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
摘要:“音樂視覺化”是一個相對新穎的詞語,尤其是在舞蹈理論研究中更是比較少見的,但舞蹈與音樂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了我們研究舞蹈創作的同時對于音樂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位優秀的舞蹈編導,對音樂的感知力,及音樂素養都是很敏銳并且扎實的,“借音樂之力,事半功倍”。
關鍵詞:民族舞;音樂視覺;舞蹈;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65-01
一、音樂視覺化
(一)概念
音樂視覺化創作過程中舞蹈與音樂結合的一種創作理念。這種理念讓我們在創作中更清楚的認識舞蹈與音樂的關系。當肢體語言遇到了音樂,兩者在相互碰撞中尋找契合的表達,此時這一理念便可帶領兩者在此之間更好的走向融合,在作品中形成相互映襯的畫面,可以更生動的將音樂及肢體所表達的情感統一的呈現出來。因此,當旋律、節奏作為語言出現在舞蹈中時,舞蹈的編排需借聽覺之力直指人心。
(二)意義
“視覺化”,并不單純是單的兩者配合,而是要將配合建立在領悟音樂精髓的基礎上,并用動作完美地刻畫音樂的旋律與節奏所要表達的語言,這種舞蹈和音樂的配合,才稱得上是“視覺化”的呈現,實現動作與節律配合的完美表達。音樂的致密與多姿,轉化成人體藝術的精微與蓊茸,映入人們眼簾“視覺化”除了表現在舞蹈動作與音樂節律的完美配合外。
二、舞蹈民族性的表現
(一)民族性舞蹈題材的選擇
成功創作一部舞劇的關鍵是題材的選擇,舞劇題材常常會選擇神話故事來抒發情感,近現代更多的是通過現實題材的文學作品揭示現實社會中人性的某種深刻思想內涵。中國芭蕾舞劇的民族性不僅僅從舞蹈形式上進行創新,在選擇題材上也是獨具慧眼,舞劇的內容和情節在推動舞劇表現形式的發展,無論是《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還是《二泉映月》、《大紅燈籠高高掛》,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題材,民族風格非常地鮮明。與此同時,中國芭蕾舞劇的民族性創作也體現在民族性的主題上。主題是文藝作品的主導思想,也屬于文藝作品的內容范疇,因此,主題便自然成為一部作品的靈魂與核心,所謂“民族性的主題”,即包括民族思想、民族文化等文化內涵。例如芭蕾舞劇《白毛女》,是根據同名民族歌劇改編,“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是舞劇主題定位,對于描述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狀況和社會思想是非常恰和實際的,并且是整部舞劇在民族性內涵上得到升華。
(二)民族性舞蹈語言的創新
語匯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動作形式,舞蹈語匯由若干個單一的人體動作組合而成的,而動作是舞蹈語匯中最基本的藝術材料。舞蹈語匯與音樂節奏共同構成有傳情達意的舞蹈形象,并通過心靈交流引起藝術共鳴。對于舞蹈語匯的民族性來說,是指在民族審美原則的影響之下,創作出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語匯,語匯的民族性是舞蹈民族性的材料保證。從近現代的創作中不難看出,中國芭蕾舞劇充分運用西洋古典芭蕾舞劇足尖舞基本舞蹈語匯,創新性地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舞蹈語匯。
三、音樂舞蹈融合的發展與價值分析
(一)繼承古典傳統,秉持民族風格
芭蕾舞劇源自西方,故而芭蕾舞劇的原形具有西方文化等因素的熏陶,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民族的特征!那中國的藝術家又是如何的發展芭蕾舞蹈呢?中國的芭蕾舞藝術創作家在研讀傳統芭蕾的特點外,還將其進行了發展和創新,中國的藝術家在創新的同時也與中國的民族特征相結合,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藝術劇!將中國芭蕾舞舞蹈語匯的民族性與舞蹈的語匯充分融合,創作出具有中國民族特征的芭蕾藝術作品!
(二)與時代相結合,發展中國式的芭蕾舞劇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不竭的動力,這不僅體現在綜合國力的提高上,還體現在藝術創作上!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人們的精神生活饑餓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所以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的芭蕾舞藝術也要與時俱進,與時代的腳步緊密結合!創作出更多的不失民族特色,又能兼具時代特征的芭蕾舞劇,為中國的藝術創作舞臺增光添色!但是我們又不能滿足于現狀,不僅要讓中國的芭蕾舞劇在國內發揮他的藝術價值,還要讓其走向世界,為世界芭蕾舞的發展做榜樣,引領世界時代芭蕾舞的潮流!將中國民族特色的芭蕾舞音樂劇發揚光大!
四、結語
任何一種藝術的出現都不是憑空想象的,都是有根源的,所以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的芭蕾舞音樂劇和舞蹈時要正視其發展的背景,接受他的歷史,才能夠真正理解芭蕾舞的精華所在,從而吸收西方芭蕾舞劇的精華,去除其中的糟粕,再將其與中國的民族特征相融合,使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得到較好的發展!藝術的發展同樣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