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妮

呂梁地區位于山西省西部,抗日戰爭時期,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在歷史發展中,呂梁產生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傳統民間藝術,包括剪紙、刺繡、面塑、木版年畫等。這些民間藝術傳承艱難,曾在歷史上絢爛奪目,廣為流傳,如今卻只有少數人努力傳承,有些日漸衰微甚至消失。本文將主要闡述抗戰時期呂梁地區的年畫新變化,以期令人思考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呂梁地區的年畫從產生到抗戰以前,題材多取材于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主要內容有灶君、天地、土地、門神、老虎、窗花等。門神有秦瓊、尉遲恭等;福神有鐘馗、老虎、佑護子孫平安的張仙仙、倉官神等;其他神靈有天地神、土地神、灶君等。窗花形式的裝飾類年畫,常見的有百花齊放、金玉滿堂、搖錢樹等。呂梁年畫在傳承武強年畫的基礎上,融合了當地的特色,形成了粗狂、豪放的特色,簡潔明快,別具一格。其題材以神話傳說、民情風俗、花卉人物、魚蟲鳥獸等為內容,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木版年畫主要逢年過節時張貼,其內容以歡樂、吉祥為主,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審美情趣,以此增添喜慶并寄托人們祈福禳災的美好愿望。
抗戰時期,呂梁地區的年畫在抗戰這一背景下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新的功用的出現
(一)政治宣傳
抗戰時期,年畫曾被日軍拿來宣傳其反動思想(“宣撫”政策、“和平思想”和“治安強化”),強迫農戶購買。中國共產黨將這些年畫稱為“反動年畫”。為激勵和鼓舞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堅定必勝信念,揭穿日軍和偽軍的反動面目,中國共產黨改造了年畫,通過“舊瓶裝新酒”,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宣傳自己的思想,鼓舞了民眾的抗戰。
(二)戰斗功用
年畫在戰爭時期,具有了戰斗功用??谷諔馉帟r期,為了使群眾文化更好地發揮其戰斗作用,革命根據地的廣大專業、業余文藝工作者采用“舊瓶換新酒”的辦法,把群眾比較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加以改造和革新。木刻畫、連環畫、漫畫以及各地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活動形式等被廣泛應用于群眾斗爭。當時,國際上稱譽說:“八路軍的藝術是戰斗的藝術。”晉綏革命根據地新興木刻和民間年畫的戰斗作用,也很值得稱道,如1938年魯藝木刻工作團在晉綏、太行的活動。1939年晉南魯藝學校成立后,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創作了很多水平較高的作品。
二、新題材的出現
抗戰時期,呂梁地區年畫出現的新題材包括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戰爭題材;描述農民與地主進行面對面斗爭的場景、反映土地改革的題材;提倡移風易俗,建設新風尚的題材。具體來說,包括練兵、參軍、戰前準備、攻城、出擊、支援前線、歡慶戰斗勝利等。呂梁印刷廠的主要印刷作品(1942年統計)《領袖小像》(2 000份)《馬克思像》(1 000份)、《木刻領袖像》(1 750份)、《五月畫報》(1 070份)、《年畫》(8 000份)等都說明這一時期木版畫的題材和內容發生了極大轉變,與抗戰密切相連且傳播廣泛。
三、新特色
(一)現實主義
延安魯藝工作者在抗戰時期轉戰晉綏、晉東南、晉察冀等敵后抗日根據地,創作了許多極具特色的木刻版畫專刊,如《敵后方木刻》。創刊號刊登了華山的《打倒日本法西斯,鏟除漢奸,為獨立自由幸福的三民主義共和國奮斗到底!》(刻畫的是一位工人和一位農人站在地球上高舉鐵錘和鐮刀,像一只野獸砍去)和《抗戰必勝!建國必成!》(刻繪了兩個戰斗英雄擎國旗,縱馬前行,蔚藍的天空中翱翔著抗日的白鷹),這兩幅畫直觀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與工農的聯盟,表達了堅持抗戰、增強民眾信心的含義。
