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鐸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運動,其運動水平占據了國家整體體育水平的半壁江山,近幾年我國的足球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這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文件并且要求實施,以提升我國足球水平。本文從自我效能感的角度進行實驗研究,意在探索與足球技能之間的相關性,找出提高技能的突破口,為足球訓練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以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中隨機抽取的30名足球愛好者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顛球訓練,為了提高足球的本體感覺以及增加訓練的趣味性,進行帶球過桿、踢定位球等的輔助性練習。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等途徑查閱與“足球教學”、“自我效能感”相關的文獻,為論文撰寫提供理論指導。
1.2.2 實驗法
進行為期12周的教學訓練,每周三、周五下午第二節課訓練,主要訓練內容有顛球,輔助內容有傳球、過桿、踢定位球等基本內容。
1.2.3 調查問卷法
每2個訓練周做一次調查,共6次,每次發放問卷30份,共發180份,回收問卷180份,回收率100%。問卷采用羅彥平學者編制的《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即1完全不符合,2基本不符合,3不確定,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 a)系數為0.841,各分量表信度系數為0.609-0.727之間,說明問卷信度可靠,結構效度的單因素與總量表相關系數在0.3-0.8之間,表明問卷效度良好。
1.2.4 數理統計法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實驗結果
2.1.1 足球技能教學統計

表1 足球技能教學的描述統計
表1顯示,隨著練習時間的延長,顛球個數的均值在遞增,但是標準差也在增大,這主要是因為前幾次的基數比較小,在試驗中第一次的測試最大值為8,最小值為1,而在第六次時,最大值為50,最小值為19。但是整體水平是逐漸上升的。
2.1.2 自我效能感教學統計
表中均值在逐漸增大,而標準差遞減,說明被測對象的整體水平在逐漸增長,且整體的離散程度在減小,技能的培養對自我效能感有積極影響。

圖1 足球顛球折線圖

次數N均值標準差第一次3050.96710.237第二次3051.7008.852第三次3055.3008.031第四次3060.7337.611第五次3064.5677.323第六次3066.2676.948

圖2 自我效能感統計折線圖
和都為均值統計折線圖,兩圖呈現上升趨勢,中在前3次上升較平緩,后幾次增長幅度較大,最后一次增長趨勢明顯,主要是因為學生基本動作已經定型,顛球個數穩步上升,由于練習時間較短,折線呈現出快速上升趨勢,隨著練習時間的延長,足球水平會穩定在一相對較高的層次;自我效能感在第三次、第四次增長的最快,第五次、第六次逐漸穩定,表明技能的增長對學生的自我效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表3 正態性檢驗結果
表為第一次自我效能感測試的正態性檢驗結果,表中顯示測試的均值為50.9667,標準差為10.23679,雙側檢驗概率P=0.2>0.05,因此接受原假設,可以認為隨機抽取的學生服從正態分布。

圖3 變量統計散點圖
顯示,橫坐標代表足球的統計量,縱坐標代表自我效能感的統計量,兩變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線性關系。

表4 兩變量相關系數表
表為兩變量的相關系數值,第二組數據為可計算項相關系數非0的概率,第三組為樣本數。本例r=0.556,n=180,雙側檢驗結果P=0.000<0.01,表明兩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具有高度顯著性。
2.2 分析與討論
2.2.1 影響足球學習與自我效能感的內部因素
2.2.1.1 歸因方式
歸因是指用因果關系推論的方法,從人們的行為結果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如果人們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練習態度,則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如果歸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他人的幫助、訓練的場地,則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若歸因于內部不可控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就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本次的調查研究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主要由于場地比較合適,且經過傳球、踢球配合訓練,關系比較融洽,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助,以及同學們相信自己且艱苦努力的結果。
2.2.1.2 學習動機
培養學習動機是成功完成一項任務的主要內在因素。學習動機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不僅能激發學習動機,還能維持和加強練習活動,本實驗過程中采用做游戲(如拉網捕魚、分組踢球、帶球接力)的方法來增加團隊凝聚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2.2.1.3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與自我效能感有著密切相關性,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可能將取得的成績歸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而非能力的證明,若長時間沒有效果,則可能會產生糟糕的行為表現,進一步削弱個人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對于偶爾的失敗會認為努力不夠或策略糟糕,只要采用好的策略,稍加努力即可成功。
2.2.2 影響足球學習與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因素
2.2.2.1 替代經驗
示范的作用尤為重要,以榜樣為中介的替代經驗,也對效能評價有一定強度的影響。人們往往習慣與他人或集體標準進行比較,勝出后則效能高,反之則效能低,在實驗過程中找出學習動作快,體會比較深的學生作為榜樣,進行動作展示并作以講解;另一方面對學習動作慢的同學進行指導,并對其樹立新的榜樣,幫助他們快速掌握動作,跟上整體步伐,提高整體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2.2.2.2 任務難度
任務的難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目標的完成,若完成的任務難度較大,即便行為成功其效能知覺也會降低;而選擇適中或較易的任務,效能知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在訓練中每節課的任務設置難度中等或較低,要求的目標要讓90%的學生完成,對不能完成目標的學生,多采用語言鼓勵或親身指導的教法,幫助其完成任務。
2.2.2.3 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枯燥無味的內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興趣卻也不是天生具備,把握人類學習的心理機制,科學地制定學習計劃,豐富課堂內容,是培養興趣的路徑,也有助于快速地掌握動作,而動作的掌握也會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兩者相互促進。
3.1 結論
通過一定的足球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歸因方式、學習動機、替代經驗等因素的影響。
3.2 對策
3.2.1 合理運用替代經驗
教師要深刻了解學生技能的習得情況,為各階層的學生樹立好的榜樣,班杜拉認為,當人們看見和自己能力相同的人能夠完成目標任務時,自己的效能感也會加強,因此要運用好替代經驗。
3.2.2 激發學習動機
動機受到內因素和外因素的影響,外因素主要有場地、環境、氛圍等,內因素則起關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用好游戲教學法,即能培養學生興趣,也能活躍課堂氛圍,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3.2.3 掌握歸因方式
教師要對學生的努力結果進行積極地反饋,指導學生正確的歸因,客觀評價自己,找出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正確的歸因不僅幫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增強自我效能感;反之則不僅達不到目標,還易產生焦慮,影響學生正常發揮。
參考文獻:
[1] 陳瀚宇. 自我效能感與大學生乒乓球技能掌握相關關系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6.
[2] 王大鵬. 高中體育教學中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
[3] 康金明,張廷安. 第20屆足球世界杯攻防技戰術核心指標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04):73-76. [2017-09-22]. 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16.04.023.
[4] 康金明,張雪臨,肖玉華. 2013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李娜技術指標分析[J]. 四川體育科學,2013,32(04):73-76.[2017-09-22]. DOI:10.13932/j.cnki.sctykx.2013.04.033.
[5] 張文慧,雷曉鳴,王曉鈞.職業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2,(03):13-17.
[6] 郭振芳. 歸因理論研究綜述[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2):215.
[7] 申艷娥,劉以榕.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對學習策略教學的啟示[J].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2,(01):62-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