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霞 王松濤
[摘 要]基于江蘇省紡織品出口現狀分析,得出存在產品核心競爭力、生產技術不足、產業結構與增長方式不合理、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資金運轉難、受綠色貿易壁壘和紡織品配額限制等問題,提出強化產品競爭優勢、完善產業布局、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江蘇省;紡織品;出口
[中圖分類號]F74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2-0051-03
Abstract: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Jiangsu started earlier and has rich resources and solid foundation. It is a major area of domestic textile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space for foreign trade in Jiangsus textile industry has been gradually shortened.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Jiangsu textile exports as a focal poi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su textile foreign trade, to further develop a viable response.
Keywords: Jiangsu Province; Textiles; Export
一、江蘇省紡織品出口現狀分析
(一)出口產品結構
近年來江蘇省紡織品出口受諸多因素影響,但出口額依然保持上升態勢。其中,服裝外貿依然是江蘇省紡織品對外貿易的創匯大戶;家用紡織、化纖、棉紡織與毛紡織等則為江蘇紡織業主要出口產品。2013—2016年,總出口額逐步增高,同比增長4.5%。但傳統紡織服裝市場需求近幾年呈低迷態勢,價格優勢與人力資源優勢呈“兩頭擠壓”,導致出口利潤空間逐漸縮小。2016年,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利潤率僅為以往的50%,出口增速不斷放緩。大型紡織服裝公司逐漸開始著重推進科技創新。(見表1)
(二)出口企業結構
目前,江蘇紡織品出口業以民營企業為中心。江蘇省積極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培育出陽光集團、海瀾集團、晨風集團、吳江絲綢集團等大批龍頭企業。截至2016年,江蘇已建成多批紡織產業集群,紡織企業數量達5200家,共479家企業虧損,從業員工達80.91萬,紡織品總營銷額達59332.71億元,出口占比32.9%,盈利共計296.10億元;但利潤率僅有4.7%,主營毛利率僅有11.7%。
江蘇省出口企業結構以國有、民營、三資企業為主。其中2013—2016年,民營出口企業平均占比僅16%,國有出口企業平均占比51%,三資企業平均占比33%。因民營企業自身技術創新實力不足,而江蘇紡織業出口收入76%以上均源自國有、三資企業。故迫切需要加快當地企業轉型升級,加強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提高江蘇省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出口市場結構
江蘇紡織品在以日本、歐盟、美國為主的三大出口市場中,出口值占總出口值的16.8%、15.4%、14%。單一的市場結構直接造成江蘇省紡織業對某一地區或國家的依賴,企業面臨著生存危機。因此,近年來紡織出口企業開始將著力點放在開發東盟市場、拉丁美洲市場、俄羅斯市場方面,形成了新興出口市場,同比增長率為7.8%、5.9%、3.7%。
(四)出口貿易方式
江蘇大部分紡織企業以來料加工、貼牌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相對低,在國際市場中被動性較大。2016年,江蘇省一般貿易項下紡織品出口額為4772.39億元,占出口總值43.67%,同比增長13.3%;加工貿易項下紡織品出口額5954.61億元,占比54.5%,同比增長16.7%。可見加工貿易是江蘇省紡織品的主要出口貿易形式,但一般貿易額正逐步提高,即江蘇紡織品出口貿易形式正處于轉型調整期。
