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趙善忠
【摘 要】礦山采選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露天開采,對地表土壤的剝離和自然植被的破壞嚴重,因此,開展露天采礦的生態壞境的保護及修復研究,并有針對性地選擇生態保護和修復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露天采礦;生態環境;修復對策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然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斷加劇,主要表現在生態系統退化、資源面臨危機、自然災害頻發、土地退化、污染問題嚴重等。任何生產開發活動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和破壞,而在一定時空條件下生態環境對生產開發活動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己成為人們的共識。
一、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目標
(一)總體目標
保護礦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嚴格控制工程施工對植被的破壞。所有開挖面均進行植被恢復,使生物量不出現明顯下降維護礦區生態系統穩定[1]。保護工程影響區生物多樣性。盡量減輕工程建設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不破壞野生動物的棲啟、地減輕和避免工程開發對礦區水生生物生境的不利影響,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礦區水域環境不受污染,設置必要的設施保障對礦區珍稀水生生物進行重點保護保持礦區土地利用結構基本穩定保護水土資源。
(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盡量減少工程建設對地表的擾動,并采取恢復和重建措施,控制工程建設影響范圍,避免對施工區以外的植被進行破壞維護當地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確保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在采礦場、廢石場、臨時占地等范圍內[2]。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治理動土破壞面,恢復植被,盡量減少植被破壞和土壤侵蝕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水生生物生存環境。
(三)生態修復目標
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保護水土資源重視開挖邊坡及廢石場等的防護,通過進行邊坡防護、設置過流疏導工程、土層覆蓋與植被恢復等措施,減少工程建設中新增土壤侵蝕量,全面恢復工程區水土保持設施。
二、露天采礦的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對策
(一)森林的保護措施
陸生保護植物多分布于森林生態系統中。因此工程臨時占地應嚴格控制施工作業帶寬度,避開森林和大面積灌叢,以減少對森林植被及保護植物的破壞[3]。同時,若是采礦場位于茂密的針葉林地帶,工程對該區域森林的破壞將無法避免,因此,一方面,應加強對該區域重點保護植物的識別和保護,對珍惜物種采取異地移植措施。在工程施工期期,應加強施工人員的安全防火教育,規范施工人員行為,嚴禁砍伐、破壞施工區以外的自然植被。
(二)礦區道路的合理設計
草原上的道路多為非固定道路,道路多為車輛自行碾壓而成,一同時車輛為避免泥濘或取捷徑,也會給草原造成“四通八達”的局面。因此,車輛碾壓成為研究區草原植被破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程施工期,永久性道路無法完全建成并投入使用。因此,應合理規劃設計工程臨時道路,以避免研究區草地植被的破壞,應盡量使用礦區原有道路限制施工人員和車輛的移動以縮小受影響區域對施工期臨時道路及施工運輸道路的修建應進行合理設計,盡量避開森林、灌叢等。
(三)陸生植物保護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建設單位應將植被保護納入施工期環境監理,并與施工單位達成協議,培訓施工人員正確辨識保護植物,一旦發現國家、自治區重點保護植物和自治區特有植物,應及時采取措施,分別采取避讓、整體移植或異地移植等手段進行保護。重點保護植物及自治區特有植物多作為伴生植物,棲息于工程所在區域的寒溫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等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中。同時一些礦區常見樹種,如西伯利亞刺柏和歐亞圓柏等本身也是保護植物,因此,工程臨時占地應嚴格控制施工作業帶寬度,避開森林和大面積灌叢,以減少對森林植被及保護植物的破壞。施工場地建設應制定完善的綠化方案,對礦區地表裸露的臨時占地實施植被覆蓋,建議盡量采用易成活的鄉土樹種,因土種植,因地制宜。這樣既可以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植被重建容易成功,具有本地特色,形成適合當地景觀特點的廠區環境同時通過樹木和綠地的吸收阻擋作用,減少金礦開采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向礦區外圍擴散,對礦區周邊的植被和牧草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工程營運期,建設單位應嚴格執行清潔生產措施,選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生產設備,并采用經濟技術可行的污染防治手段,以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嚴格運行廢水閉路循環,并采取措施防止泄露,做到生產廢水不外排對工程施工和生產產生的棄土棄渣和廢石等,嚴禁隨意堆放,對堆放場地的選址進行科學論證,以避免或減少對植被及其生態環境的污染。建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管理制度,加強礦區生態環境的監測預報,建立礦區環境監測站,并將其納入整個地質環境監測系統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分區管理加強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員工的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
(四)污水的凈化處理
礦區的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等若處理不當或發生泄漏,將通過山溪對工程下游的河谷濕地和沼澤造成污染,嚴重影響濕地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因此,應將生活污水凈化處理,達標后排放同時,避免礦區生產和交通用油的泄漏,防止石油類污染物對截洪溝、集水坑排水以及地表徑流的污染。
(五)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的回收處理
應對有回收價值的金屬、紙張、塑料等進行回收,應對生活垃圾在垃圾填埋場作衛生填埋處理嚴禁生活垃圾的隨意堆放丟棄,以避免其成為害蟲、害鼠等動物的食物,進而使其大量繁殖,傳播疾病,危害礦區員工的健康和草場的生態環境使礦區員工形成環保意識,不隨意丟棄垃圾,特別是不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在生產區和生活區設垃圾桶,對垃圾進行集中分類收集。
(六)土壤侵蝕防治措施
充分利用挖方,移挖作填,開挖方大部分回填或轉運至他處利用,不設置專用料場,避免取料產生的土壤侵蝕對占地范圍較大、高差較大的工程區,采取分臺階布置形式,臺階之間采用擋土墻護坡砌筑,礦區道路的選線也盡量沿等高線布置,高挖低填,以減少土石方開挖量充分利用探礦便道、施工便道和永久占地,利用探礦時的生活營地作為施工生活區,不再新增占地,盡量減少擾動破壞范圍正確堆放工程開挖表土,施工結束后進行草地恢復施工期間嚴格控制和管理運輸車輛及重型機械的行駛范圍,以防破壞地表結皮和植被對已實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立相應的管護制度,使其發揮水土保持功能。
為減少工程建設過程產生的土壤侵蝕,除具體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外,應加強各工程區施工階段的管理,礦區各施工單位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盡量減少臨時堆土的堆放時間嚴禁在大風、暴雨天氣下施工設置臨時標志警示牌,禁止車輛越界行駛,禁止施工人員隨意破壞植被等。棄渣在運輸過程中應采用篷布壓蓋,防止沿途散溢嚴格控制水壩工程的施工進度,確保枯水期施工,在汛期來臨前應具備擋水能力,以減少由于汛期來水沖刷造成的土壤侵蝕等。
(七)土地復墾技術措施
土地平整與腐殖質土回填工程是土地復墾的主要內容之一。建設項目在損壞、占壓土地后,可能使原有的土地形態發生改變,損壞土地表層,導致土地起伏不平,難以達到預期的土地利用方向,因此需進行土地平整與腐殖質土的回填。
三、結論
本文從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以露天采礦項目為研究對象,以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為研究內容,建立了基于露天采礦項目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根據得出的評價結果,針對性地提出了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技術措施和配套措施。
【參考文獻】
[1]劉旭東,李東東.采礦工程對礦井水文的影響與防治水對策[J].建材與裝飾,2018(04):221.
[2]王新軍.采礦工程中的采礦技術與施工安全探討[J].能源與節能,2018(01):116-117+128.
[3]董澤強.采礦工程中現代化采礦工藝技術應用分析[J].能源與節能,2018(0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