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浙江省溫州市教育評估院
如何把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滲透到課程的每一個環節,解決當前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切實有效地提升教育質量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更是我們教育者新時期應盡的職責。
從教育評價領域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改變單一的標準化紙筆測試評價,大力推行表現性評價,引導師生全面落實核心素養,破解長期以來基礎教育評價領域的瓶頸,是進一步深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具有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有下列觀點:“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試管理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在此思想指導下,各《學科課程標準》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三維教學目標成為2000年以來新課改的重中之重。為了強化三維目標的落實,有的學校在教師備課本上都印有三維目標填寫欄,要求教師每節課教案上都要填寫具體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各級各類宣講、教師培訓和教科研活動也都倡導、強調三維目標。
而實際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學科課程標準》這些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卻難以落實,或者說落實不到位,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是考試評價。
翻開各省市的《學科考試大綱》,我們不難發現,其主要內容是羅列考點,各考點基本上以知識點形式描述,幾乎沒有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秾W科考試大綱》不會出現那些筆試無法測試的內容,而這些難以筆試的內容卻往往是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的部分,是當前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理論上《學科課程標準》是學科評價標準,在實際教學中,《學科考試大綱》反而成了課程評價的標準,《學科考試大綱》與《學科課程標準》在導向和內容上明顯脫離。
不僅如此,為了配合《學科考試大綱》,配合應試,出現了大量考試復習用書,配置大量的習題和模擬試卷。結果這些復習用書成了教學和考試復習的“教案”。迫于中高考升學壓力,教師往往按照《考試大綱》進行教學,考什么教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教到什么程度,重點考的重點教,多考多教,少考少教,不考不教。
由于中小學期中期末考試、會考、畢業考和中高考幾乎都是紙筆測試,測試內容側重碎片化知識,學科能力側重識記、理解等低水平的認知能力、學科內部孤立的技能和解答習題的能力,試題背景過于抽象,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而且具有明顯的確定性,使得評價結果側重解題過程和標準答案,難以檢測學生在真實事件中應用能力,類似在岸上考游泳。
具體到學科,語文、英語學科難以考查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物理、化學和生物雖有實驗題,但是難以考查實驗操作、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常常出現實驗操作能力和筆試成績成負相關的現象。冰冷的筆試更難以檢測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令人擔憂的是,單純的筆試導致“重知識,輕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重智育發展,輕德育培養”,導致教師、學生和家長把時間和精力過分聚焦于考試相關的內容和訓練上,出現“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現象。如果一道考題有多種解法,老師和學生都會提倡用得分最保險的方法,不會用新穎的辦法,更不會書寫出多種解法。在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測出一個燈泡的體積,學生就會想到用什么公式來計算,而不是像愛因斯坦那樣用燈泡浸水實驗。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包含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18個基本要點,都是指向學生在應對21世紀各種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生活環境時所需的關鍵品質,這些素養不能僅僅靠紙筆來獲得,而要通過活動、實踐、真實環境、交往等方式進行培育;而且,大部分核心素養內容是難以用標準化筆試來評價的。紙筆測試固然有其優點,但是,已明顯不能滿足當前教育評價的需要,它阻礙了三維目標完整落實,阻礙了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
