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旗/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
國家課程課題化是指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授課模式,以學生自主選擇課題進行研究的形式獲得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實踐能力。當前,這一成果主要應用于高等教育階段,如何實現其與高中學科課程教學的融合,將這一教育改革理論化的成果落地生根,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構建一個互通的橋梁,具有較高的探索價值。
從近幾年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踐看,校本課程的選擇與設計難以體現歷史學科的學科邏輯,甚至出現了將學科校本課程與德育課程混淆的現象。問題的源頭在于部分教師對于校本課程的概念和內涵沒有準確把握,所以,我們首先要對中學歷史學科課程課題化的概念進行厘清。
歷史學科課程課題化是國家課程課題化與一線教學實際對接和有機融合的產物。歷史學科課程課題化可以分為“歷史學科課程”與“課題化”兩個層面,課題是學科課程的深化,同時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又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學科邏輯,是學科課程的升華。國家課程課題化對于歷史學科的要求是將內容轉化為課題性教學和學習模式,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與創新遷移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科課程課題化與校本課程同屬于探究性學習的范疇,其內涵是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服務實際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五個要點:第一,呈現、定義探究式主題;第二,提供系統、多樣化的材料;第三,設計系統、有層次的問題或任務;第四,根據材料和問題展開探究;第五,回扣本課探究主題,表達探究成果。
就課題內容的選取而言,一是對高中歷史課程內容要進行有效整合,結合高考大綱,將歷史學科課程的開發與考前教學有機整合,開發并形成與教學同步的系列教學主題。二是聚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系列人文主題,通過創設環境,營造人文氛圍,以活動課、探究課、社團活動、人文講座、沙龍漫談等形式,聯系課內課外的資源,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研究能力。
歷史學科課程課題化的實施主要從課堂內參與和課堂外參與兩個方面入手展開。
“教學有法”——課堂內參與的課題化策略。課堂內參與課題化教學設計分為兩個類型:一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考察教師對史料的選材與甄別,通過教師的引領,讓學生的思維穿梭時空,融入教師所創設的情景中來;二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指導,考查學生對史料的選材與甄別,學生自我生成問題,教師適時發掘并予以指導,讓學生閱讀史料,自我探究解決問題。
以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題化研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仰望歷史研究的星空,也須腳踏一線教學的實地,在恢宏大氣的同時又不失歷史課堂本色、底色。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關注并收集歷史研究新動態、新熱點之外,還要潛心、靜心、深思、創新。在著力核心素養的實踐訓練和貼合高考鏈接大學的創設兩個層面結合課程教材的自我探索,發現史料以供運用的同時,在史料與問題的創設上也須具有層次性與適切性。
以《回望“海上絲路”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為例。在教學設計之初將本節課分為“概念解析——文本歸納——合作探究——能力蘊養——綜合運用”五個層面,從情景導入到生成導出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難易度上進行梯度式增加。課前讓學生準備兩張白紙,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依層次記錄在白紙上。首先展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航線地圖和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相關背景材料,在學生對背景知識有所了解之后,讓學生根據上述材料對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概念與特點進行一句話概括。在學生根據材料提取相關信息后,讓學生對照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貿易航線與馬尼拉大貿易航線從亞洲與歐洲的角度進行命名,借著學生起名熱情高漲的契機,隨后拋出一則俗語與名詞條目,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討論事例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否有直接關系,出現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學生給出答案后進一步追問:這些事例能否作為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有關聯的直接可靠的證據?如若不能完全說明二者相關,那么還需要什么材料?同時引入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的概念,并向學生展現教師所準備的證據并讓其進行區分。
本節課上到這里已漸入尾聲,教師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提取而來的記錄在白紙上的信息,自擬論題寫一篇小論文。
這堂課是貼合高考課題化教學范例,著重進行歷史理解與解釋的核心素養提升的訓練。
學生主導,教師為指導,考查學生對史料的選材與甄別的課題化研究方式有別于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中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由于這一模式屬于被動觸發式呈現、主動探究式展開,受學生生理心理現狀的限制,因而在課堂上問題的提問以及課后材料的收集上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在材料獲取途徑和內容甄別上進行適宜指導,最終老師將學生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整合,從而在學生從知識掌握、實踐能力和創新遷移上得到層層提升。
在講授《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富有思考性的問題:“近代中國和西方一樣從輕工業開始,為什么說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另一名學生提出:課本上論述官僚資本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對于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是否有推動作用呢?教師將兩位同學的想法記錄下來,給出了關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參考書籍,同時將學生分為幾個興趣小組,可以加入這兩個課題小組進行探討,也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點作為課題。學生通過搜集史料對課題的主要問題進行解釋與論證,最后分組展示。每個小組在記錄完本組問題與討論后初步得出結果后,派選代表進行查閱,最后形成文字稿。
“教無定法”——課堂外參與的項目化策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理解的過程。歷史知識與能力不僅僅可以從傳統課堂中感知、積累、加深理解,還可以走出課堂,基于現實關懷從課堂外獲得。項目化教學是走出課堂訓練歷史能力的重要途徑。全國卷高考歷史命題壓軸題多以小論文的形式出現,項目化訓練也可以看作大學科研項目的縮影。在實施策略上將歷史課程的內容及研究方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糅合,以一個課題的形式,確立一個研究對象,聚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探究意識與人文素養,是高中教學與大學教學的對接,通過項目化的探究形式,培養學生對時代和歷史發展有脈絡化的個體認知與總體把握。
在課題選取上,可以由老師預設一個大的主題,學生根據大的主題獨立探索小課題,在條件成熟后,可以由老師提出一個方面的內容,學生舉一反三,自我思考確立有研究價值與人文關懷的選題。在實施途徑上,可以通過學生社團、主題講座、讀書分享會、實踐課(實地參觀調查與口述采訪)、活動課(辯論賽、模擬法庭、歷史小說劇本、歷史劇)等多種形式展開,讓項目化研究有生命,有色彩。
高中歷史教什么、怎么教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課題,歷史學科課題化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將單向的知識體系傳授轉變為雙向互動沉浸式的探究歷史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將簡單的知識體系硬性生成升級為能力培養的過程。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式,都必須結合實際情況,而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之上的改革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