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健 張小紅 烏云娜 霍光偉 秦雷云
【摘 要】生態學作為環境科學類專業培養計劃中的主干課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文章基于民族高校學生特點與發展現狀,結合黨和國家對民族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的新期望,以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服務于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就生態學課程有關內容,以期從優化生態學理論知識體系 、加強服務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教學環節、合理引入分層教育方案等方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專業人才與民族地區發展需求的匹配度,同時也為學科的長足發展提供指導依據。
【關鍵詞】生態學;民族高校;分層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25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5-0109-002
【Abstract】As the main course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ecology is of great importance.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new expectations of ethnic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party and country. The goal is to cultivate ethnic minority talents to serv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In terms of ecology course,the author optimize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cology and strengthen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In ethnic regions,the introduction of a stratified education program will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in minority areas.Meanwhile,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ubject.
【Key words】Ecology;Ethnic universities;Stratified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其源于人類與自然界長期辯證關系發展中總結出的規律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1]。是隨著社會人口的快速增長、科技的進步,導致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應運而生的。這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因此,也是國內自然科學類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
為滿足國家發展大戰略,以推動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民族地區科技進步為己任,教育者需要在生態學教學上探索出新的模式和方法,培養出一批民族地區急需的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又通曉民族語言的學科尖端創新型人才,以滿足國家的創新型建設,進而服務于民族地區的科技進步。為此,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是提升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經之路。
1 民族高校在生態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專業特色不夠突出
生態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教學涉及十分廣泛,是內容龐雜的一門學科,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細胞學、農學、環境學等等多個領域的交叉內容[1]。不同專業領域教學教育者的授課重點也有所不同。民族院校的辦校宗旨主要是面向各個民族地區,培養專門的人才。教育者須在授課中不斷探索與總結,在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需要和專業特色重組課程內容、合理引入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系統狀況作為教學案例、提高交叉學科授課內容的針對性,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課程重點,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2 各地區學生個體差異大
民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占60%以上,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學生占80%以上。各地區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學生個體水平差異也很大。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不同地區學生學習基礎不一致,對教育的接受能力參次不齊;語言溝通的障礙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所以教育者如何衡量好課程內容是一個難點,既滿足基礎好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又保證基礎較弱學生接受并掌握授課內容。
1.3 辦學初衷與培養目標單一化
民族類院校由于建校歷史長短不一、學科基礎不同,部分院校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特色化不夠突出,辦學體制與教育機制的建設遠落后于現代的發展需求。辦學初衷與培養目標的單一化這一現狀,使得民族高校“專業應用與民族地區匹配度不夠”“人才輸送與國家戰略布局契合度不強”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2]。教育者能否主動探索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基本規律并結合“特色化”課程方案、有針對性的為國家民族地區輸送人才也是亟待突破的又一難題。
2 民族高校環境科學專業生態學課程教學的優化方案
2.1 優化生態學理論知識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與輸出人才的質量。黨和國家對民族高校的新期望是培養適應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高層次人才。旨在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其培養出高端人才,尤其民族地區科技進步和中國民族問題研究方向的需要。因此,課程知識體系一定要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生態學相關專業素質較低,大多數學習能力較弱。教育者的任何教學手法和教學目標都應注重培養基礎學習能力,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終極目標。針對生態學理論知識的授課方向,教育者需要不斷的選擇與更新教學內容,緊跟時代學科發展的背景,將陳舊的、重復的知識進行優化與整合,將基礎的、順應時代發展的學科知識及相應的發展規律傳授給學生。授課過程應引入相關學科動態、國內外研究熱點以及民族地區發展動態、典型案例分析等內容間接的培養學生利用生態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2.2 打破傳統教育模式
