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6月公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5年,作為全球石油第二大消費國的中國石油凈進口增長9.6%至737萬桶/日,創歷史最高水平。隨著人民幣進入SDR(特別提款權)籃子,必將使人民幣匯率與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聯系更加密切,從而影響中國的國際石油貿易。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后,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整個外匯市場正處在不斷完善發展的階段。隨著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人民幣匯率對于國際石油貿易所涉及的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影響愈加深刻。
2009年,國內學者龍山和謝赤運用計量經濟學的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等,分析實際匯率與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之間的相互關系。他們運用剩余收益模型,分析得出實際匯率與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2010年后,國內開始出現以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進行實證分析的相關研究。2011年,邵麗麗通過時間序列模型,將我國匯率、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以及我國國內通貨膨脹的變化三者納入研究,通過格蘭杰因果性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等方法,證明了這三個經濟變量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
基于人民幣匯率視角下對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波動問題的政策意見如下:
一、大力發展和完善我國外匯市場
對外貿易離不開外匯,每個國家的外匯管理制度與匯率生成機制都是該國對外貿易政策及整個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后對這一制度不斷地進行改革與調整,促進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迅速發展。對于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外匯交易而言,國際外匯市場不是單獨的、有形的交易市場。目前我國現行外匯市場管理制度的框架包括七個方面,分別是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資本項目適度管理、加強對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的監督和管理、不斷改進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發展的外匯市場、不斷完善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體系和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外匯管理法規體系。客觀地看,中國外匯市場應該說還處在初級階段,與國際外匯市場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外匯市場已成為當前中國外匯市場改革的主攻方向。
二、理性對待人民幣匯率變動,逐步實現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可兌換
2005年7月21日公布的官方匯率調整為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經過四年的調整,截至2009年7月8日,人民幣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換6.83元人民幣,在此期間,人民幣的匯率變動幅度都在1.5%左右,以人民幣升值多。近期,由于美元加息以及后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的復雜變化,人民幣進入貶值期。貨幣實現自由兌換,有利于一國擴大開放和對外交流,在國際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一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貨幣的自由兌換,也更易使一國受到外來因素的沖擊,不利于本國經濟的獨立和穩定,在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不能輕易放開管制,貿然實行自由兌換。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是資本賬戶下的完全可自由兌換仍未實現。首先,宏觀經濟政策及其相關體制機制對微觀經濟主體的制約性過大;其次,我國還缺乏有力的金融監管和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因此,盲目追求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是不可取的,我們要始終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大匯率改革原則。
三、砥礪推進產業革新,加快構建完善的國內原油市場
目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新舊增長動能的關鍵轉換期,中國的發展也步入了深水區,建立一個與之相關的更加開放與透明的石油市場迫在眉睫。在全球范圍內來看,世界石油的消費區域構成與資源區域的嚴重錯位和失衡,導致以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與以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阿拉伯為首的中東產油國家的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突出,使對原油進口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一直面臨著壓力。在經濟全球下的背景下爆發嚴重石油危機的可能性減小,但石油供需形勢將繼續受戰爭、政治波動及國際投機資本等非市場因素影響而不斷出現劇烈動蕩,各能源大國為保障本國能源安全對全球石油資源的爭奪將日益激烈。在嚴峻的國際環境下,我國應該注重提高石油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倡綠色低碳生產,大力支持企業進行創新。當前我國石油市場的壟斷局面依然存在,幾個國有企業占據著全國石油市場的絕大部分資源。完全競爭是市場最有效率的一種方式,在保證石油市場的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政府應適當放寬進入石油領域的限制,增強市場多元化建設,扶持一批微型企業進入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四、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
從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我國的經濟發展是粗放式,能源耗損大,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色發展理念以后,相關產業特別是石油行業的集約化低耗化低污染化發展,試圖找到一條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能源發展道路。由于石油價格經常受外部因素影響,以及自身的污染性,我國應相應地采用適當的石油替代戰略,挖掘以頁巖氣、天然氣、可燃冰等為主的替代新能源。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和天然氣開發利用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加之美國“能源獨立”革命催生的頁巖氣發展,使世界天然氣產業進入持續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的新能源發展正處起始階段,相關的技術與市場條件尚不成熟,政府需要發揮相應的職能作用,引導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出臺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提高新能源相關產業技術。但在發展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實行“引進再利用再創新”的機制,開展企業的自主創新
五、結論
學術界對于匯率與油價相關關系的研究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便開始出現,而國內基于人民幣匯率視角分析國際油價的分析研究正處于起始階段,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國際油價的變動,考察相應的人民幣匯率做出的反應。目前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匯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也相對顯著提高,但是在國際原油市場上,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于油價的影響仍然較小,特別是對比于美元匯率來說。這對于之后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進一步改革,以及外匯市場和國內原油市場的改善都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與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彥,屠松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2005~2014年數據[J].中國商論,2015(09).
[2]孔銳.我國石油需求預測及經濟危機下的應對政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4):19-24.
[3]馬丹,湯棠.人民幣升值降低了中國的貿易順差嗎?——基于匯改后季度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3(08).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17SA0211《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石油進出口影響研究》。
作者簡介:彭倩(1980-),女,漢族,四川南充人,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低碳經濟、能源安全與國際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