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莎莎 寧歌辛
【摘要】董事會在現代公司治理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對經營財務信息的發生與產出起決定性作用,最終對公司收到的審計意見產生深遠影響。但是目前關于董事會與審計意見關系這一問題尚未形成一致結論,因此有必要進行相關文獻的梳理與回顧。本文從董事會結構特征、勤勉程度、激勵機制、穩定程度四個方面入手分析了董事會特征與審計意見二者關系已有研究,并據此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董事會特征 會計信息質量 審計意見
一、引言
全球經濟飛速發展,各國之間頻繁的經濟交流使得經濟全球化范圍不斷拓寬,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體其規模和經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而伴隨著這種擴大的是國內外企業頻頻爆出財務舞弊和會計造假丑聞,從國外的“安然”到“世通”,從國內的“銀廣夏”到“中航油”,可以說會計信息失真已經成為全球政府和企業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嚴重影響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縱觀眾多會計造假案件,既有審計師的原因,也有政府部門監管不力的原因,但這些都是外部因素。究其根源,還是公司內部控制出現了問題,會計信息從源頭上出現了舞弊的可能性,而處在公司治理結構核心位置的董事會更是首當其沖。因此,為了考察董事會作為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主要監管機構是否有所作為,本文從四個方面對董事會特征與審計意見相關性的文獻進行回顧,考察董事會特征是否會對審計意見產生影響,希望能對以后的理論研究以及企業治理董事會、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起到借鑒作用。
二、董事會特征與審計意見相關性研究文獻綜述
本文研究對象為董事會特征與審計意見的相關性,目前對于這一問題還未形成統一意見,因此有必要對已有研究進行整理回顧。董事會特征可以分為結構特征、勤勉程度、激勵機制以及穩定程度四大具體特征,文獻綜述也將從這四個方面展開。
(一)董事會結構特征與審計意見
1.董事會規模與審計意見。回顧文獻發現一般用董事會人數來衡量董事會規模,而究竟規模大好還是規模小好,學者們的觀點不盡相同。一方面,Lipton和Lorsh(1992)發現當董事會規模擴大時,會造成溝通困難,降低董事會決策效率,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易于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另一方面,Dalton和Daily(1999)通過對131個樣本進行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越大,董事會成員專業能力更強,專業范圍更廣,處理危機的能力更強,從而提升董事會治理效率,使得公司提供的各種經營和財務信息質量更好。上述觀點不難看出,董事會規模與審計意見的關系沒有一個確切定論。
2.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與審計意見。按照企業內部控制要求,董事長與總經理在實質與形式上都應權責分離,如若不然則本應受到董事會監督的高管自己監督自己,導致高管有可能為了提供漂亮的業績在會計信息上造假,影響審計意見的發表。Forker(1992)研究發現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是董事會整體獨立性下降甚至喪失的重要原因,獨立性下降使得上市公司完善的監督機制遭到破壞,公司財務信息質量下降。張俊瑞和董南雁(2006)通過實證證明,當注冊會計師審計兩職分離的公司時更愿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
3.獨立董事比例與審計意見。通過獨立董事特征研究發現,專家、教授、退休官員在上市公司獨董隊伍中占相當大比重,由于其職業特點和社會聲望,他們會對經理層施加更多的壓力與約束,使其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會計報表,因此獨立董事比例一般代表著董事會的獨立性程度。Carcello和Neal(2000)發現,審計意見會受到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比重的影響,比重越大,收到標準審計意見可能性越高。上述觀點在我國學者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趙德武等(2008)認為獨立董事發揮其專業知識和獨立身份優勢可以制止短期投機行為,在企業信息披露中保持獨立性,使得公司在外部審計中得到好的結果。
(二)董事會勤勉程度與審計意見
勤勉程度是一個不能精確考量的指標,但會議數量及效率卻可以從側面反映出董事會工作情況。一些學者認為董事會會議越頻繁,越有利于公司獲得標準審計意見。Lipton和Lorsch(1992)認為頻繁會議可以有效降低經理層為自身利益粉飾加工財務報表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財務報表可信度。也有相反觀點認為董事會只有在業績較差或公司出現問題時才頻繁開會,反而增加審計師對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風險評估。Jensen(1993)認為董事會會議不一定都有利,只有當公司經營不善才頻繁開會,會議增加是公司經營不善的一種信號,會加大審計師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疑慮,使其在評價被審單位財報時更加謹慎小心。
(三)董事會激勵機制與審計意見
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提高董事們的工作效率與熱情,使其在監督過程中充分代表股東利益,減少經理層舞弊行為。薛祖云和黃彤(2004)發現會計信息質量高低受董事會激勵政策影響,激勵制度越優越,越能激發董事履行職能,成為會計信息真正監管者。但Armstrong(2010)卻得出不同結論,他認為管理人員擁有較高持股比例無法避免得到非標審計意見,即董事會股權激勵并不是上市公司獲得不同審計意見的原因。可見學者們對董事會激勵機制影響審計意見持有不同觀點。
(四)董事會穩定程度與審計意見
董事會穩定程度指公司董事會在一定時期內是否保持不變的狀態,主要包括董事會規模的變動及成員的變動。Crutchley(2002)研究發現伴隨公司業績下降的是董事會成員的更替,業績穩步上升的公司替換董事會成員的可能性較小。我國學者楊清香(2009)通過實證也發現,財務舞弊受董事會穩定程度影響較大,兩者負相關。一旦發現董事會成員在改善公司治理或者加強經理層監督方面不作為,股東將會用手中投票權更換掉失職人員以保證財務報表質量;另一種情況是董事會成員主觀上的意愿,一些董事如果無法制止公司違規舞弊行為,但又不想損害自身名譽、處事原則和道德底線就會選擇離開公司。可見,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董事會成員保持穩定有利于公司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質量,從而確保積極的審計意見。
三、研究啟示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關于董事會特征與審計意見相關性的研究主要從董事會結構特征、勤勉程度、激勵機制以及穩定程度入手,并且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無論是董事會規模對審計意見的影響,還是勤勉程度與審計意見的關系,亦或是激勵機制與審計意見的關系都未取得一致性結論,今后可以在這些方面做進一步研究。其次,董事會成員年齡、學歷、專業背景以及董事會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次級委員會對審計意見的影響以往研究相對較少,也可以成為今后研究的一個切入點。
參考文獻
[1]薄仙慧,吳聯生.盈余管理、信息風險與審計意見[J].審計研究,2011.
[2]李穎.我國上市公司高管特征與審計意見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
[3]孫麗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與審計意見相關性研究[J].財會通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