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概述了奧蘇貝爾的成就動機理論,介紹了奧蘇貝爾把學校情景中的成就動機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在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激發和培養初中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關鍵詞】成就動機;初中生;英語學習
【作者簡介】原慧敏,莘縣莘城鎮中學。
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活動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學習動機的強度、水平、性質等對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會產生重要影響。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一生中學習的黃金時期,其所形成的的學習心理特性會對后續的學習產生深遠影響,進而影響一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因此,培養和激發初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
一、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理論概述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是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所謂認知內驅力,顧名思義是認知的需要,源于人類原始的好奇心、對未知的渴求和探索,它以獲得知識作為目標,指向學習任務本身, 是學習中最重要、最穩定的內部動機。從英語學習來看,認知內驅力就是學生要求理解英語科目、掌握英語知識,并能夠運用英語知識解決問題的需要,反應了學生對英語科目的喜愛和關注,對英語知識的渴求;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學生由自己在英語學習方面獲得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其學習行為既指向當前學習成就,也指向未來學術和職業成就;附屬內驅力是指學生為獲得老師、家長、同伴的認可、贊許而學習英語。
二、基于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理論,激發和培養初中生英語學習動機
1.改進教學策略,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認知內驅力。
(1)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語言環境,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教師要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以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使詞匯、句型、語法的教學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進行。語言的學習一旦與貼近生活實際的語境相結合,便能夠使原本死氣沉沉的文字符號變得鮮活、生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活動,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英語學習的實踐性很強,僅靠書本知識是不夠的,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并組織開展課堂內外英語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課堂內外學習氛圍。
2.創新評價模式,增強自我提高內驅力。首先,教師要改變以往只看階段性考試結果來評價學生的方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體察到學生差別性的成長蹤跡,傾聽到學生的心聲,感觸到學生的思維,乃至與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才能使評價客觀公正,起到促進其發展的積極效果。其次,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揮每位學生的特長,讓學生體驗屬于自己的成功。教師應全面掌握班級學生的情況,加深對學生的研究,了解其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學習策略差異、興趣差異、以及認知類型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摒棄單憑考試結果評定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才能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其思維的閃光點,以此進行及時點撥、鼓勵,從而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動機。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附屬內驅力。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被認可、被欣賞的需求,這是人的高層次需求。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滿足這種需求,從而增強其學習附屬內驅力。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傳道受業解惑的同時,應致力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熱愛、尊重、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針對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對學生的成長應充滿期待,尊重他們是發展中的人,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此外,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個人魅力,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學生。
(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近年來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家庭親子關系不容樂觀,突出的問題主要包括:過度溺愛、期望值過高、過度保護、干涉,長期過程中形成了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家長應摒棄陳舊的教育觀念,對子女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多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尊重、信任、理解孩子,學會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掌握教育孩子的技能和方法,對其進行正面教育,管教與愛護、鼓勵相結合。
(3)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教師應采取措施幫助和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首先,可多召開以為 “和諧同學關系”為主題的班級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何與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大家積極討論,勇于發言,形成建立良好同學關系的班級氛圍。其次,多開展班級團體活動,讓學生在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懂得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取才能取得共贏的道理。最后,引導學生學會看到他人長處,同學之間互相包容,互相欣賞,學習上結對子幫扶,這有利于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李巖.成就目標定向理論對教育的啟示[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