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升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門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漢字的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和品格,抒發藝術家的情感,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在欣賞古代書法家的尺牘墨跡,贊嘆他們深厚的用筆技巧,被他們超于常人的藝術天賦折服時,人們要深入認識與分析漢字的起源以及造型特征,這對于學習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語言是人類進行社會實踐的交際工具,在語言的形成期間,勞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原始社會,由于勞動工具的缺失和不發達,氏族成員的勞動果實大都是通過集體勞動來獲得,他們彼此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協作。在這種相互合作的勞動模式中,氏族成員之間已經到了非說不可的地步。而需要推動了器官的產生,猿類不發達的喉部器官,由于在彼此交流的期間,音調不斷增多,緩慢得到了改造。于是,語言便在人類的群體中緩慢產生。文字的出現則是在語言產生之后,由于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大,人們在日常的交流中日益發現,話講出口,除了少數人聽見之外,語義便會隨著語音的消失而消失,而且,如果僅靠語言來進行日常交流,除了會在傳播的過程中產生曲解之外,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人也不能及時獲得信息,甚至根本得不到信息。所以,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僅以語言作為日常交際的手段,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于是記錄語言的文字即因這種社會需要而產生。
世界上的文字大體可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兩大類。而中國漢字,從它象形特征來看,它具有表意的特征,但是,從它本身占絕大多數的形聲字來講,它又具有表音的特征,所以,從這兩方面來講,漢字具有表音和表意兩種特征。關于漢字的起源,歷來有很多傳說,如“倉頡造字說”,“結繩說”,“起一成文說”等。這些傳說故事大都帶有古人自身的臆想,缺乏對文字演變實際規律的考察,因而不足為信。直到東漢時,出現了“六書”理論,才解決了漢字的起源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六書”并不是人們創造漢字的依據,而是人們在漢字產生兩千年之后,依據漢字外形結構的演變,總結出的一條規律。“六書”這一名稱,初見于《周禮》,當時只有“六書”之名,沒有具體的內容,到了東漢時才有人對“六書”作了說明。值得探討的是,歷代學者對于“六書”的排列順序,都持有不同的看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們對于文字的起源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說:“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說隨意刻畫先于圖畫……”而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中則提出與郭沫若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文字起源于圖畫。不管漢字究竟起源于指事還是起源于象形,有一條是不可否認的,便是漢字是一種既可表音又可表意的象形字。
從“六書”的內容上看,六書分別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象形定義為:“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象形是指在客觀外形的基礎上,隨著客觀事物的形體直接描繪出來的一種外形符號。指事便是指,在象形的基礎上,利用符號標記的方法指出想要表示的事物的特點,例如,“刀”字是一具體物的象形字,而“刃”依賴刀才能體現,所以在“刀”的刃部加一個標注符號。會意字則是象形字的進一步發展,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造型結構,由于會意字是表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關系的一類字,所以多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所組成。形聲字則與會意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合體字,但組成字的結構不同。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所組成,所以只具有表意的特征;形聲字卻不同,它是由一個表音的聲符和一個表意的形符所組成,所以,形聲字不僅具有表意的功能,還具有表音的功能。而在六書中的“假借”和“轉注”,則是人們在使用漢字記錄語言時,由于文字數量的缺失,不足以完整而清晰地表達人們的意愿,一時應急所采用的用字方法,所以,它們并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造字法。
從以上關于六書的簡單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漢字的幾個特點。
一、漢字是抽象與具象的結合體。
從六書的整體構建中,人們可以知道,“會意”,指事”“形聲”這三種造字法都是以象形為基礎的。也可以說,漢字起源于圖畫,人們在剛開始使用文字時,由于思維的不發達,所以對于文字的創造和使用還停留在描繪客觀事物的外形上,但文字畢竟是人們記錄語言的工具,所以它不能像繪畫一樣,仔細完整地刻畫事物的外形,而是要突出重點,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于是,漢字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抽象化,漢字的這一特征使自身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審美特征,便是人們在觀賞漢字時,總能引起豐富的聯想,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畫面。例如,“馬”字體現出鬃毛飛動,體現出馬在奔跑時的一種彪悍;“水”描繪出一種波紋起伏,顯示出一種流動。
二、線條組合的多變性
眾所周知,漢字是由橫、豎、撇、捺等線條筆畫組成的方塊字,在一個正方形的范圍內,漢字筆畫之間相互穿插,相互避讓,在字的結構上就出現了獨體字,以及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包圍、半包圍等結構。漢字在結構上有豐富的變化,書法家還可以改變漢字的筆畫粗細,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欣賞者的審美期待視野。心理學認為,新事物很容易成為注意的對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復的東西,就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人們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常常希望看到主題新穎、風格獨創、變化豐富的藝術作品,漢字的這種線條組合的多變性,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
三、漢字結構的穩定性
漢字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審美特征,便是漢字結構的平衡與穩定,漢字的整體構成是一個二維的平面,多種筆畫、多種結構形式,在一個無形的方框內協調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協調穩定的結構,在早期的漢字中,漢字的結構總給人一種不穩定、不協調的感覺,但隨著漢字的發展,金文出現之后,漢字的這種對稱均衡的結構便開始慢慢成熟,直到秦代小篆出現,可以說漢字的這種均衡和對稱,不管是在線條的書寫上,還是在結構的組合上,都非常完美地詮釋了漢字的這種均衡穩定性。
四、結語
漢字是我國五千多年以來文化積淀的象征,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舉。盡管歷史上出現過類似于將漢字改為拼音文字的現象,但這并不能埋沒漢字作為記錄語言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漢字是不能被廢除的,它不僅是人們交流與傳承的工具,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同時也是世界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認識漢字、理解漢字,對于人們深入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