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偉兵 劉偉 潘麗群
摘要:當今時代,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一系列新問題,新情況擺在了我們面前,成為當前形勢下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文章根據當前已存在的各類文獻資料,加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進一步研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涵與特征入手,探討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前存在的主要類型,分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點任務并提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類型:重點任務:新思路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涵及特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種存在較大的農業規模、經營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利用自身具備的物質基礎能夠實現高產量、高效率的商品化運營的農業經營組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同于以往的傳統經營方式,其特征為:
(一)市場化程度高
傳統的經營模式即自給自足的小規模生產模式,商品化程度低。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適應當前農業化、城鎮化社會的基礎上,依據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生產,有效的實現了和市場的銜接,市場化程度高。
(二)生產專業化
傳統的經營模式存在一定的兼業化傾向,分工分業不明顯。隨著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農業生產經營集中在具體的領域或產品上,充分利用了對自身勞動力資源,生產更加專業化。
(三)規模效益高
由于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傳統的經營模式很難達到規模生產。新型經營主體打破了傳統農戶家庭經營模式,將農村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管理,擴大了經營規模,提高了規模效益。
(四)經營集約化
傳統的農業生產缺少資金、勞動力、技術的支持,很難提高農業的產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自身具備的物質基礎、先進技術和健全的管理體系,使得土地的產出率以及勞動的生產率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實現了對資源要素利用的集約化。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類型
(一)專業大戶
又稱種養大戶,是指從事的農業或養殖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專業化農戶。現階段,專業大戶的評定難以系統化、標準化,經營的規模以及專業程度存在的一些問題都一時難以達到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要求。
(二)家庭農場
是指農民家庭依靠家庭成員,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進行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經營,并將獲得的收入作為家庭主要收入的農業經營形式。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要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積極采用先進技術,增加投入,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
(三)農民合作社
指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農業互助組織。這種互助性生產經營組織通過帶動散戶、組織大戶、對接企業、聯結市場等方式,解決了傳統農業規模小,效益低的問題,提高了自身的集約化水平。
(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指在農業行業中,對其他農業企業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和示范作用,是通過一系列方式進入市場,進行一體化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企業。具有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在商品化過程中,承擔農產品加工和市場營銷等作用,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獲得了更高的收益。
(五)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
是指在農業生產環節中提供一系列相關服務的組織。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傳統農戶提供一系列服務,幫助農戶解決了一些生產中的難題,提高了農戶的生產效率,進一步促進了農戶農業的集約化發展。常見的農業服務組織有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服務隊、農民經紀人等。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點任務
(一)引導土地流向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重點培育家庭農場
促進農村土地優先流向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一方面要建立相關土地優先流轉機制,給予一定的補貼,形成系統的補貼標準,同時鼓勵流轉長期化,促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形成穩定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另一方面是要完善土地流轉市場的功能。提高土地流轉平臺服務水平,開展信息、價格、合同、糾紛等方面的幫助,促進土地流轉。同時利用這一平臺,提供多樣的流轉方式供農民選擇,以提高農業的規模化水平,推行動態的租金結算方式,同時鼓勵農戶土地入股,簽訂相關合同,保護了流轉雙方合法權益。這一做法不僅能夠改善農民生活,提高農民收入,也促進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推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二)引導農民加強聯合與合作,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社
要形成多樣化的新型農民合作社,首先要對農民合作社進行規范標準的要求,要求合作社認真貫徹執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有關規定,制定切合實際的章程,完善合作社內部管理,努力成為一個民主和諧的主體,其次要保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推進土地股份合作社穩步發展,既要保證農民的意愿得以實現,又要不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再次要對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形成與發展予以鼓勵和支持,在自身合作社的基礎上,鼓勵相同產業產品的合作社組成聯合社,加強農產品方面的溝通與聯系,促進農業的商品化發展,不斷提高其市場競爭力。最后是積極推進合作社內部的信用合作。鼓勵產業發展好,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信用狀況好的信用社開展社內的信用合作,規范相關的體系標準,促進合作社的不斷發展。
(三)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方面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支持龍頭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收購等,形成一批示范的領軍企業和示范基地,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加強品牌效應,加大宣傳,形成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進而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形成利益共同體。加強利益聯系,完善利益制度,推進農業合同化,規范合同簽訂內容,確保簽訂流程。使龍頭企業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新的更加密切的聯系,鼓勵農戶以及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多種形式入股,形成利害相關的利益共同體。另外,引進資本促進農業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形式。支持鼓勵資本向農村投資,發展企業化的種植或養殖業。這不僅能促進現代農業的規范發展,還能夠增加收益,節約成本,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易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
發展多元服務主體,第一,完善相關的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制定規范合理的用人資格,嚴格審查,確保人才的真實性。建立新機制,不斷提高服務的規范化、民主化。第二,促進經營性農業服務體系發展。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同時不斷培育和促進與農業有關的中介性服務組織發展。第三,保證農業服務的多樣性。利用現有的農業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相關支持和指導,努力形成服務一體化,積極創新模式,借鑒他人經驗,不斷促進農業服務的多樣化。
四、新型農北經營主體培育與發展的思路
(一)加快要素市場取向改革,滿足新型主體發展要求
加快要素市場取向改革,首先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對于土地的經營權和使用權上,給予其更大的權利,將合理規劃完之后剩下的建造與農業相關設施的土地看作農業用地。對于農業的金融制度革新上,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入駐農村,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簡化借貸程序,方便農民借貸。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借貸制度和信用制度,降低門檻。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借貸的擔保范圍,不斷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模式,完善相關的農業融資保障體系,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融資主體的負擔,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二)轉變政府農業扶持方式,提高新型主體發展效率
轉變政府的扶持方式,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證農業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且要不斷加大公共投入,完善相關的政策和考核標準。另一方面,提高政策落實的效率,簡化步驟,減少中間環節,切實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同時,允許基層對相關的政策扶持資金進行整合梳理,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保駕護航。
(三)營造農業創業就業環境,壯大新型主體發展力量
要想營造出一種農業創業就業的氛圍,必須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后備力量。由于人才的相關知識掌握、專業、能力等都有所不同,所以政府要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方針政策,保證人才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大學生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力軍,完善大學生農業相關的就業創業政策,使農村能夠“招來人才,留住人才”,國家要采取相關政策,鼓勵學生,投身基層,投身農業,增加補貼,減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負擔,也推進了其發展,
(四)建立農業退出進入機制,創新新型主體發展機制
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機制,要處理好農業的進入者和退出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對進入者的進入機制的制定和實施要嚴格把關,使得進入者的經營行為透明化,正常化,同時也保證了進入者之間競爭的公平。農業經營者的退出機制主要是針對傳統農業。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的轉變思路,在農村土地經營權的繼承問題上可以考慮由單個孩子繼承的方法,完善退休制度,提高交易平臺和服務平臺的地位,完善社會保障等,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