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藝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125-01
片斷一:
老師家的小妹妹今年才五歲,她非常喜歡畫汽車。有一次,她畫了各種汽車。我發現,她畫的汽車車輪有正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三角形的。于是,我提醒她“你平時見過的汽車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是圓形。”“那為什么汽車車輪都是圓的呢?”馬上她又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我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一:車輪是圓形的,便于滾動。
生二:車輪是圓形的,車輪與地面的阻力較小,滾得較快。
生三:車輪是圓形的,行駛起來更加平穩,坐在上面很舒服。
師:真的是這樣嗎?下面有一場動物車賽,看一看是哪一支車隊獲勝?
屏幕顯示比賽畫面:公路上出現三輛車,小狗隊的車輪是三角形,小貓隊的車輪是正方形,小熊隊的車輪是圓形。比賽開始,小狗隊與小貓隊的車顛簸得非常厲害,很快就停止了行駛。只有小熊駕駛的車又快又平穩的到達了終點。
師:哪一隊獲勝呢?
生:小熊隊。
師:果然是同學們所說的,圓形車輪的車走得又快又平穩。為什么車輪是圓形的才會走得又快又平穩呢?
生:因為車輪是圓的。
教里傳出笑聲。
師:這就像我問;“你爸爸為什么給你取名叫王程鵬?”你回答我:“因為我叫王程鵬,所以我叫王程鵬。”學生又笑了。
師:相信同學們學完“圓的認識”這節課后,就能找到準確的答案。
反思:從事工作二十幾年來,總結每一堂課,首先想到的是這堂課講完了沒有,學生接受得怎么樣?如果沒掌握好,下節課接著磨,直到達到自己的目標為止。這樣的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感受,經常是學生不想學也得學,不想聽還得聽。考試的分數自然不會太低,但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老師也是愈教愈辛苦。總結教訓,要真正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在于讓學生樂于學習,這堂新課的引入,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到課堂中來,創設問題的情境。“從小妹妹畫車”引出問題,“你能幫助老師嗎?”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同時也很有成就感。再觀看電腦直觀演示幾種車的比賽,學生被生動有趣的模擬比賽吸引。教室里不斷的傳出笑聲,學生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這時的課堂是輕松的、自由的、熱烈的。最后的問題,“為什么車輪是圓的才會平穩呢?”造成懸念,學生處在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狀態,促使他們以高昂的情緒投入下面的學習。
片斷二: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圓,知道了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現在你們會畫圓嗎?
生:會。
師:利用你身邊的工具,在紙上畫圓,會畫嗎?
師:你們是怎樣畫出圓的呢?
生一:我是用杯蓋印出來的。
生二:我是用圓規畫出來的。
(屏幕顯示兩種不同畫法)
師:這兩種畫法有什么不同?
生:用杯蓋印的沒有圓心,而用圓規畫的有圓心。
師:其實用第一種畫法也是有圓心的,只是沒有標出來,你們能想辦法找出圓心嗎?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紙片,試一試。
學生動手操作。
生:(上臺介紹)我把圓形紙片對折,打開,再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兩條折痕交于一點,這個點是圓的中心,叫作圓心。
師:你真聰明,其他同學也是這樣找出圓心的嗎?
師:請同學們打開圓形紙片,除圓心外,你還發現了什么?
生一:我還發現了圓里有線段。
生二:我還發現了半徑和直徑。
師:什么叫半徑和直徑?這兩個問題老師都知道,你們是想讓老師告訴你們答案呢?還是自己從書上找?
生:自己找。
師:按要求自學課本57頁。
認真看書,把你認為重要的概念畫一畫,讀一讀。
理解概念,在圓形紙片上找出各部分的名稱。
師:通過自學,你又認識了哪些概念,它們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
師:請同學們再讀書上的三個問題:
在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嗎?
在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直徑、所有的直徑都相等嗎?
在同一個圓里,直徑與半徑又有怎樣的聯系?
師:請動腦筋想一想,畫一畫,量一量。然后,同桌互相交流,有困難的同學小組討論一下。
師: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你是怎樣發現的?
反思:數學教育家費賴等塔爾說過“學習數學唯一的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到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去創造。”這一片斷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己學會這部分知識。于是我放開手讓學生自學,能讓學生先說、先做、先想的,盡量讓學生先說先做先想。首先,學生在“想辦法找圓形紙片圓心”的問題引導下有了探索的欲望,通過合作,動手折疊找出了圓心。再看紙片,面對折痕, “除了圓心,你還看見了什么?”學生又自然的轉入探索半徑與直徑。“你有什么新的發現,你是怎么發現的?”這些發現對學生來說,是在獨立操作、觀察測量、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的全新發現,實現了數學知識的再發現。上述教學,學生自始至終自主學習。從人人動手畫圓到動腦探索,自己發現知識。老師的任務是點撥、啟發、和引導。教學過程中,同時也應該看到學生的差異性,有學習能力差一點的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可以讓小組成員互相商量,互相協作,既發揮了小組學習的優勢,又培養了學生合作、協調的能力。
片斷三:
師:學校馬上要舉行運動會了,需要在操場中間畫一個大圓,你們會畫嗎?
生一:拿一根繩子,一端系上釘子,然后將釘子固定,再拉住繩子的另一端繞一圈,就可以得到一個圓。
師:這辦法好。
生二:人站定一點,然后拿一根棍子以人為圓心畫一圈。
師:這辦法也不錯。
生三:兩個同學手拉手,一個同學以另一個同學為圓心繞一圈。
師:你能和一個同學到前面來示范一下嗎?
學生上臺示范,學生自發鼓掌。
生四:用水龍頭也可以噴出一個圓。
師:你們的辦法真多。
反思:平時上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非常沉悶,最主要的原因是講解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脫節,學生覺得乏味。一旦數學能找到生活的原型,學生不再覺得知識是空洞的,抽象的,原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又可以為生活服務。上述片斷,學生發言積極,思維活躍,學生為自己的發明感到高興。每一位學生都有創造的欲望,“怎樣在操場中間畫圓?”這一道題給學生提供了創造的機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上述教學,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老師只是學生“領路人”和“鑒賞者”,給學生提供機會,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與創造,從而享受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