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認識是,未來的教師應該發(fā)揮新的作用,肩負新的任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關注教師成為國際教育的一個重點,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教育報告》中著重強調關注變化世界中教師的作用與地位,指出“教師在培養(yǎng)年輕一代、幫助我們實現理想方面將起到中樞的作用”,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因此“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應該是所有國家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 目前,經過全面深化改革,我國教育領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以提高質量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在此新形勢下,筆者從四個方面再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素質結構的核心,它決定并制約著其他素質發(fā)展方向,影響到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教師必須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主要是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教育事業(y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早在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視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他認為,教師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則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教師傳承了古代教師淡泊名利、敬業(yè)持志等高尚的情操,同時還必須在新的時代中賦予其新的含義,這就要求現代教師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質狀況充滿關懷;對教育工作敢于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并不畏由此而產生的種種挫折;對社會地位,仍應保持“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理想。
教師的服務對象是處在生長變化中的兒童、青少年學生。與成人相比,中小學生所具有的知識、生活經驗還很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具有潛在的多方面發(fā)展的可能性。社會要求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能夠教書育人,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和“手執(zhí)金鑰匙的人”,這些充分說明教師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力。教師是學生最直觀的榜樣,對可塑性極強的兒童、青少年學生來說起著重要的感染作用。教師以教育他人為職責,引導學生發(fā)展,根據社會的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促使他們達成特定的社會化要求。所以,教師是為社會培育新人,為人類開創(chuàng)未來的“工程師”,這要求教師品德高尚,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1.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
教師要樹立“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的理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教育界展開了關于“素質教育”的大討論和新的實踐,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作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教師認真學習領會踐行教育改革精神。教育工作的重心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現代教育思想,其責任應是對人類文化遺產和當代一切文明成果加以超前性的選擇,而不是一概肯定地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啟發(fā)學生的智能和創(chuàng)造力,并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自學環(huán)境和創(chuàng)新條件。
2.以學生為本的民主觀
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要求教師樹立個性化的教學觀,因材施教。同時實施人本關懷,以尊重學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前提。這些都要求教師必須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觀念,營造教育民主和民主化校園氛圍,形成一種平等相處、共同合作、互相尊重、教學相長的嶄新的師生關系。主要體現在:承認學生與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承認學生具有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同時,對待學生應一視同仁,關心熱愛每一個學生,做到誨人不倦;要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師工作的出發(fā)點。
3.現代化的教學觀
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隨著“互聯網+”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推進,互聯網基本覆蓋整個校園,這要求教師有熟練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利用網絡等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形式。比如,當前大規(guī)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正以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全新形式和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著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而且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產生重大影響。MOOC、SPOC作為網絡遠程教育與視頻課程不斷進化的最新產物,更加具有課程的形態(tài),使得課堂教學、學習進度及效果監(jiān)測、師生即時互動與指導等環(huán)節(jié)都能夠完整地在線實現,其教學優(yōu)勢已經顯現。
教師要以自己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藝影響學生,具備較深厚的專業(yè)知識,準確把握新形勢、新要求,了解和掌握學科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知識,積極進行科學研究……這些都對教師文化素質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以跟上時代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備開放的現代文化視野。在當今文化多元的社會,教師應順應社會潮流,強化自身的現代意識、現代思維、現代素質,具備新生價值觀,使自己在學習型社會中成為一個具有高素質文化教養(yǎng)的現代人。帶動、鼓勵學生去研究自己的文化和其他社會文化,在此基礎上,以自己開放的現代文化視野,促進文化的融合與進步,引導他們廣學博識,術業(yè)專攻,從而引領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方向。
另一方面,要具備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理念。當前,創(chuàng)新助力社會的進步,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是社會生活各方面作為推動力的解決方案。人是在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學習的過程中成長為人的,也只有在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才能得到發(fā)展,教師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性思維,具備創(chuàng)新理念。在科學文化知識的攝取和傳授方面,善于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打破傳統思維觀念的束縛,進行新的思考,主動對接有效資源、成為高素質的現代人。不斷轉換思維視角,以新的思維層面、新的思維方向,研究前沿知識,探索專業(yè)知識,實現信息資源整合,真正成為知識淵博的教育者。
身心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教師必須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心理素質主要指創(chuàng)新精神、協作精神等。教學過程是教師從教學的角度對所教學科進行研究,使知識的學術形態(tài)轉化為教育形態(tài)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運用教育原理,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是不同階段的教師團結協作、共同努力的結果。只有教師團結協作,把每個教師的教育影響形成合力,才能發(fā)揮教師的整體效應。教師專業(yè)的勞動成果具有集體性,所以特別要求教師具有合作精神。
當今社會的顯著特征就是競爭基礎上的合作、合作基礎上的競爭。開拓進取、有益競爭是指導教師正確處理合作與競爭關系的專業(yè)規(guī)范,使教師在工作中,形成以競爭促進取的良性工作狀態(tài)。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的創(chuàng)新要求被提到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培養(yǎng)人才的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探究型”的學生;只有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
[1]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2]史定華.網絡科學中的互聯網加——理念、評述和展望[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6(4):616-624.
[3]趙 英.我國教師素質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3(4):18-22,58.
[4]黃漢城.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fā)展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