當前許多高校的教學模式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而“灌輸式”教學已不再適合現代生態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3]。現代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提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這一教學方法在民族生態學研究方面顯得更為重要。也就是教育者要將課程內容豐富起來,不斷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現狀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積極的調整課程內容,合理地對現有教育模式進行調整,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地探索,以此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以及思考,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時,可以請同學從身邊的實際案例中選材,以照片、視頻等形式介紹家鄉的生態系統狀況,經過教師篩選后,選取合理的案例作為授課內容,由此引出環境問題并啟發同學主動發現身邊的生態問題、了解修復措施,討論并制定模擬修復方案。許多生態狀況都可以代表一類生態問題,所以教學中還應該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2.3 加強服務民族地區科技發展的實踐教學環節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應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曾有學者提出,教學和科研的結合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以及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內容與實踐課程定是相互促進學生進步的兩個基本方向。傳統的實踐課程通常選為野外實習,生態學的野外實習內容是多個學科交叉的整合,與植物學、土壤學、動物學、水文學和環境學等實習內容有較大的交集[4]。作為民族高校的教育者在授課過程中還應融入少數民族地區環境狀況,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實習內容。筆者認為可以更好的利用假期時間開展實踐教學環節如民族地區野外實習,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探索創新能力。學生可自由組隊,教育者當以鼓勵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例如,在講授植物群落特征此章節內容時,可以鼓勵內蒙古自治區的同學進行某草地生物量測定的野外實習。通過體驗和感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探索隱藏的生態學規律,整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主動的接受知識的狀態,并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他們文獻檢索、調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他們更加了解所在民族地區的環境狀況,為日后服務民族地區科技進步打下基礎。
2.4 鼓勵分層教育學改革實施方案
針對民族高校的專業課程,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講解方式。處于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大多長期生活在各自的民族地區,與漢地文化、習慣、語言等方面均有差異。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突出不同的教學特點和考核方式[2],教育者應真正的了解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需求,可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學生進行目標分層,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身上的不同潛質分層教育。此分層不是僅按照學生之間的基礎差異就將他們分成優、良、差幾個等級。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差異,結合他們擅長領域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以及考核標準。如:可以粗略的將學生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但接受能力強、善于動手創新、樂于探索者,教育課可引導、培養此類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二是基礎扎實、學習興趣濃厚、樂于鉆研,可以引導建議此類學生加入研究型學科課題組進行學習。這樣通過不同的方式傳授專業知識,不僅使學生最快速的掌握所學的知識,也注重對他們個性的培養,同時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與適當提高課后作業難度的方式來促進對其專業知識的深入理解,為后續的教學作鋪墊。
2.5 考評方式的改革
改變應試的考核方式,改變學生“學習知識只是為了考試”“只突擊考試內容”“學過了專業知識但是不會用”這種陳舊思維模式[5]。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從開始就幫助學生認清學習目的,同時將考核當成是對自身教學質量的一個反饋。首先,降低筆試考試成績所占總成績比重,這部分是對學生關于課程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核。其次,提高民族地區野外實習課題的考核標準,每個課題組就自身參與的學科在期末提交一份完整的研究進展分析報告,并結合檢索的文獻、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初步結論分析等內容進行詳細匯報,這部分是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考核。最后可以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科研項目資助。使考評公平的評估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教師教學質量。
教學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在進行,從未完成。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必然成為民族興旺的大事。民族高校更應堅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不斷完善與進步。本文分析了目前就生態學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并主要探討了如何針對民族高校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與效果、扎實并鞏固生態學理論知識,從而培養促進民族發展的特殊人才,同時走出一條少數民族生態學領域人才的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楊波,王文.關于提高生態學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A].大學教育,2095-3437,(2014)17-0035-03.
[2]秦春,耿桂宏,陳煒燁,等.民族院校工科專業課程分層教學研究[J].上山東化工,2017,46(14):159-160.
[3]杜紅霞,石輝,王麗,張軍.工科院校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析[A].新校園,2016,1(386),42-43.
[4]高梅香,林琳,張利敏.生態學作為自然地理專業野外實習重要內容的探討[A].林區教學,2017,1(238),5-6.
[5]管驍,黃凱,李森.高校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食品工業,2018,01(39),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