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 秦雪姣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提到了一個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過去一直在走,未來也堅定不移要堅持的道路。在這個問題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看法,這些觀點和看法無疑將會成為我們建設法治國家道路上的指明燈。習近平的法治思想包含有豐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特點。不管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將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人就如何治國理政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略,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指明了前進方向,也昭示著中國法治建設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同志的法治思想內容全面,觀點鮮明,現就以下幾個方面主要談談。
(一)依法治國方略思想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全面從嚴治黨這一重大舉措加入到之前提到的“三個全面”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則如鵬之兩翼,車之雙輪,全面從嚴治黨無疑是實現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助推器。依法治國是各項工作實施的保障。習近平同志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曾說過必須堅持“兩個基本”(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治國理念,才能不斷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法治,我國現階段地域之間貧富差距大,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如果沒有法治的保障,推進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則會困難重重;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法治,經過多年來形成的固有的利益結構不能一下子被打破,一些權力的擁有者胡作非為,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果沒有法治的支撐,深化改革也只是空談:全面從嚴治黨離不開法治,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因此黨的純潔性就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法治的監督,黨的純潔性問題就得不到保障。
(二)維護憲法權威思想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從古至今,大凡國家大事,難的不是制定法律條令,難的是做到有法必依。習近平總書記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十八大上提出新的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治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體現著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依法治國能否順利實施,法治權威能否樹立起來,首先就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憲法的權威如何樹立,首先必須加大對憲法的宣傳力度,以保證人民對憲法的熟悉與了解,其次,要切實在憲法實施過程中下功夫,以保證法律的有效性,最后,要有有力的監督,以保證憲法公平公正實施。
(三)良法善治結合思想
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工具,那么什么是良法?良法就是更鮮活,更完備,更及時的法律。而法治又恰好是確保法律的有效貫徹和實施。國家要善治,必先有良法。有了好的法律才能談得上執法、司法和守法,因此就要求科學的立法。其一,我們國家法律量很多,但有一部分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對法律的質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二,有些法律是以前制定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法律也應與時俱進。其三,要加強重要領域的立法,使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以及一些重大改革有法可依。但如果有了法律卻不依法實施,或者實施不力,只是做做表面文章。那么,制定再多再完善的法律也無濟于事。因此我們也要堅持問題導向性原則,在立法過程中主義立法的針對性與及時性,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只有這樣,依法治國才不是空談。
(四)制度約束權力思想
習近平同志指出:“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睓嗔梢允谷烁呱?,也可以使人庸俗。在改革這股強風吹遍祖國大地的今天,面對金錢和物質的誘惑,我們身邊有很多本淡泊名利,甘于清貧的心靈出現了扭曲,“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思想滋長漫延,一些人認為官做大了,錢掙多了,才算實現自己的價值,才算有了社會地位,因此開始不擇手段地追逐權勢和金錢,就連一些曾經征戰殺場的老革命也開始晚節不保,成為歷史和人民的罪人,成為我們依法治國道路上的阻礙。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明確提出:“盡管我們黨干部隊伍的主流始終是好的,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當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一些重大違紀違法案件影響惡劣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我們要堅定決心,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人民”。因此,要強化執法主體素養,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從根源上杜絕違法腐敗的產生,各級領導人要起好帶頭守法作用,重立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深入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之后能夠深刻體會到習近平同志的法治思想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以人民為主體。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習近平同志當選總書記后第一次同記者見面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就說道:“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边@句話體現的是我們黨深厚的為民思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始終圍繞“人民”二字,強調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充分相信和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原則。黨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是統一的,這是我們黨能夠與人民心心相印的根本原因。沒有黨的領導,人民就是一盤散沙。我們黨和人民的思想是統一的,目標是共同的,方向是一致的,這樣才能把人民群眾始終團結在黨的周圍,聚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以實踐為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充實了實踐性內容,豐富了實踐性的時代價值,形成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戰略。在2012年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對全體黨員、干部發出了一個總動員令,提出了一個總要求,倡導力戒空談,務求實干,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這幾年,無論是改革,還是反腐敗,習近平總書記都是雷厲風行地抓,踏踏實實地干,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馬克思說過,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也就是說,一次實干勝過一萬次空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向前邁進,必然離不開黨和人民的實際行動,也正是因為如此,黨和人民的事業才得以發展,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興旺,人民幸福。
(三)協調全面治國來實施。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著眼于新的形勢任務,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形成并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全新戰略布局。習近平指出,這“四個全面”每一個“全面”都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我們的社會發展需要動力,而制度改革正是為我們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保障,我們的制度要起作用必須得有法律做保障,沒有法律的保障,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也就難以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成為一個空夢。全面從嚴治黨是保證,不管是深化改革還是依法治國都需要我們黨的正確領導,如果我們黨自身不先進,不純潔,還談什么正確領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嚴治黨,保持自身的純潔性與先進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我們說深化改革,說依法治國,說從嚴治黨,說到底還是為了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德治與法治相結合。
早在2001年江澤民同志就說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既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而且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然而也有人認為法治建設可以理解,德治有必要嗎?正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法律是用一套成型的完備的文字訴諸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國家為保障其成員在社會各個領域生命財產不受到威脅,社會能夠安定和諧。主要通過法院,檢察機關來強制性保障法律的實施。而道德更多地是通過教育,勸服的手段無形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從而自覺得來遵守法律法規。習總書記也說過法制建設是他律,道德建設是自律,社會主義要發展,需要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1.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進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同我國法治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具有時代性,發展性、創新性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其進行完善和補充,逐漸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
2.完善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論體系
習近平強調科學的立法,民主的立法,進而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他的法治思想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把憲法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總結了各位前輩的經驗教訓,分析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了我國的實際國情,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法治建設道路思想。
(一)實踐意義
1.增強了黨的純潔性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反腐”進行了超大力度的打擊,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他曾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提到:“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機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這次講話并不是口頭說說,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反腐是我們當前要做且必須做的工作。因此他提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實行黨內黨外監督,從根本上杜絕反腐現象的發生。他還提出要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選現任能,新時期好干部要能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真正做到站在人民的立場,為人民謀實事。
2.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對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國家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需要和諧安定有序的法治環境,而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要致力于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形成依法辦事、尊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圍,讓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法治經濟”,保證經濟社會在法治軌道上順利發展。
3.保障了中國夢的實現
自“中國夢”提出以來,實現“兩個100年”,最終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就是我們黨領導人們的唯一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同時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同時,突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倡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權力不受侵犯,實現每個人的夢想,最終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4.
〔2〕張文顯,法治中國建設的前沿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31.
〔3〕楊小軍,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5:20.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5-386.
〔5〕孫龍,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2016:17-19.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