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茗今
【摘 要】利益平衡在法律范疇中,是一種基本的立法原則和司法原則。其主要的內涵是在利益格局當中,盡量的保證一種相對均勢的狀態,從而確保公平和公正。而對于知識產權法而言,利益平衡原則是其立法的基礎,在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原理更是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對此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利益平衡原理;知識產權法;應用
利益平衡在法律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通過這項原則對各方主體利益做到有效的協調,從而促使利益處在一個最為優化、合理、各方面都可以相容的一個狀態。而知識產權法主要就是對權力的保護和限制,在這項立法中利益平衡原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或者保護過當都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所以要探討利益平衡原理在知識產權法的應用。
一、利益平衡的內涵
任何社會都存在不同的利益群體,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從而構成了一個利益格局。在這樣的格局中,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利益關系。一般來說,在多遠化的社會中,利益自然也是多元化的,那么這些利益之間勢必會存在矛盾和沖突,為了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相對利益平衡的原理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種利益平衡中,每一個利益主體都在這個利益體系中占有一定的利益,而且彼此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樣的平衡對于建立相關的利益制度、協調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益平衡原理,主要是保證在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范圍內,讓利益更方都覺得公平合理,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的矛盾。不過這種利益平衡是相對的,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如果我們所遵守的制度始終不改變,那么這種利益平衡的狀態勢必會出現失衡,這就需要相關的人員不斷制定出新的利益平衡制度。本質上,利益平衡是對利益主體之間存在沖突有效的調節,但是這種沖突讓利益各方通過自身進行調節是不可能,所以才要借助法律的手段,而在制定法律過程中,要制定出一部良善的法律,保證社會穩定的發展的法律,那么就必須要對利益平衡原則做到充分的考慮,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利益平衡和知識產權的關系
在知識產權法中,圍繞知識產品的權利有很多。知識產權主要的作用就是協調各方之間的利益。特別是對知識產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利益關系的協調。因為在知識產權中,主要調整的主體是知識產品創作主體和使用知識產品的廣大公眾之間的關系。這和協調普通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存在不同,一般協調的是兩個個人之間的利益。而知識產權協調的是個人利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而利益平衡就成最為基本原則。知識產權在應用這項原則時,對個體利益做到一定限度的保護,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形式,是為了鼓勵人們進行創新,從而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但是這種保護不能是無限的,否則會導致一個人就創新一次,然后就不知進取了,這樣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而對于社會來說其實是處在被動的狀態,如果對知識產權進行無限的保護,就很難讓社會更加方便的應用到新的技術、學到新的知識。而且也不利于這些新事物的有效推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充分的利用了利益平衡原理來進行完成了知識產權的立法。
三、利益平衡原理在知識產權法的應用
在我國的知識產權法規定中,其中涉及到權利非常廣泛,而且涉及到的主體也非常多,這就造成了社會方面的利益交織到了一起,為了可以很好的處理這些利益主體彼此之間沖突,所以在對進行協調時,需要對權利和均衡性做到充分的考慮。一般情況而下,在利益沖突糾紛中,如果一方利益受到了威脅,或者無法做到合理的分配,那么就需要通過采用相關的機制來對這種利益沖突進行調節,而在調節過程中,主要就是對利益平衡原則的應用。
知識產品的公共性與共享性特征等特點決定了其財產權的實現方式必須要進入到市場當中,被社會廣泛的運用。只有這些知識產品在被使用時其價值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同時也是知識產權權利人獲得利于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很多的情況下,知識產權人因為自身的權利,并不能完全行使自己的權利,這個時候,通過他人來實現對知識產品使用和傳播等,從而促使知識產權人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實現。即便知識產權人自己形式相關的權利,但是也要通過市場被大家所使用,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也正因如此,知識產權法的主要作用就是協調知識產品創作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而知識產權法的規定,既要確定保護好產權人的相關了利益,同時還需要可以很好的激發他們創造的積極性,同時維護好使用者的利益,實現所有的知識產品都很好的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所以說,對于知識產權來說,利益平衡原理是無處不在的,其很好的協調了各方面的利益沖突,促進了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
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原則,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一些學者從利益主體范圍和利益沖突對其進行了分析,比如知識產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平衡等。在國內,需要利用利益平衡原則,在國際上也需要采用這樣利益平衡的原則,這樣才能促進全球經濟更好的發展。所以在整個社會發展中,人類是不應該出現技術封鎖或者技術壟斷等行為的。比如,像環保技術,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技術比較先進和完善,而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技術還嚴重不足,因為環境污染最終危害的是全球生態環境,如果不存在技術封鎖或者技術壟斷等情況,那么發展中國家也可以掌握這樣的技術,從而促進全球生態環境的好轉。而從利益平衡在知識產權法的適用結果可以看出,其其體現出了不同主體的利用。通過對利益平衡原理有效的應用,可以使得知識產權法在解決利益沖突問題時,更加的公平、公正,并且對圍繞知識產權的各項利益進行慎重的選擇和衡量,從而保證知識產權法在調整利益時,達到最合理的分配,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種最大化,不僅僅對知識產權人,而且也是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全球。
確實,利益平衡理論是構成知識產權法的基礎。這項原則要求知識產權應該兼顧產權人的了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僅要維護好為企業之間的正常競爭,同時,還需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權利,確保知識產權的各項制度的內在就是利益平衡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做好的利益協調。而且在知識產權中,為了可以很好的達到這種利益平衡,要從法律方面對知識產權人的法定壟斷權進行保護,以及其可以自由的行使自己相關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法不僅對知識產品的創造者做到了很好的保護,而且對受讓人的權利也做到了很好的保護,通過這樣的方式鼓勵產品的創造人可以積極的來擴散自己的知識產品,而在這種保護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期限限制,通過這樣的方式,確保知識產品真正得到合理的使用,從總體上把握這種利益平衡原則。從傳統的意義來看,知識產權保護主要平衡了兩方的利益,一方面,是給作者、發明者等有限的壟斷權,通過這樣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繼續創作和發明。另一發面,保證社會公眾可以享受到這些發明和創造的成果。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知識產權的立法上和應用過程中,之所以要使用利益平衡原理主要是為了協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而知識產權法的出現,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利益,但是通過對利益平衡原理的仔細考量,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所以在知識產權法中,需要對利益平衡原理做到深入的研究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倩. 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7.
[2]劉同君,張茂誠.利益平衡視角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創新[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4):45-50.
[3]李晶晶. 數字環境下中美版權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