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
摘要:優秀的音樂作品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以音響的形式作用于人的聽覺。人對音樂音響的感知,包含著對音樂形式要素與音樂作品精神內涵的把握,在感知中獲得音樂的體驗與精神上的滿足。審美觀念、審美情趣以及對美的創造力,都是在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對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其他音樂能力就無法形成。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水平,不斷培養音樂的審美情感。
關鍵詞:古箏;演奏;情感
中圖分類號:J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86-01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是感受音樂的前提,也是音樂學習中最重要的過程。這就決定了音樂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從“聽”入手,把培養良好而敏銳的聽覺放在首位。有了聽,才能去充分感受音樂語言,感受音樂的美。通過正確的練習和音樂欣賞,從音樂語言入手,去發現、感受音樂的旋律美、節奏美、形式美等等。
一、感受優美的旋律
在音樂中,旋律就是靈魂,是音樂進行的主導。起基礎作用的主導旋律變成音調,形成具有特定旋律與特征的意義片段時,就成了旋律主題音調,并發揮著變化導向作用。決定音響運動的關鍵,在于音高關系。音高起伏與波動,形成了一定高或低、升或降、平直或曲折等變化多端的音響流動線。演奏者要感受這些旋律線的豐富變化,才能在音色處理中把握變化,用心體會旋律線條,感受其進行方向,處理強弱控制與起伏。根據旋律風格去感受音樂音色,用真誠體會去抒發內心情感,發揮音樂本質功效。任何音樂審美都緣自于理解。演奏前,發揮想象力作用,創設完美的意境,對旋律線條加以設計,構成初級印象。演奏抒情樂句如何把握音色控制,堅定旋律如何進行力量釋放,都需要用聽覺去評判,只有用聽覺去感受無窮盡旋律,才能演奏出好的音樂獻給觀眾。
二、感受復雜的節奏
節奏是音樂的時間形式,是音樂的骨架。音響長短時值與強弱等不同表現,形成旋律的節奏關系。要善于感受和理解節奏強弱力度、長短力度,以和諧有致的演奏去抒情達意。演奏者可根據本人理解,參照版本標記,對速度合理調整。對不同作品所處不同背景,采用貼切的速度體現。抓住節奏復雜多變的特點,體會強弱效果,適度表現。每個節奏型是一個獨立個體,只有諸多個體連接在一起,才能形成整體。旋律要依附于節奏,不能離開這個音樂之“骨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練習中,把握音值長短和強弱、拍位律動規律、作品節奏特征與風格,運用長短、強弱、徐疾、張弛、動靜對比等基本訓練,挖掘音響節奏與肢體節奏通感,從而達到織體節奏與音樂審美融合,即具體與抽象的協調統一。
三、感受豐富的音色
音色直譯為聲音的顏色與色彩。每件樂器有自己獨特音色,同一樂器也能表現出不同音色。演奏者通過聽覺器官感受音色,但往往有一定主觀能動性。人們對各種音色分別注入了物化意想和感情色彩,并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建立不同音色標準。不同顏色使人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感覺,不同樂器讓人產生不同色彩感和情緒。因此,要培養正確的音色審美觀念。練習中,對音色的把握與處理尤為重要。在古箏演奏中,恰當的觸弦方式是正確表現樂曲音色的關鍵環節。任何一首古箏作品都會表達自身獨特的思想與情感,這就需要演奏者靈活運用各種技巧去進行表演的二度創作來再現作品。因此在表演的二度創作中,就要根據作品的內容、情緒、風格等需要,理性地設計不同的觸弦方式,以求獲得不同的音色來表現作品的內涵與意境。如:手指觸弦速度快慢、深淺不一的力度演奏,都能使古箏發出清亮、堅定,或雄壯、抒情、靜謐的音色。練習者應該遵守作品內涵,發揮內心聽覺,仔細揣摩,反復練習,最終得以合適地表達樂曲情感。可見,對音色的選擇與應用不單是方法、技術和形式的問題,而是在一定審美理念指導下的有意識的創造性行為。
古箏演奏是一門對技法要求很高的表演藝術。彈奏箏曲必須靠扎實過硬的技法來支撐,必須經過多年持之以恒的技法訓練,才有可能表演出完美的箏曲。特別是一些現代箏曲對技法的要求非常高,如《彝族舞曲》要求輪指像搖指那樣密集均勻,《云嶺音畫》要求雙手輪指、雙手搖指交替并用等,沒有扎實過硬的技法是無法完成演奏的。
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在當今箏曲曲目豐富多彩、演奏技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掌握科學的指法處理方法和相應的技巧是相當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技法,才能靈巧自如地演奏韻味獨特的傳統箏曲和技巧復雜的現代箏曲,才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原曲原貌。技法越是純熟,動作越是自如,演奏也就越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
通常認為,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互聯網紓,表示對互聯網紓及自身,對二者關系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