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意義,思考如何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課堂融合的方法。
關鍵詞: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術
1 引言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同時習總書記指出,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十八大以來,高校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還有思想品德以及四個自信教育,學校也逐步形成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和文化。
2 現狀分析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17年我國高職院校在校學生高達3000萬人,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畢業后會直接步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可以說,這些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產業大軍的素質,同時也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道德品質仍有滑坡趨勢,有的學生過早地被社會的享樂主義、金錢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所影響和侵蝕。通過對我國高職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畢業生就業失敗原因見圖1。
從圖中可以看出畢業生就業失敗不是因為業務水平和能力不足被辭退,而是自身素養有情原因。由此可見,高職生缺乏的不是專業技能而是作為一線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規范的缺失。
由此來看,作為培育“大國工匠”后備軍的重要陣地,將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培養融合起來,仍然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課題。
3 研究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一直被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它是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堂是突破以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以信息技術為手段,,讓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全程構建素質和技能培養框架,豐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在高校全面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浪潮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對普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經過十幾年的教學發現,課堂中出現了很多現象: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屢屢發生;上課玩手機成為普遍,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低頭族;對課程不感興趣,發呆走神或者睡覺較多;實驗室學生各自用手紙擦拭留下的滿地紙屑,更有甚者將用過的手紙藏入電腦主機中;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常存在懶散的現象,下課不關機,桌椅不歸位,沒有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所有這些因素不但影響學生自身的素質發展,也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的提升。
因此,現代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刻不容緩,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課程相融合,挖掘拓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力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使立德樹人滲透在各信息技術課程的每一堂課中,形成育人的長效機制。
4 解決方案
1)發掘信息技術課堂的思政元素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內容上發掘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講授EXCEL電子表格課程時,對于貨幣數字沒有使用規范的數字格式,將會出現數字被隨意篡改的情況。以這個案例為啟發,引導學生規范書寫,勿以惡小而為之,教育學生量變會引起質變的道理;如講授PHOTOSHOP課程時,以“新中裝”為案例進行色彩與圖案的設計;通過講解何為“新中裝”( 其根為“中”,其魂為“禮”,其形為“新”,合此三者,謂之“新中裝”)和中國典型代表顏色(青花瓷和中國紅),讓學生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含意,通過國家領導人著“新中裝”的展示,既弘揚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又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情懷。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課堂的融合,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2)學生素養教育融入課堂文明
(1)“守時就是信譽”
要求學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按時上下課,做好請銷假。教育學生“守時就是信譽”,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引導學生即使是平日的交往也要守時、守約、守信。通過企業文化和身邊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了解到守時的重要性。
(2)上課要做到“有始有終”
信息技術課堂大多在計算機機房中進行,鑒于課堂的特殊性,尤其是高校的公共機房,電腦是大家共享,上課班級流動性大,學生沒有固定座位,這樣會給信息技術課堂管理上帶來很多難度。因此建議教師將上課學生固定座位,這樣既方便管理又容易實現教師監督。為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的教師在每節下課時,對衛生狀況好的和不好的進行拍照,然后在下節課上課時給大家展示,這就給“文明觀”、“榮辱觀”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搭建了平臺,這也不失為一個借鑒的經驗。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養成及時整理工作場所的良好習慣,課下關機,電腦及桌椅恢復原位,做到“有始有終”。
(3)文明上網,大學生擔起重任
目前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很多的高職院校啟動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線上線下”是將課程內容進行梳理,合并建立一個移動客戶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互動式學習平臺,以彌補線上教育不能保證學習質量的缺陷。而面對在課堂中可以使用網絡時,學生往往是沒有控制能力的。因此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讓信息化為自已服務,利用手機掌握好每堂課所學內容。同時要教育學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輕信網友網貸;誠實守信上網,不沉溺虛擬時空;不造謠不信謠,傳播正能量,清朗網絡空間。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課堂相融合,培養大學生成為文明網民,倡導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
3)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
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師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做為一名教師自身應該有比較堅定的理想信念,“教育者從來都是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要把知行合一作為根本,在率先垂范中傳遞自信;“給別人一碗水,自已必須要有一桶水”,教師要及時跟進學習,學時淵博且時時更新;要有熱情和激情,把大學生思政教育當做事業來做,就像培養扶持自已的孩子成長一樣,去關心每個學生,投入熱情去講課,給學生的成長過程一個支持、輔導、呵護。
5 結語
信息技術課堂做為職業院校一個重要的學習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積極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相行,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落到實處,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
作者簡介
魏慧(1981-08),女,碩士學位,講師,實訓室建設管理科科長,主要從事計算機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