂舞臺上,學生感受到了創作帶來的快樂。
音樂是一種表現情感、激發感情的藝術,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去感受、體驗、創造音樂的美,享受音樂帶給自己的樂趣。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教學,不僅應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方法,更應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得到提高,這樣的課堂才能受學生歡迎,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在一次音樂公開課中,在教唱歌曲《小花雀》后,我熟知班上有些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比較強,于是,我請六位學生來表演唱。演唱一遍之后,有個男生忽然站起來,大聲地說其中一個學生不會唱。頓時,那位被指認的學生著急、委屈得臉紅彤彤的,繼而哇哇大哭起來。那一刻,課堂格外安靜,家長和孩子們都緊張地看著我,不知道我會怎樣處理這樣的狀況。我知道,這是一個創設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的好時刻。我不能苛責任何一個學生,他們都是天真無邪的孩子。于是,我笑著對大家說:“這首歌老師這節課才教,唱得不是很熟練很正常。”我再轉向正哭著的學生說:“你覺得自己會唱嗎?”她點點頭。于是我說:“我們大家齊唱一次。等你平靜了,然后請你獨唱給大家聽。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你會不會唱,大家覺得怎么樣?”學生們很高興,被指不會唱的學生也得到了證實自己的機會。她很自信地唱完,朝我露出開心的笑臉。
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情感很豐富,比大人更直接。如果一個教師贏得了他們的喜愛,他們會自覺地被教師牽引著,連平時愛在課堂上搗蛋的學生也希望能得到上臺表演的機會。他們渴望被老師、被同學關注。同時,他們的自尊心強烈,比較容易產生挫敗感。教師善于把握時機,巧用教學機智,既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又能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通過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勇于表現自我,敢于面對挫折,在實踐中得到情感體驗,進而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件事情之后,學生更愿意上臺展示自己,也更喜歡我的音樂課了。
“教學做合一”,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通過表演與音樂教學的結合,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表演中得到了豐富的體驗,體會了音樂美,為終身欣賞音樂、喜愛音樂奠定了基礎。
[1]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