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煒琳
在歷史背景的催化下,宋代涌現出許多書法家,蔡襄便是其中一位。本文主要從書法美學角度,談討蔡襄在書法上對后世的影響。
一、北宋政治格局下的書風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在漢字的基礎上逐漸成長的。經歷漫長的演變,書法自唐代大放異彩,尤其是經過帝王的大力推行,朝野上下都以善書為榮。而到了唐末,書法逐漸失去色彩。后來因五代戰事不斷,書法呈現出蕭條的景象。宋代是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書法的演變離不開當時的社會風貌。
宋初,科舉制度達到頂峰,科舉致仕的學子沒有人講究筆法,一味迎合考官在書法上的審美,極大地削弱了書寫的藝術性而忽視了古法。在這種學習動機的驅使下,論起“古意”幾乎是虛無縹緲,書法審美也逐漸變得模糊和無所謂了。
而與歐陽修同朝為官的蔡襄毅然獨起,他不僅政績顯著,也是宋代書法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為宋四家。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碧K東坡則稱:“蔡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边@一點,他與恩師歐陽修一脈相承。黃庭堅贊曰:“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之室?!庇纱丝闯?,眾人對他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二、神采之外,推崇古意
蔡襄的書法博采眾長,兼容并蓄,恪守法度,講究氣韻。歐陽修說蔡襄的書法獨步天下,筆法有師承。他的行書應排第一,其次是小楷,再次是草書。所以,當蘇軾認為“蔡君謨為近世第一”的同時,也指出其“大字不如小字,草書不如真書,真書不如行書”。《澄心堂紙帖》是蔡襄墨跡中最具晉唐風格的代表作,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字形豐腴,布局清朗,字距行寬適中,端重而雍容。另一名帖《扈從帖》可算是蔡襄傳世尺牘中最為精彩的一件,用筆謹慎而不刻意求工,頗具晉唐遺風,可見蔡襄在行書方面以對傳統的繼承為主。行書信札《安道帖》又稱《致安道侍郎書》,通篇行文如行云流水,從中可看出其對虞世南行書的繼承,字態樸實大方,有輕有重,有寬有窄,氣息平和,端莊而又高雅,與顏魯公尺牘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四家中,蔡襄應是宋代楷書第一人。他的楷書融合了顏真卿的神韻,《晝錦堂記》就是他大字楷書的作品,歐陽修的文章寫好后,要勒石樹碑,他去請蔡襄書丹。為了表示對這位三朝賢相的敬重,蔡襄別出心裁,他把《晝錦堂記》每個字單獨寫上幾十遍,然后選出一個最佳的字拼在一起,附在石碑上,再請工匠刻字,被時人稱為“百衲碑”。雖說用心極致,卻與后來書家的“尚意”理念相悖,窺見其書風被唐人法度打下深深的烙印。即便如此,黃庭堅與米芾仍對他抱有尊敬的態度。黃庭堅云:“蔡君謨行書簡扎甚秀麗可愛?!庇盅裕骸熬儠绮嚏逗帐伺摹?,雖清壯頓挫,時有閨房態處?!泵总酪嘣疲骸安滔迦缟倌昱樱w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花。”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亦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云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辈輹髌分?,《陶生帖》開創了“飛草”的寫法。這種用散卓筆所寫的草書,兼有章草和飛白書的特征?!短丈酚址Q《新記帖》,通篇書寫速度較快,用筆輕巧而穩重,筆走龍蛇,結體欹正相宜,隨心所致。《入春帖》又稱《致公綽仁弟尺牘》,此帖用筆抑揚頓挫,行間絲帶連綿不斷,與《陶生帖》一樣,雖皆為草書,然《入春帖》筆法圓潤,《陶生帖》則時有爽勁之筆。兩帖皆有不同的特點,但《入春帖》書寫風格承襲前人較多,遠不及其行書、楷書個性獨特。明代文學家徐渭曾評蔡襄書法:“蔡襄書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勁凈而勻,乃其所長?!辈滔鍟ǖ膬灹娱L短,其行草多取法魏晉及二王,因此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時常顯現出諸多前賢的痕跡。
三、承上啟下,“尚意”書風的奠基人
瀏覽歷代書法,晉代書法尚韻,為當時的社會風貌所趨,字體優美妍媚,瀟灑律動。唐代書法尚法,整個唐代書法可歸為一種官僚書法的形態,其法度嚴謹,具有力度美。宋代書法則尚意,“尚意”書風的形成首先是創新,再者北宋自《淳化閣帖》問世之后,刻帖之風盛行,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法風韻,成為這些文臣的主要審美傾向。所以,“尚意”的書法創作理念,亦是宋代文化背景下的產物。然而,在這書風吹起之時,蔡襄沒有勇立風頭?,F代書法理論家侯鏡昶說:“宋人學顏,當推蔡襄為第一。然蔡書雖佳,終不脫唐書流風。真正的宋書,乃為蘇黃米所開創?!边@并不是說他沒有創新,而是“尚意”書風在他身上并沒有十分顯著的體現。他還提倡“先楷后行”,寫楷書要打好用筆和骨架基礎。蔡襄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行草,亦不離乎楷正。”這樣的觀點,至今仍然普遍地被人們所接受。
蔡襄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碑刻有《萬安橋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書法在生前就被時人推崇,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激蕩的時代,他存世的作品較少。這與他“頗自惜”有關,不妄為人書,因此不管上到皇帝還是下到黎民百姓都十分珍惜,宋仁宗尤其喜愛蔡襄的書法,曾下詔命他書《溫成皇后碑》,蔡襄卻堅持不肯,他認為儒者工書,乃自游息之樂事,不可等同于書工筆吏。
在歷史長河中,蔡襄算不上是一位開宗立派的大師。當時正處于時代交換更替的時候,雖然他在創新方面稍顯薄弱,但這并不影響后人給予他在傳統繼承上的肯定。他對后來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影響甚大,在晉唐法度與宋人意趣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