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而雜技藝術的創新受其自身藝術特性的制約,在傳承與借鑒中實現突破并非易事,但這是每一個雜技人的責任與使命。本文試圖以中國雜技從融合中走來,在時代中融合為突破口探索雜技藝術的創新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創新能力不足很有關系。”中國雜技藝術的創新離不開對歷史傳統技藝的繼承,離不開對古今中外其他藝術形式的借鑒,它在不斷的推陳與融合中日益出“新”。
一、從融合中走來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一直是雜技藝術不斷發展的基石。將雜技與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共融,既體現出雜技從古至今的包容之態,更能保障雜技藝術長久的多元化發展。細數發展進程中雜技跨界“聯姻”的成果,可以幫助人們梳理出雜技發展的新常態與新思路。
與舞蹈融會貫通適用于很多舞臺藝術形式,雜技也不例外,用肢體語言傳情是舞蹈與雜技的共通之處,而力與美的主旨表達也只是在兩者之間互換了“配比”。在近年來的跨界新形勢下,兩種藝術形式更是相伴相生,屢屢出現“雜技與舞蹈”“舞蹈與雜技”的表演新形式。與戲曲的跨界則是最中國式的雜技改良方式,在相通的情境設定下,雜技編排可以和戲曲設定融會出“戲+技”的新型表演模式。像多元跨界劇目《倩女幽魂》,集越劇、雜技、魔術、舞蹈于一體,東西方文化于一身,既借勢原著小說的題材人物又頗具觀賞性地傳達了真善美的主題,拓展了雜技表演的時空與模式,還為培養跨界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可能。再如,《皮影·彈碗》等跨界雜技節目更是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直接對話。
雜技與戲劇的結合更是大勢所趨,在文化消費市場爭相追求劇情化、情景化的當下,雜技編排戲劇化確實能為雜技更快地帶來“實惠”。只是雜技特殊的藝術屬性確實不利于講述故事,進行敘事,但是在文化藝術大融合的形勢下,這種迎難而上的方式也不失為雜技發展的突破口。比如,吸取話劇、電影的經驗,通過更加生活化,更有喜劇感的表演表現方式吸引更多網生代觀眾,或是在市場營銷手段中借鑒些許方法,為雜技推廣提供參考與思路。
向音樂借勢也能為雜技表演帶來更豐富的視聽沖擊,比如在舞劇與配樂的關系中汲取靈感,通過音樂的節奏激發創作者的編排邏輯、表演者的情緒體驗、觀賞者的豁然貫通。恰當的配樂可以為雜技藝術增添新的活力和聽覺享受,以期讓大眾從雜技表演中獲得更為豐富的審美體驗。還有跟諸如來自體操等體育項目的反向生成,將體育項目納入雜技表演的形式中,既增加了雜技動作的難度與力度,也擴容了雜技的動作技巧,為雜技表演豐富“庫存”。
需要注意的是,雜技的融會貫通要以堅守“君子和而不同”的基本藝術規律為底線,堅定地區分開何處可同與何處不能同。與此同時,無論是技術的疊加,還是品類的拼接,一味簡單的“堆砌”只能表現為量的積累,而無法實現質的飛躍。
二、在時代中融合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規律的指導,但是要明確的一點是,完全遵照規律按圖索驥生產出來的是商品,不是藝術品,因此在繼承與融合的同時要在時代中創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與大市場環境融合的敏感度。
雜技藝術載體既有容量上的“龐雜”,又需要兼顧質感上“高精尖”的追求。互聯網+時代是信息量爆炸的時代,大眾的敏感度降低,觀眾很難取悅,因此雜技表演也應該提高吸引力和精準度,不斷拓展自身的藝術特性,用“高精尖”的專業性滿足新一代觀眾不斷更新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從舞臺藝術共通的編導演、服化道等環節下功夫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通過提高雜技的文學創作能力、舞臺調度的戲劇化能力、道具設計的創新能力等,在劇目的主題與人物形象、造型設計的碰撞中迸發出雜技表演的新火花。
只有通過“雜”與“專”兩手抓才能逐步祛除雜技表演的疊加化、雜技節目的同質化等問題。特別是在IP(知識產權)大行其道的當代中國文藝市場,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在試圖從創作疲乏的困局中突圍,創作純原創作品成了新時代的文藝需要與話題。從當代雜技原創劇目創發來看,雜技劇是可以很好地完成時代的新要求的。例如,跨文化大融合雜技劇《海星花》可以說是切實地做到了“集百家之長”,其以形體語言為基礎,借勢戲劇張力表現人物關系,打破國際壁壘,以西洋樂大提琴曲為配樂,融入了西方馬戲的視效,其核心主線即是通過高難度的雜技動作講述主人公內心的掙扎,并且實現了雜技劇目向心理類劇作的突破。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發生改變的社會新形勢下,雜技藝術所要表達的內容與精神都有必要適時調整,以更開闊的視野、更高瞻遠矚的格局主動迎接未來新局面。
無論是謳歌主旋律還是親民接地氣,雜技設計與編排都可以有的放矢,不失氣節地展現風姿,這樣才能激發出雜技特有的藝術潛力與舞臺魅力。例如,2018年央視狗年春晚雜技與舞蹈《沙場礪兵》,形體雜技與舞蹈、LED屏和激昂的配樂交融在一起,以力與美的巧妙結合,一展軍人雄風、三軍氣概,高臺頂技的極高難動作更是極具表現力地為整個表演平添了熱血高燃、沙場驚險的英武色彩。
三、結語
中國雜技歷史源遠流長,其每個時期的發展無不蘊藏著傳統的娛樂精神與智慧想象,在傳承與融合中創新,在消費經濟浪潮中實現突圍,將雜技藝術的特殊審美與其他藝術形式嫁接出更為綜合、更為現代的審美體驗與情感表達,為當代觀眾帶來更具有時代性的雜技表演,培養新的雜技藝術情懷,是對每個雜技人提出的新責任與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