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歡 史淋赫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的進步,近年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這和聲樂教育家所創建的能夠展現民族氣質和民族神韻的聲樂教學體系具有直接關系,本文將對民族聲樂藝術中“混合聲”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混合聲;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80-01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有了“混聲教學”的說法,人們逐漸認識將這一教學模式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意義。在這之后,對于聲樂人才的培養,有針對性提出了標準,在其中指出了“聲”字的意義,即是聲音技巧以及基本功,在音色上具有混合聲色彩。可以看出,在民族聲樂藝術中“混聲唱法”的重要性。
一、演唱曲目的選擇要恰當
最初混合聲在歌唱過程中進行運用時,部分歌者會覺得不適應,感到吐字和咬字非常不清楚以及音量小等多種問題,因為先天條件和領悟力與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因人而異,一些歌者可以在一定的時間中感悟真諦,對其進行掌握而且要有效運用;很多都在很長一段時間是非常模糊和摸索的狀態,而且在演唱狀態方面一會好一會壞,不穩定。為了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將“混合聲”在歌唱中所融入,注重“后咽部”發聲機能,對發聲訓練和歌曲演唱有效結合,減少噪音機能對于“混合聲”的適應時間。由于以西洋唱法所進行的初級歌曲或者是傾向運用西洋唱法狀態進行演唱的一些中國歌曲,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對這一類型的演唱歌曲更加容易獲得“混合聲”;二是,西洋唱法在語言上的發音是主要是元音,更加容易對“喉咽壁”的母音轉換效果進行發揮。
二、咬字和吐字不能忽視“說話”機能本身的能動作用
所謂歌詞,這是演員和觀眾加強感情交流和思想表達的一種媒介。利用“混合聲”進行歌唱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歌唱吐字和歸音的重視。如果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獲得“混合聲”,就要加強對“后咽部”發聲機能的重視,在最后階段,可以按照個人訓練以及掌握情況,對“前嘴”機能作用進行發揮。這一練習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金鐵霖先生所提倡的民族聲樂的三個時期進行結合:也就是由自然階段到不自然階段,然后到新科學自然時期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歌唱咬字的過程中,要依靠“前嘴”作用力,但是吐字時“韻母”作為成分,在韻母上,要利用“前嘴”協力進行成聲。這是語言當中的有聲成分,同時,還是字“靈魂”。因此,需要人們在歌唱的過程中非常注重韻母的發音。
在喉咽部有“母音”歌唱狀態的形成,對歌唱人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咬字和吐字清楚受到“前嘴”與“后嘴”協調統一的影響,而且兩個動作可以看出歌唱運用的過程中要非常靈活,在唱詞的過程中動作要非常迅速,當前嘴咬聲母的過程中,韻母及時轉為“后咽壁”的部位,然而切忌二者不能被分割。在歌唱過程中咬字和吐字的自然狀態要按照“說話”基礎上進行歌唱的原則。咬字要準且有力,促進“字頭”作用的提升,及時在韻母中進行轉換,形成字腹圓潤和松弛狀態之后,收字尾歸韻,這三個動作是一氣呵成的“說話”動作。
三、發生“虛聲機能”的原因和處理措施
當對低、中高音區進行訓練或者是演唱的過程中,聲音會出現“虛聲”的現象,蒼白無力,這是演唱過程中比較糟糕的聲音。如果是經驗并不豐富的音樂教師或者是歌者會誤認為是聲帶未閉合好和聲音位置并不集中的問題所造成的,使得學生進行嗓音保護,利用“禁聲”或者是“去醫院治療”等策略進行解決與避免,然而,并不能對實質問題進行解決,影響來看歌者自身演唱能力的提高。
發生虛聲機能現象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聲“貼”氣走,促進氣息“下嘆”效果的提升,也就是將“混合聲”在演唱過程中進行運用,注重“字頭下沉作用”,如此一來,可以對氣息本身的能動作用進行調動,利用氣勢去所帶動歌唱;二是喉嚨“松弛和下放”,在歌唱過程中“喉嚨松弛和下放”是對歌唱發聲的機能進行有效運轉和嗓音“青春”的保證。在親身實踐和教學經驗中可以總結得到,“喉嚨”發緊的過程中聲音會發生這些情形:一是“抖音”的發生;二是演唱費勁,覺得氣息并不夠用;三是聲音非常尖銳和刺耳;四是面部表情非常不自然;五是不能對發音進行靈活控制,不能容易地漸強漸弱,六是,歌唱音不準,總是偏高或者是偏低;七是咬字和吐字方面的轉換不靈活。這些都是因為“喉嚨緊”所造成的讓歌唱狀態和氣息不能進行有效結合的歌唱弊病,如果不注意,時間一長,就會對歌唱嗓音機能造成損害。所以,非常需啊喲利用這兩種方法的有效結合對歌唱過程中的“虛聲”問題進行解決,尋找一個非常好的著力點,找尋比較理想和合理地歌唱感覺。
四、結語
對于民族聲樂藝術而言,“混合聲”問題是至關重要的,相關人員要加強在這一問題上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要領,恰到好處地運用“混合聲”的技巧,選擇適合的歌曲進行歌唱,并對其中的咬字等運用技巧準確掌握,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