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夢

隨著鋼琴教育的普及,大量中國鋼琴作品涌現出來。在如今的鋼琴教學中,還存在過多注重外國鋼琴作品,忽視中國鋼琴作品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現狀,并從四個方面探究了中國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
鋼琴教育在中國興起已有百年之久。從19世紀初鋼琴傳入中國后,許多先輩音樂家致力于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他們將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特點的技巧運用在西方鍵盤樂器的演奏上,創作出極具民族風格的中國鋼琴作品。中國鋼琴作品的誕生對推進鋼琴作品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例如,賀綠汀于1934年創作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將西方的復調寫法和中國的民族風格相結合,將歐洲音樂理論與中國音樂傳統相結合,呈現出獨具一格的中國風格。這首鋼琴曲聞名國內外,成為各國鋼琴家的常備曲目,也成為音樂會中最常演奏的中國作品之一。讓西方樂器“入鄉隨俗”,讓鋼琴“說中國話”,一直是中國鋼琴家不懈的追求。但是,鋼琴教學目前仍然存在中國鋼琴作品不受重視的問題。許多鋼琴教學者將教學內容過多放在國外鋼琴曲上,忽視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國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現狀及原因
首先,在我國鋼琴教學中,教師大多會選用《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或《巴斯蒂安鋼琴教程》作為鋼琴基礎入門教程。這兩套教程均為從國外引入的啟蒙教程,其不足之處就在于缺少中國作品的教學。此外,在大量中國鋼琴作品中,很少有專為初學者編創的簡易版作品,因此,很多中國作品在難度上并不適合初學者學習。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鋼琴啟蒙學習中接觸不到中國鋼琴作品,對中國作品和音樂家的了解少之又少。而鋼琴的基礎教學過程,又是培養學琴者全方面音樂素養的關鍵階段。中國鋼琴作品在啟蒙教學中的缺失,是中國鋼琴作品無法與國外鋼琴作品平起平坐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啟蒙教學外,筆者在觀察一些熱門的鋼琴教程書時發現,目前的鋼琴考級系列叢書,在考級選曲上很少會選用中國作品;在一些鋼琴基礎教程中,中國作品的曲目不足三分之一。很多鋼琴教程書都沒有做到中國鋼琴作品與國外鋼琴作品的選曲數量平均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鋼琴學習者從入門到考級,所接觸到的中國作品是非常少的。大量教程書對國外鋼琴曲目的注重,導致整個鋼琴教學重點向國外鋼琴作品傾斜。
其次,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鋼琴作品大多具有含蓄、內斂的特點,靜中取動,注重細節和風格的發展變化,鮮有刻意炫技的成分。因此,中國作品更適合反復欣賞,仔細品味。而在各種鋼琴比賽以及藝術考試中,演奏者更偏向能第一時間吸引聽眾的具有聽覺沖擊力的曲子。這也導致中國作品很少出現在比賽或藝術考試中。雖然最近幾年,人們紛紛開始重視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呼吁關注本土文化,“尋根”之風興起。但在部分鋼琴教學者心中仍然對西方鋼琴作品,特別是像貝多芬、李斯特等極具爆發力和炫技色彩的作品風格有著根深蒂固的偏愛。中國鋼琴作品依舊沒有與國外鋼琴作品保持同等的地位。
二、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中國鋼琴作品有助于學琴者演奏技巧的提高
中國鋼琴作品具有獨特的技巧性,大量中國作品用鋼琴模仿中國傳統樂器、唱腔,音色變化豐富,節奏復雜多變,有利于提高學琴者手指的觸鍵能力和節奏控制力。在觸鍵技術上,中國作品需要演奏者使用不同的觸鍵力度、觸鍵方向來表現不同的音色,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例如,在王建中改編的鋼琴曲《百鳥朝鳳》中,多次出現模仿百鳥鳴叫聲音的旋律,這就要求演奏者指尖有力地快速小跳,聲音緊密清脆不拖沓,力度由弱漸強并逐漸加快。在節奏方面,中國作品對演奏者在細節上的節奏把控有著很高的要求。以張朝的鋼琴作品《皮黃》中第94~101小節為例,這一段是模仿古時寺院的鐘聲,力度由弱漸強,雖然是四分附點的節奏型,卻要演奏得寬而不拖,穩而不急。第99小節左右手交替上行,連續不斷,速度逐漸加快再減慢,節奏緊密,與之前形成對比,表現鐘聲后的余音裊裊。如果說西方鋼琴曲給人更多的感受是聽覺上的震撼、技巧上的炫目,那么中國鋼琴曲便是在細節上精益求精,通過反復的音色、節奏變換,使樂曲富有層次感。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演奏中國鋼琴作品,對學琴者手指觸鍵的微控制和節奏的精準把握有著極大的提高。
(二)中國鋼琴作品有利于提升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能力
音樂源于生活,鋼琴作品的創作一定離不開創作時的社會時代背景以及創作者的自身經歷。國外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對于大多數中國學琴者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在不理解作品創作背景的情況下,演奏者很難體會到作曲家創作時的情感變化,因此,很多學琴者在彈奏樂曲時,沒有絲毫感情處理,出現機械式彈琴的問題。而中國鋼琴作品恰恰彌補了中國學琴者對國外鋼琴作品在作品理解上的不足。首先,中國鋼琴作品選材于中國民間音樂,與學琴者生活息息相關,即使時代久遠,但也多少有些了解。其次,中國鋼琴作品多是從中國民歌、民樂改編而來,旋律熟悉,富有歌唱性,更能激發演奏者的表演興趣。
(三)中國鋼琴作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
在世界文化高度交融的時代,許多中國學生對國外音樂文化有著很高的好奇心,甚至出現文化上崇洋媚外的現象。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文化精華,代表了不同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及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但是,中國傳統音樂受到地域和時代差異的限制,流傳范圍小,受眾越來越少。中國鋼琴作品則是將傳統音樂與西方樂器結合,加入現代音樂元素,使中國傳統音樂更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打破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地域限制,讓中國的本土音樂文化國際化。學習演奏中國鋼琴作品,可以使演奏者通過音樂深入了解中國悠久的音樂文化。當學習演奏《翻身的日子》時,人們能體會到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喜悅感;當演奏《瀏陽河》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又能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毛主席的贊頌。在鋼琴教學中重視中國鋼琴作品,讓學琴者在演奏中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會中國歷史的變遷與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情感,從而推進中國民間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
(四)中國鋼琴作品有助于中國鋼琴教學順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潮流
在21世紀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單一的音樂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中西方文化結合成為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因此,在中國鋼琴教學中重視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順應當今社會教育發展潮流,有助于中國鋼琴教學與國際接軌,符合教育大環境的需求,從而使國內鋼琴教育在未來更好地發展。
三、結語
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國音樂前輩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嘔心瀝血創作而來,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標志,為鋼琴作品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國內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未來,中國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鋼琴作品的推動。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只有正確認識中國鋼琴作品的地位和重要性,發掘其內在價值,在教學中重視中國鋼琴作品,改變教學內容對國外鋼琴作品側重這一現象,才能使中國鋼琴教育更貼合國內音樂學者的需求,使鋼琴藝術在中國更長遠地發展,這是國內鋼琴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