(二)創作主體的變化
1.新型版畫創作者
呂梁地區抗戰時期的木刻版畫已不同于傳統的木版年畫,屬于新興版畫。古代版畫(年畫)繪稿的畫者與刻版制作的不是同一個人;新興版畫則是創作版畫,從繪稿到刻版制作是同一人。而且新興版畫從開始就傾向勞苦大眾。
原從事年畫制作的民間藝人,大多是普通勞動人民,忙時農作,閑時制作年畫。而晉綏根據地從事版畫藝術工作的人有的接受過西方美術的教育,有的接受過延安魯藝的學習,大多是接受過初級甚至高級教育的知識分子。因此,抗戰前年畫本就從民眾中產生,直接反映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想法,從產生之始就深受民眾喜愛。新版畫是經過大眾化的洗禮,才成為廣泛被喜愛的事物。原有的木版年畫是獨家獨戶制作,天津楊柳青等大年畫產地才有比較著名的畫室。
先后在晉綏根據地從事木刻版畫藝術創作和宣傳工作的有李少言、趙力克、牛文、閻風、劉正挺、呂琳、林軍、劉蒙天、蘇光、力群等。除常駐晉綏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外,還有晉察冀邊區和魯藝文藝工作者也在晉綏根據地舉辦過展覽和座談會,影響頗深。
2.創作機構和組織的變化
傳統年畫有專職工匠,發展較好的會出現畫室,從事年畫的制作。抗戰初期,木版畫是依附于劇團、劇社的,后來才開始獨立開展工作。晉綏革命根據地成立的美術組織有: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晉綏分會(1940年)、晉西美術工廠(1941年)、呂梁印刷廠、晉綏新華書店、木刻工廠等,用于木版年畫的創作和宣傳。這些文藝組織主要開辦美術展覽,設立文藝獎金和創辦報紙。其中創辦的報紙有:《戰斗報》《晉西畫報》《大眾畫報》《西北文藝》《呂梁工人》《荒地》《文藝叢刊》《戰線畫報》等。其中,《抗戰日報》有《文藝之頁》《呂梁文化》等副刊。從1941年到解放戰爭時期,晉綏根據地先后創辦了《大眾畫報》《戰斗畫報》《晉綏人民畫報》等刊登木刻作品。晉西北木刻工廠還以水印套色的方法,集體創作了一套領袖像。1944年晉綏區創作木刻新年畫9種,印制11萬份。1945年,呂梁出版社成立,印制新年畫是其主要工作??箲饡r期所創辦的報紙或多或少都有木版畫,大多是抗戰主題,為中國共產黨思想宣傳服務。
四、傳承中的變化
(一)傳承方式
在宣傳方式上,一般制成宣傳畫,散發美術傳單。人們還可將年畫制成報紙、課本的插圖等,在報刊上開辟美術專欄,創辦美術畫報,編輯出版美術畫冊等,形成自己的陣地。宣傳效果明顯。
(二)傳承形式
呂梁地區年畫在抗日戰爭之前的傳承都是代代相傳,老一輩年畫藝人故去以后,技藝傳承就會出現斷層,很難大范圍繼承與傳承??箲饡r期,隨著呂梁地區的封閉性被打破,外來版畫家、魯藝木刻學院以及延安木刻運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年畫的作者和受眾有所擴大,年畫甚至可以批量印發。藝人除了農村勞動人民,還有官兵、知識分子。
五、結語
盡管因抗日戰爭的影響,年畫保存下來的底樣不多,但人們仍然能從流傳下來的窺見其抗日戰爭時期內容和風格上的新變化。相較于原有的年畫,抗戰時期的年畫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思想,出現不少反映戰爭題材、土地革命以及新風尚的作品。原有年畫主要反映的是傳統民俗、神話傳說、神祇信仰、遠古圖騰崇拜和民眾祈福禳災、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與愿望??箲饡r期,由于革命的需要,年畫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意味,因此擴大了中國共產黨抗戰思想的傳播范圍和影響,鼓舞和激勵了呂梁地區人民參與抗戰與救亡圖存事業?,F如今,年畫依舊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以美化生活為出發點,經常作為古風或者中國風的設計元素,被廣泛應用于房屋裝修、裝飾物、圖畫、插畫、動畫中。但其背后的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如何創新,還需一代代人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