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綺文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步入轉型關鍵時期,中小型企業在我國經濟增長中占據的重要地位日漸引起各界關注,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也日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基于此,本文結合影響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因素,提出了推動中小型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策略建議,希望建議內容能夠為相關業內人士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績效
前言:
雖然近年來我國中小型企業在物質財富創造、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型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方面頻頻暴露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忽視員工利益、不關心產品質量、公益責任心淡薄均屬于這類問題的典型表現,而為了盡可能將這類問題的影響降到最低,正是本文圍繞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影響因素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影響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因素分析
(一)財務績效
為深入了解財務績效這一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筆者選擇了100家中小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結合研究對象企業2015-2017年會計年報數據,本文圍繞短期財務績效和長期財務績效對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影響開展了具體研究,表1對研究所使用的指標進行了直觀展示,結合該表可較為直觀了解財務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思路[1]。
選擇了企業年齡、企業性質、企業規模、行業啞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分別使用AGE、OWNER、LNSIZE、INDUSTRY表示。企業社會責任選擇了企業對政府、員工、股東、顧客、債權人、供應商、公益的社會責任,分別使用GCSR、ECSR、DCSR、CCSR、LCSR、SCSR、PCSR進行表示,表2為中小型企業描述性統計結果,使用AMOS17.0軟件開展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與假設檢驗與面板數據模型多元回歸結果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結論:(1)短期財務績效對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影響。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多起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但這種負面影響在企業盈利能力和常在能力上的表現較為正面,這說明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無需過于擔心履行社會責任引發短期財務狀況惡化問題的出現。(2)長期財務績效對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影響。履行社會責任中小型企業長期財務績效帶來的影響較為負面,且中小型企業對員工和顧客社會責任與其長期財務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我國中小型企業廣泛存在漠視員工和顧客社會責任的情況,一些中小型企業甚至根本不承擔相應社會責任,本文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聯系緊密,由此帶來的制度環境缺乏使得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直接導致其成本增加、利潤下降,但履行社會責任卻基本無法產生積極作用,美德和利益由此分道揚鑣,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自然不容樂觀[3]。
(二)管理層價值觀
管理層的誠信價值觀和利他價值觀同樣會直接影響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這里的誠信價值觀需要使用責任、正直、理智、使命感、敬業精神、經營理念、履約、教育水平共8項指標評價,利他價值觀則需要使用社會傾向、工作傾向、他人傾向、自我傾向共4個維度進行評價,表3對具體指標進行了展示,筆者通過電子郵件、網上問卷、實地調查三種方法對上文研究的100家中小型企業員工開展了調查訪問,共發放問卷2150份,回收有效問卷473份,問卷采用了5級李克特量表并對連續變量進行了上下1%分位數Winsorize處理,具體研究前本文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假設:(1)假設一。管理層誠信價值觀將對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造成正向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將由此實現整體提升。(2)假設二。管理層利他價值觀將對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造成正向影響。(3)假設三。利他價值觀具備調節管理層誠信價值觀與社會責任間關系能力,即高水平利他價值觀能夠提升管理層誠信價值觀與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間的正向關系[2]。
結合上述描述性統計開展具體分析,本文開展了如下假設檢驗:(1)假設一、假設二驗證。結合收集到的數據開展回歸分析,采用了如下回歸模式:
為更深入了解管理層價值觀對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造成的影響,本文將上文研究涉及的社會責任分為內部社會責任和外部社會責任,二者分別使用T1和T2進行表示,其中T1包括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企業對股東的社會責任,T2則包括企業對政府的社會責任、企業對顧客的社會責任、企業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企業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企業對公益的社會責任,由此可通過企業管理層誠信與企業內部社會責任的回歸分析、企業管理層誠信與企業外部社會責任的回歸分析驗證假設一、假設二。其中,圍繞企業內部社會責任分析得出的管理層誠信系數為0.006,利他價值觀系數為0.009,且二者通過了5%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企業管理層誠信能夠對企業內部社會責任的履行產生正向影響,管理層誠信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而結合圍繞企業外部社會責任分析不難發現,管理層誠信系數、利他價值觀系數分別為0.006、0.008,二者同樣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企業管理層誠信、利他價值觀對外部社會責任履行造成的影響與內部社會責任近乎相同,由此可判斷假設一、假設二的成立。
對假設三的驗證需要開展企業管理層誠信與利他價值觀相關性分析、企業內部社會責任與企業管理層利他價值觀相關性分析、企業外部社會責任與企業管理層利他價值觀相關性分析,由此可發現在0.01顯著水平下,企業管理層誠信與利他價值觀相關性為0.789,企業內部社會責任與企業管理層利他價值觀相關性為0.659,企業外部社會責任與企業管理層利他價值觀相關性為0.696,可見三者的顯著性相關,假設三由此可得到驗證。