表現性評價通常要求學生在某種特定的真實或模擬情景中,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完成某項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或者解決問題、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的能力的發展狀況。測試的場景大都為真實或仿真的個人生活情境、學校生活情境、科學情境;測試內容體現多維度學習目標,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開放性,側重表現性技能、操作實踐性技能和應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國際上,表現性評價得到了普遍的重視。英國各學科的A級考試中,借助于表現性評價的“中心評審課程作業”普遍占到20%~35%;香港地區名為“教師評審制”的表現性評價的分數在高考中占到20%~30%的比例。國內也已嘗試表現性評價,如駕照考試的場考和路考。在學校教育中,英語的聽力口語測試,中考的體育考試,初中的科學實驗考查,高中物理、化學、生物的實驗考查,高考藝術類學生藝考,以及學生研究性學習評價等都屬于表現性評價。
2014年,浙江省教育廳發文明確規定:小學低年級段不準采用統一的紙筆測試,一年級、二年級期末考試和考查推廣非紙筆測試形式。在省教研室的引領和推動下,全省小學紛紛嘗試表現性評價,替代“期末紙筆考試”?!耙唤y天下”的紙筆測試在小學階段開始“革命性”瓦解,這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評價改革一個“質的飛躍”。很多學校嘗試將語文分解為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包括背誦)和看圖說話(口語交際)等項目,將數學分解為數字書寫、口算過關和知識應用等項目,知識應用有人民幣識別、鐘表讀數等行為化項目。對此,教師和家長都認可并適應這種評價方式,學生也非常喜歡這種表現性評價,稱之為“游園考”“樂考”。
表現性評價能夠檢測高級認知能力、情感、態度等重要教育結果,考查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重要的素養。
面對同一個知識點,表現性評價和紙筆評價“含金量”完全不同。例如,考查學生時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紙筆測試通常在一個長方形圖上標出長和寬的數值,讓學生計算面積;考查的能力僅僅為“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的能力”,只要學生記住面積公式和乘法計算,就可以答對了。而表現性評價則要給學生一個三角板、一把直尺,要求學生測出一張A3紙的面積。學生先要做出工具選擇,由于直尺的量程較大,比較適合A3紙張測量,所以選擇直尺。然后要科學使用直尺測量紙張的長和寬,不僅要讀數準確,還要克服直尺量程不夠測量紙張的長度,需要補接測量;為了減少誤差,還需要采取多次測量求平均的方法。最后用面積公式求出面積。這樣的測試不僅僅考查學生工具的選擇、刻度尺使用和讀數、基本測量方法和面積公式,還考查學生科學的態度、測量的技能、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智慧。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李西貴認為:“教育評價是深入推動課程改革的瓶頸。只有教育者把握教育評價的本質,掌握新興評價方法和相關分析技術,能在實踐中準確、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多元發揮,才能強有力地引領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切實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
推廣表現性評價,能真實地撬動課堂教學變革,由應試教育、習題教育轉向核心素養教育、綜合素質教育;能引導教師真實落實課程標準,課堂教學從“知識立意”轉向學科“能力立意”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立意”,從“重視解答習題能力”轉向“解決真實問題實踐能力”,從“應試能力”轉向“操作性表現性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課堂上習題教學現象會明顯下降,實驗操作、語言交際等活動會得到加強;實驗室和功能室的利用率能得以提升。
推廣表現性評價,還能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和高層次能力發展。表現性評價綜合了評價功能、學習功能和發展功能;可以引導學生從試卷堆和題海中爬出來,改變校園“君子動筆不動手”現象。展示性、作品性、活動性、行為性評價多了,學生的快樂就多了;讓學生的學習和考試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在活動中“考試”,在“考試”中學習,可以體驗到“考試”的快樂和學習知識的價值。
推廣表現性評價,能活化校園育人文化。表現性評價是一種新型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的學習活動,也是學校育人的一種新的載體、新的機制。表現性評價是一個過程性評價,考查評價的是學生的準備過程、努力過程、體驗過程、互動過程,將表現性測評過程活動化和系列化,可以發展成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溫州市馬鞍池小學以“星娃游世界”為主題,側重考查學生國際視野下的核心素養。他們把整個校園中裝扮成“世界村”。學生們扮演為各個國家的“外交官”,一年級游歷亞洲,二年級游歷美洲,三年級游歷歐洲,星娃們邊闖關,邊感受各國精彩紛呈的文化內涵。
文化學科采取紙筆測試和表現性測評并舉方式,學科成績由筆試成績和表現性評價成績共同構成,讓兩種測評優勢互補。這種評價機制是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的必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