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思思
摘要:文章借鑒其他學者政策文本量化的方式,將土地流轉的政策文本從政策目標、政策力度及政策措施三個方面進行量化,并利用IAD框架建立了政策與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分析框架,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土地流轉:IAD框架:政策量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國處于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轉型時期。深化農村經濟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農村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土地流轉作為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成為農村發展以及“三農”問題的核心。
土地流轉一出現就引起了政府與學界的廣泛關注。到目前為止,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針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長期的政策推動土地流轉明顯加快,土地流轉面積逐年上升。2007年土地流轉面積只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5.2%,到2015年該比例提升到33.3%,增長超過6倍。可以看出,土地流轉深受政策的驅動,并且土地流轉在不斷地發展。但是目前各地的土地流轉存在明顯的差異,部分地區的土地流轉存在低效的現象。說明目前部分地區的土地流轉政策存在一定的不足,無法起到激勵農戶的效果。目前學者對于土地流轉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大量的文獻研究了影響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因素并考察了土地低效流轉的原因。但是目前考察政策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文章較少,對政策的測量是從農戶的認知出發,雖然考慮到了宏觀層次的因素,但對因素的處理仍舊落到了微觀層面。因此,本文嘗試將其他領域對于政策的量化應用到土地流轉政策的量化上,同時尋找一個合適的理論從宏微觀融合的視角建立政策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理論框架。
二、理論基礎
(一)政策的量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面進行開創性嘗試的是Gray D.Libecap。彭紀生等則在國內首次依據政策內容與類型對政策進行賦值量化,建立了政策量化研究數據庫。此后,其他學者基于彭紀生的量化模式紛紛開展研究。如張國興等學者針對我國節能政策法規進行研究,其基于政策力度、措施、目標3個不同方面的維度對相關政策展開了量化工作,構建了政策效力和政策協同度的度量模型。段忠賢提出T-O-P三維分析的視角,研究自主創新政策的供給特征。本文對土地流轉政策的量化借鑒這種政策量化的三維視角。
(二)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
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簡稱lAD框架是由Ostrom提出的用于研究個人選擇與制度情境互動的一個分析框架。該框架分為三大模塊,如圖1所示。其中外部變量包括應用規則、自然和物質條件以及共同體屬性,行動舞臺包括行動情境和行動者。而外部變量與行動舞臺共同作用于行為結果。
根據IAD框架,個人的理性選擇主要受自然物質的條件、行動所在場域的共同體屬性、對行為產生激勵的應用規則這三類外生變量的作用以及行動情境和個體的心理活動這兩個內生變量的影響,行動情境是行動者決定策略的內部機制。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IAD)最大的優越性在于對內外要素的雙重關注,應用的任何制度理論進行分析的關鍵是搞清楚制度與行動者的關系,一般認為,二者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制度的影響機制一是制度的影響機制,即制度作為自變量,行動者行為模式作為因變量,主要關注制度是如何影響行動者的行為模式而產生預期和非預期結果的。另一方面是行動者的行動作為自變量,制度作為因變量,主要關注行動者如何通過行動來創設、改變或終止制度,即制度的變遷分析。本文應用制度分析的邏輯起點是制度的影響機制,即主要關注制度是如何影響行動者的行為,
三、理論框架的提出
土地流轉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規則下社會各群體對土地資源的一種分配,它遵循國家政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規則。根據IAD框架土地流轉政策與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關系屬于操作層面的問題。因此,本文應用IAD框架中的操作模塊作為理論基礎,構建了政策與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分析框架,如圖2所示。
利用IAD框架的操作模塊進行分析時,一個首要的問題就是確定行動舞臺。行動舞臺指的是“個體間相互作用、交換商品和服務、解決問題、相互支配或斗爭的社會空間”。在該框架中,行動舞臺可以是一個省,一個市,一個縣,可以是一個鄉鎮,也可以是一個行政村。行動舞臺的設定需要根據研究的范圍進行設定。比如研究某個省的政策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那么行動舞臺就是這個省。這些省所有有關土地流轉法的律法規以及政策就是框架中的外生變量。根據前文土地流轉政策可以從土地流轉的政策目標、政策力度以及政策措施三個方面進行操作化。政策目標是政策實行以后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結果。其中政策的目標越明確越有利于土地的流轉,政策力度主要是指對于實施者的影響效力的大小,政策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政策的落實,也就越有助于土地的流轉,政策措施則是一系列能夠促進土地流轉的辦法,政策措施越具體可操作性越強,越有助于土地的流轉。
對于土地流轉而言,自然物質就是每個家庭所擁有的承包地,該承包地是可以參與流轉的土地資源。我們知道不管行動舞臺如何設定,每個行動舞臺里面都包括相應的行動者和行動情景兩個變量。行動者主要是指參與土地流轉的社會群體,參與流轉的社會群體存在多種可能,在政府主導的情況下,行動者主要是政府,還可能是企業。農民自己進行的土地流轉主要的社會群體就是農民或者農戶??紤]到是否進行土地流轉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但一般家庭戶中的戶主在家里擁有主要的決策權力,因此,本文的行動者主要是指農戶和戶主。兩個行動者分別具有各自的屬性以及行為。戶主的屬性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情況、收入狀況、消費狀況等屬性;其行為包括教育行為、婚育行為、收入與消費行為等。農戶的屬性包括家庭總人數、非農業勞動力人數、非農收入、家庭總收入、家庭擁有土地的面積,家庭總支出等。農戶的行為則只有一個,即土地的流轉行為。戶主的屬性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農戶的行為,但是最終是否進行土地流轉是由農戶做出。
奧斯特羅姆將行動情境定義為直接影響作為研究對象的行為過程的結構。它是行動舞臺的核心,決定著個體在整個制度框架中如何通過行為把外生變量和結果連接起來。行動情景是行動者(農民、戶主)決定策略的內部機制,主要涉及到影響農戶以及戶主的各種因素。在本文的框架設定下,主要將其設定為主要影響到農戶或者戶主的屬性特征。
四、結語
首先本文根據土地流轉政策的特點,借鑒其他政策基于文本內容的量化方式,將其應用到土地流轉政策的量化上,這種量化的形式對土地流轉政策而言是一種新的嘗試。其次,利用IAD框架探索建立的政策與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分析框架,考慮到了宏微觀融合進行跨層次研究的需要,為后續進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盡管如此,該框架中對于行動情境的選擇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后續的研究可以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