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梅溪
摘要:馬克思的科技觀是立于現實、關注人的科學技術思想,與當今倡導的“命運共同體”建設有著目的主體的一致性——強調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求。以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為人生奮斗目標的馬克思,強調科學技術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將其目標信念極具現實性的融入到其科學技術思想建設之中。文章將從科學技術發展基礎、科學技術經濟推動與人的解放、科學與人和自然等維度剖析馬克思科學技術思想推動經濟的“命運共同體”意蘊。
關鍵詞:馬克思:科學技術:命運共同體
一、科學技術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體核心一致性
馬克思的科學技術觀認為感性經驗以及相應的實驗科學對科學技術的發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第一次明確表明其科學立場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他指出自然科學已經“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科學技術被更為具體集中的賦予實踐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切科學的基礎都是感性”,“即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和實踐。”顯然馬克思在關于科學技術本質的認識方面,并不是簡單將其當做抽象意識形態上的活動,而認為科學技術是人在實踐中創造的感性實在的活動。
而人的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礎的實踐,即使現在的人類社會相比較原始社會在生產力方面有了極大地突破,然而實現全人類的溫飽生存依然是一個大問題。人類通過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追求生產力發展,是人類實現生存的手段。同時由于人是實踐的主體,因此在此意義上可以進一步說,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是屬人的,其本質與人本質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其對經濟推動也是人的本能追求。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述,“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因此,馬克思科學技術對經濟的追求與“命運共同體”有著一致的目的主體——人,都是為了人、實現人、滿足人。
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不僅以人為核心同時是全面的辯證的科學技術思想,它從科學技術視角出發,從資本主義對科學技術駕馭異化的角度出發,把人與人、人與科學技術、人與自然在經濟這輛馬車上緊密聯結在了一起。
二、科學技術發展的人類共同體基礎
從科學技術與人的關系角度出發,科學技術是人實踐的產物,科技人才作為從事科學活動的專業性人才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主力軍。馬克思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例贊揚道:“瓦特的偉大指出就在于,他預見到蒸汽機的一切可能用途,并指出利用它來建造機車,鍛造金屬等的可能性”。在強調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時,馬克思指出科技人才不是上天賞賜的人才,而是社會塑造的產物,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絕不是建立在一人之上的“英雄發明”,而是人類的聯合創造。
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認為科學技術發展的人類共同體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理論基礎方面而言,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從整個研究過程而言,科學技術活動需要團隊式的協作活動,所以馬克思認為“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馬克思以18世紀的發明為例,指出那個世紀的任何一個發明幾乎都是協作的結果。從經濟基礎方面而言,社會各個階級尤其是廣大的無產階級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從經濟基礎方面而言,社會各個階級尤其是廣大的無產階級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發展,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關系。
因此在馬克思眼中,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后人對前人智慧的吸取創造、離不開團隊的合作思考,更離不開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它的發展是建立在人與人的聯系之中,是建立在人與人的協作之中,內含對人類共同體建設的需求。
三、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對人類共同體建設的推動
科學技術發展不僅本身內含著對人類共同體建設的需求而且馬克思指出其主要通過對推動經濟的方式,挖掘自身建設人類共同體的潛力。最終實現人的解放,推動人類共同體建設。
1.提供經濟上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支持。雖然馬克思指出經濟的發展是綜合因素發展的結果,但馬克思認為經濟的發展也“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通過科學技術,自然因素可以轉變代替人們進行勞動,從而具備了與其他自然力同樣的優勢,成為新的自然力。因此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為人類共同體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自身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日益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交通的便利、通訊的快捷,促進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人類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