二、推動中小型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策略建議
(一)政府與社會角度
結合財務績效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這一影響因素不難發現,財務績效帶來的相關負面影響主要是由于我國缺乏明確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科學的約束與監督機制,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下政府與社會角度策略建議。
1.明確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為衡量、評價、促進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我國必須結合全球經濟形勢發展需要、轉型關鍵時期特殊需要制定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具體的標準制定應圍繞企業規模、類型開展,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利益相關方特點,以國內環境為背景、與國際接軌即可制定科學性、實踐價值較高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OHSAS18000、ISO26000等標準以及國內已制定的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標準均具備較高借鑒價值。在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建設中,我國蘇州工業園區可以稱得上是其中典型,2017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完成的《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評審驗收,2017年8月發布的《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社會責任白皮書》均為當地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明確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一實例極具借鑒價值。
2.建立科學的約束和監督機制
科學的約束和監督機制將有力推進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需要從保證社會正常健康運轉、維護社會利益角度開展相關約束和監督,通過同時占據社會公共管理、社會公眾利益代表雙重身份,即可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法律、法規、制度等約束體系。早在2014年,我國山東省便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兩項山東省地方標準,而作為國內首個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標準,山東省率先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上升到立法層面,通過明確的約束和監督機制,近年來山東省經濟發展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果,可見建立科學的約束和監督機制具備的較高應用價值。
(二)企業自身努力角度
結合管理層價值觀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這影響因素不難發現,中小企業管理層直接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造成影響,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下企業角度策略建議。
1.明確自身“企業公民”角色
“企業公民”是國際上為明確企業社會責任而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將企業看成普通的社會公民,企業由此即可像普通公民一樣履行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而為了保證中小型企業真正明確自身“企業公民”角色,本文提出了如下5個具體標準:(1)建立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規劃。(2)建立系統的員工發展支持計劃、員工生涯規劃。(3)嚴格遵循商業倫理規則。(4)需結合自身能力開展開展社會發展資助行為,如沙漠化防治、弱勢群體教育支持等。(5)落實專業、監督機制。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公民”角色明確過程必須最大化發揮管理層作用,將企業管理層社會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相結合,即可實現二者社會責任履行的相互促進,具備充足現代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將由此大量涌現。
2.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中小型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生產與服務特點、管理水平、實力大小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該體系需包含明確的社會責任約束指標,并保證相關指標內容與企業生產服務相掛鉤,同時結合明確的獎懲辦法即可進一步推動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此外,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需明確任命管理者代表、相關管理人員職責,針對社會責任事項加強管理培訓及員工培訓,這樣有助于書面標準融入實際管理生產活動并產生積極作用。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存在多方面影響中小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因素。而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明確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明確自身“企業公民”角色等具體策略建議,則證明了研究的實踐價值。因此,在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本文內容能夠發揮一定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俞小江,魏佳樂,杜振鋼.企業家誠信、利他價值觀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基于對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2017(35):133-137.
[2]龔玨.基于企業文化視角分析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利潤與責任的兩難權衡[J].國際商務財會,2016(04):57-60.
[3]楊皖蘇,楊善林.中國情境下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大、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對比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6,24(01):143-150.
[4]邵興東,孟憲忠.可持續發展下的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基于我國中小型制造業企業視角[J].生態經濟,2011(04):144-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