二、江蘇省紡織品出口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核心競爭力、生產技術不足
江蘇承接諸多國際知名品牌的加工生產,但江蘇紡織品能夠進入全球高端市場的自主品牌較少。據調查,江蘇省成功進入國際市場的知名紡織品牌遠低于30%,產業核心競爭力弱。這一現狀直接導致江蘇紡織品企業難以獲取產品附加值,單一化“貼牌生產”所形成的利潤基本上由具備知名品牌的進口商、企業、營銷商獲取。
此外,江蘇紡織品存在單一復制、來樣與進料加工等現象,部分中小企業難以生產出附加值高的產品,以致于紡織品出口較長一段時期處于低水平拓展的低迷態勢。以江蘇紡織服裝業為例,江蘇省現擁有50個國內品牌,30個國內馳名商標,300個省內品牌,但國際品牌僅有2個。且大部分品牌均源自蘇南,產自蘇北的品牌不多。不難看出,江蘇紡織業勞動分工結構有待調整,應加快升級、轉型進度,提高生產技術,強化自主品牌建設。
(二)產業結構與增長方式不合理
江蘇紡織品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仍處于低端,尤其是資本投入、科技標準高的新興家居紡織、面料、纖維、環保產品均無法同發達國家產品比美。在工業水平逐漸提升的大環境下,國內70%以上的紡織品用途均為衣著用,江蘇紡織品裝飾用、衣著用及產業用比重為3:4:3,相對合理,但相較于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其出口重心依然在服裝產品領域。尤其產業用紡織品附加值高,市場需求旺盛,需擴大生產規模。
江蘇紡織品出口貿易增長主要依托“價低量高”的優勢來搶占國際市場競爭地位。大多數中小規模紡織企業存訂單不穩定、客戶源少等問題;生產品質、集中度均有待提升,呈半粗放式增長態勢。迫切需要強化產業集群效應,推動江蘇紡織業進一步專業化、整體化生產出口,拓展出口規模。
(三)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資金運轉難
國內勞動密集類產業在歐盟、美國、日本市場份額, 2013年降低了2.5%、2.1%、2.8%,所流失份額流入了勞動力豐富且價格低廉的國家(如部分東南亞國家)。受勞動力成本優勢弱化影響,江蘇紡織品人力成本在近年間增幅高達30%,這直接加劇了江蘇紡織品的價格競爭。其次,江蘇省內金融機構普遍以房地產、國企為重點投入對象,加劇了部分中小紡織企業資金壓力,甚至出現資金運轉難,無法維持正常經營等現象。
(四)受綠色貿易壁壘制約
日、美、歐等國家陸續推出有相對嚴苛的政策法規、環保標準等,來為本國紡織業發展提供貿易保護。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環境基礎相對薄弱,極易受綠色貿易壁壘制約。其中,品牌、層次與成本為限制江蘇紡織品出口的關鍵要素。部分發達國家以保護公民健康、生態環保為由,對國內紡織品出口限定有大量綠色貿易壁壘,如產品包裝,發達國家均在產品可回收率、包裝材料易處理性、產品安全指標方面設有嚴格標準;或以部分紡織品合成染料釋存在有害物質為由,直接限制產品進入,同樣限制了江蘇紡織品出口。
(五)受出口目的國紡織品配額限制
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逐漸將紡織品訂單流入柬埔寨、拉丁美洲、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大大降低了江蘇紡織品出口通關率。目前,中美、中歐紡織品協議面臨到期,協議到期后,包括江蘇省在內的國內紡織品企業在美國、歐盟所占市場份額將快速縮減。所以,在后續發展中會有諸多問題對江蘇紡織品出口企業造成沖擊。其次,歐美市場對江蘇紡織品出口采取特殊保護條例及反傾銷措施;而非洲、巴西與土耳其等市場也陸續針對我國紡織品實施抵制手段。
三、江蘇省紡織品出口發展對策
(一)著力強化產品競爭優勢,提升產品附加值
發達國家均歷經過由低成本優勢發展為差異化優勢這一歷程,江蘇紡織品若長期依托價格優勢,則勢必會出現出口貧困式增長、惡性壓低價格等現象。江蘇紡織業需注重產品層次、區域等細分,將著眼點放在創新產品、信息銜接、特色設計、應用新材料、產品系列化等要素上,著力強化產品競爭優勢。
此外,江蘇紡織業可將智能技術、紡織材料作為著力點,不斷提高紡織品附加值。鼓勵、引導紡織品生產企業成立技術研發基地,通過與周邊高校、科研中心的大力協作,全面研發紡織科技成果,培育紡織品自主品牌與核心技術,加快江蘇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秀紡織企業。江蘇紡織業要進一步強化自主開發水平和對前沿技術的吸收水平,轉變當前輕軟件重硬件、輕開發重生產、輕人才重設施的局面。將價格優勢轉變成品質優勢,適當拓展附加值高、高端紡織品出口規模,通過優質傳統產品進入到國際高端市場,有效規避貿易壁壘。
