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萍/山東省萊州市實驗小學
許多教師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上課之前認真地研究教材,制作了精美的課件,設計了精彩的環節,花了好大的力氣準備了一堂課,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熱情卻并不是很高,也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而許多名師的課堂,卻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其實,課堂的精彩正源自精彩的評價。《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進步,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課堂上教師獨特、及時、準確、恰到好處的評價,猶如冬日里的暖陽,沙漠中的甘泉,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呈現生機勃勃的活力。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設計中,不僅要思考教學目標、內容、步驟,還要靜下心來想一想:怎樣運用課堂評價來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適度的評價是學生學習信心的催化劑,可以開啟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智,產生愉悅的學習情緒,引發向上的學習動力,建立足夠的學習自信。教育家班杜拉認為:“看到榜樣的言行受到獎勵,要比只看到榜樣的言行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40分鐘的一節課,往往聽不到20分鐘就坐不住了,這時如果旁敲側擊地說:“我真喜歡某某小朋友,瞧,他坐得多端正呀!”那些坐不住的孩子立刻就會把小腰挺得筆直。有的孩子喜歡手里玩鉛筆或橡皮,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說:“某某小朋友的小手真聽話,和小朋友一起聽得好認真啊!”聽到這樣的贊揚,精神渙散的孩子也會為之一振,悄悄放下手里的東西,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好多孩子回答問題聲音很小,如果善意提醒一句“你舉手真積極啊,問題回答得也很正確,如果聲音再大一點,老師會更喜歡你的”,接下來的課堂里,你會發現不只是這個孩子,班里的好多孩子聲音都會非常的洪亮……適度的鼓勵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它會使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更為和諧,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孩子學習積極性會更高。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的老師把“不錯”“很好”“真棒”這些語言掛在嘴邊,這些籠統、模糊的評價,沒有針對性,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聽覺疲勞,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準確性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就沒有生命力。課堂評價應該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和存在的缺點,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好在哪里,錯在何處,不亂不濫,不寵不枉。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來源于何處?來源于師生之間真摯誠懇的交流和表達,來源于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和認可。當教師恰如其分的評語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就會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偉大而神奇的信任。這種信任具有神奇的力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愛上你的課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贊揚。”當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時,說上一句“你讀的書真多啊,知識面這么廣”“這么難的問題都被你解決了”;當學生提出疑問時,說上一句“你有善于發現的眼睛”“真是個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當學生做對題目時,說上一句“你做的又對又快,表現太優秀了”……如此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不吝言詞地給予學生準確而熱情的鼓勵,在肯定學生的同時,又讓大家知道他的優點和長處,對學生本身和其他的學生都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當有些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時,教師同樣要明確地指出,當然要注意表達的方式。表達不清楚時,可以說:“老師知道這道題你會做,但是說不出來,沒關系,再找一位同學幫幫你。”學生回答錯了的時候,可以鼓勵:“你能第一個大膽舉手,老師很欣賞,說錯了沒關系,再好好思考一下。”先稱贊學生有敢于回答問題的勇氣,再讓學生坐下重新思考,這樣就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學習過程就是在反復嘗試犯錯中,尋找正確的答案,我們要允許孩子們犯錯,在犯錯時客觀的、恰當的評價,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成為學生學習內在的、長久不竭的動力。
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機智幽默、生動優美的語言是不可或缺的。詼諧輕松、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達到匡正糾謬、明辨是非的目的。課堂上,教師幽默、生動的評價,更可以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以愉悅的心情主動學習,從而使課堂生花,為教學增色。
在學習長度單位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因為生活經驗少,在填適當的長度單位時常常出錯。比如:桌子高8(米)或8(厘米)。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用手比畫,并風趣地問:“8米的桌子,好像適合長頸鹿用啊,這8厘米的,咱送給誰啊?”有學生說:“送給小麻雀吧。”在幽默的氛圍中,孩子們理解了知識,沒有因為自己的錯誤而難堪,相信以后在遇到類似的題型時,他們一定會記起那天的笑聲,一定不會再犯那樣的錯誤。
教學過程充滿著各種變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要靈活機智,快速反應,巧妙應對,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化解尷尬,這些幽默的評價,展現的是教師內在的魅力和功力。
在課堂上,教師精彩而恰當的評價,好比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小學階段的孩子,單一的評價方式會讓孩子感到乏味,沒有新鮮感。因此,課堂上教師除了用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外,還應配合其他的方式來評價。
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都會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當孩子有獨到見解時,給他一個贊賞的眼神;當孩子聲音洪亮時,用大拇指給他一個大大的“贊”;當孩子答對難題時,輕輕地摸摸他的頭,或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學生不僅收到了語言的贊賞,還從老師的各種體態語言中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肯定,獲得無聲的動力,推動自己在獲取知識的大路上奮力前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時,心中要有“愛”,要從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發自內心,客觀真實地評價學生,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才會如臨春風、如沐春雨,才會接受老師的評價,這樣才會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