2.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馬克思認真考察了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指出“隨著一些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因為雖然科學技術在資本的引領下發生了異化走向了人的對立面,但它也因受到資本的控制而加快了變革,高度機械化的生產將會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而在這個時候生產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值的活勞動(人)逐漸貶低為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因素,依靠壓榨勞動力維持自身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也會隨之崩潰。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所謂的階級壓迫,無論是曾經的工人、科學技術人員還是資本家都將在較為富足的社會中重新獲得人的本質力量,自由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中互相成就彼此,所以在科學技術推動經濟下,經濟極度膨脹,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的那一天,也將是人類共同體形成的前夜。
四、大視角的命運共同體
馬克思科技觀將人類命運與大自然命運緊密聯合在一起,這是對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大視角的開拓。
1.自然是人存在發展的基礎。在馬克思的眼中,人最一開始的出生就注定與自然有關。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往往只看到了養育自己的父母,卻沒有看到這一代代繁衍背后的自然力量,是自然界的存在讓人類的存在成為可能。因此作為直接的由人創造出來的科學技術,其背后有著自然的支撐,需要被放置在“人和自然的統一”中進行把握。
2.科學技術是人對自然改造的結果。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達了大腦四肢,為科學技術的產生創造了生理條件。同時在實踐中發現總結自然規律,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下了理論基礎,表面上人們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進行發明創造,生產出自然界最初并不存在的事物,紡織機、水車、火車、電燈泡等,但是不能否認這些看起來被憑空創造出的事物其基礎都可在大自然中尋求到根源。因此在分析科學技術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將科學技術成果歸功于人的智慧創造,要用“人與自然統一”的眼光去把握,才能避免被人類的自大蒙蔽了眼睛,從而走向唯心主義的深淵。
3.批判科學技術的經濟追求對自然的破壞。在資本主導下,科學技術對經濟效益屬于單方面的利益追求,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隱患,因而馬克思一直在批判人類對科學技術的錯誤濫用,強調自然與人類的命運共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在具備了資本主義性質的農業中,化肥激素的過度使用雖然在短期內可以起到提高土地產出的效果,但從長期來看是對土地持久產出的破壞,同時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加快了大工廠發展的步伐,工業用地逐步侵占土地用地,工業污染也在逐步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4.強調科學技術經濟推動對自然的保護。雖然科學技術的濫用會導致環境的破壞,但是馬克思強調只要恰當地使用科學技術,它又會成為優化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轉化的重要途徑,承擔起協調入與自然關系的責任。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的經濟推動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對自然的保護,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探索自然,發現新資源提供物質保障。大自然擁有著巨大的寶藏,增加可利用資源的豐富性,減少對單一資源的依賴,對保障生態平衡、人類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馬克思指出科學技術中化學的發展對提高資源利用率發揮了巨大作用,因為化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對物質理解的一種新突破,但科學技術的發現發展,都需要經濟的支持,當新能源的開發可以帶來足夠效益時,經濟便會全力支持科學技術的研發,最終實現科學技術發展、自然保護、經濟發展的共存。
第二,經濟追求促進科學技術對資源的循環利用。開源節流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對資源的利用同樣如此。因此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失是一個好辦法。馬克思特別注重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生產廢料的轉化,讓廢料重新回到生產的環節,最終進入消費領域,造福人類。同時馬克思也看到了廢料轉化的局限性,由于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廢料所占比例并不大,所以在資本引領下的生產中,為了保證自身利潤的最大化,廢料的回收利用必須在大規模的情況下才具有可能性。但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的發展,最終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經濟本身對利益的追求,也對廢料轉化提出了要求。
第三,利用科學技術實現減量化生產。減量化生產即“把生產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進入生產中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高最高限度”,馬克思強調這種直接降低廢料排泄而形成的節約與將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的節約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馬克思指出如果想要減少廢料,原料本身的質量很重要,但是機器和工具的優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原料本身質量的缺陷。而機器和工具本身則是科學技術的成果,它們的改良與革新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
第四,科學技術經濟推動改變人的追求。人的需求受到經濟發展的限制,當經濟發展到一定地步,人們就不再是簡單的對物質生活進行追求,對自然進行無節制的索取,面對這日益惡劣的自然環境,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已經實現物質生活滿足的人們反而對藍天白云產生了更多的向往。近幾年有機食品、綠色蔬菜、鄉村別墅的火爆正是人們需求的體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自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五、結語
馬克思全面辯證的科學技術觀,用科學技術的視角闡釋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共同體建設的統一性,從現實角度出發,闡明了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積極作用,將人、自然、社會變革緊密聯合在一起,馬克思的科學技術觀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為最終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