(二)完善產業布局,發揮產業集群效應
通過打造紡織產業集群,有助于優化江蘇行業綜合競爭優勢,改善資源配置,拉動江蘇紡織業經濟整體增長。江蘇目前建有多個集襯衫、家紡、亞麻紡織、休閑、羽毛系列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如我國知名紡織城:蘇州吳江區的吳江盛澤鎮,共有兩千余家紡織企業,十萬余臺無梭織機。江蘇紡織經濟在我國紡織生產總值中占比81%。據統計,截至2016年,江蘇共有69個紡織產業集群,共計43個獲得國內紡織工業聯合會授牌。建議江蘇紡織業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著力打造優質品牌,提高產品生產效率與品質。通過產業集群的強化,加大江蘇紡織業內協作力度,依托優勢互補來一同面對出口貿易障礙,豐富綜合競爭優勢。
(三)加大政府政策、資金扶持力度,降低生產成本
現階段,江蘇紡織業融資需求較旺,因銀行貸款門檻高、信貸額度受限等因素,無法滿足中小型紡織企業的融資需求。政府可通過相關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政策,予以紡織品企業一定的技術、資金扶持,適當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政府在這一過程中,需尋求調控與市場中的均衡點,避免過度干預對企業發展造成負面作用。
(四)企業規范生產方式,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在現代社會愈發注重綠色消費以及各國家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嚴苛的背景下,江蘇紡織業需形成綠色生產理念,大力研發生態、綠色紡織品牌,實現從生產到經驗一律“綠色化”;實現企業經濟利潤、環境效益高效提升,滿足消費者需求。通過對生產方式的規范、調整,將生態、綠色產品當做效益著力點,以國際指標優化生產模式。
企業需對發達國家有無通過對其提供劣質材料來達到污染傾銷、轉移目的進行科學判斷。通過對進一步健全紡織品綠色管理機制,構建生產產品監管模式與信息服務、銷售模式,以高標準生產方式為基礎,推進紡織業綠色發展。以蘇州太湖雪家紡為例,將生產目標定為高于國家標準,以100%蠶絲物作為填充物的蠶絲被受到一致的認可,所推出《震澤蠶絲被標準》為江蘇首個聯盟實質的規范。此外,該家紡企業還獲取了國際生態紡織品標簽認證,以及歐洲市場準入證,有效打破了綠色貿易壁壘限制。因此江蘇紡織企業要想有效規避貿易壁壘,需立足于規范生產,全力獲取進口國認證。
(五)合理規避配額,開拓新興出口市場
江蘇紡織業為合理規避進口國配額限制,不僅要依托自身品牌、技術優勢。當地政府還需合理運用WTO爭端處理規則,為紡織業出口發展合法權益提供基礎保障。通過雙邊磋商體系構建,最大程度處理好國際貿易糾紛,推進形成江蘇、出口國雙贏局面。
分析國際紡織市場發展現狀,韓國、印度、越南等競爭國家紡織業出口競爭水平日漸提高,弱化了江蘇紡織業價格優勢。江蘇可與競爭國家建立雙邊合作、競爭戰略聯系,在競爭國家、地區打造生產基地,依托自身豐富經驗、生產技術與資源,有機組合當地人力、原材料資源;然后將紡織品出口至歐美等,以此來有效規避配額限制。此外,江蘇紡織業要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發展,在穩定原有市場的同時,進一步開發拉美、中亞等市場,擴大紡織品出口規模。
[參考文獻]
[1]張家楨.江蘇省紡織品出口貿易發展對策研究[J].河北企業,2016 (11):43-44.
[2]陸犇.SA8000標準對江蘇省紡織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 (19):61-62.
[3]徐惟,童霞,袁建新等.國際貿易環境對我國紡織品出口影響的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 (10):201-202.
[4]施永兵.沿海開發視角下南通紡織品出口的SWOT分析[J].商業經濟,2013 (17):73-74,112.
[5]吳鈞.入世十年中國紡織品出口國際競爭力分析[J].價格月刊,2013 (2):46-48.
[6]劉堯飛,楊瑩,張薇等.后危機時代我國紡織品出口困境與發展對策[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5 (1):7-10.
[7]陳宇輝.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1):145-147.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