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摘 要】本文系統介紹了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并簡述其新聞傳播研究方法教育。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可供我國傳播學研究方法教育借鑒的有益經驗,并提出專門針對新聞傳播研究進行方法教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研究方法;教育;新聞傳播研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CSC)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
近年來,作為社會科學重要研究領域的傳播學界,越來越重視對研究方法的培訓與教育。尤其在學術交流國際化的背景下,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研究語言,很多學者意識到了方法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傳播學領域,研究方法的教育尚處在發展階段。國內的傳播學專業中,設置研究方法方向的碩博士點寥寥無幾,各高校的新聞傳播研究方法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王錫苓教授在2007年對新聞傳播學科實證研究方法教育進行的探究中發現,新聞傳播“專業點在以指數增加的同時,新聞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師資力量的配備、教學資源的供給等方面的不足便逐漸顯現了出來,令人堪憂。”[1]
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研究便是其中一種。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研究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經過多年的積累,形成了一套被廣為認可的操作規則,也就是研究方法。在一定的規則下進行研究,通過規范的方法與其他研究者溝通交流,也是社會科學研究不斷進步的基石。傳播學領域亦是如此,從美國的經驗學派,到歐洲的文化研究,都有其內在的邏輯與章法。掌握了研究方法這一通用語言,才能更好地在經典研究的基礎上,放眼全球,開拓創新。
傳播學屬于社會科學,在進行新聞傳播研究時,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十分必要。有鑒于此,新聞傳播研究方法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有較為成熟的教育體系,實現了系統的研究方法訓練。我國的傳播研究方法教育尚在發展階段,不妨借鑒這些成熟經驗,為己所用。
參照上海交大社會科學領域世界高校排名(2017),筆者訪問了世界前50所高校的網站主頁。其中,只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單獨成立了研究方法系,承擔全校研究方法的基礎教學工作,并招收碩士和博士等不同層次的學生,專門開展針對研究方法的研究。其余各高校雖都有專門的研究方法中心或數據科學機構,但研究者通常分散于不同的學院和機構,教學體系也相對簡單。
筆者作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方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間,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方法系交流學習。在此結合自身觀察體驗,系統了解了該系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希望能為我國新聞傳播研究方法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除培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領域的研究生外,該學院還為全校提供研究方法課程與培訓。課程設置健全,教學體系清晰,供全校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選修學習。
(一)課程設置健全
作為全校的研究方法基礎教育部門,研究方法系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將研究方法教育分為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軟件操作三大部分。以理論與方法學習為主,軟件操作為輔,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如圖1)。
1、研究理念與設計
作為專業基礎課,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研究理念與研究設計。研究理念從方法論層面,對研究方法的發展與局限進行介紹,并對研究方法不同流派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觀等哲學層面的問題進行梳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基礎作為入門課程,培養了學生面對具體研究問題選擇不同方法的意識和能力。研究設計課程涉及內容較為博雜,從基礎社會統計常識到具體研究設計,再到研究中可能遇到的一般性問題,都會囊括其中。初學研究方法的同學,通過這門課可以了解如何開展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并能發掘社會科學研究的無窮趣味。
除了這兩門基礎課程外,還有一門適合有一定研究經驗的博士研究生學習的高階研究設計。這門課關注些較為宏大的選題設計,比如發展問題、公共政策等復雜問題。駕馭此類選題,不僅需要基礎的研究理念,還要有更為宏觀的方法論視野。因此,對獨立或團隊從事大型研究的青年研究人員而言,從方法論層面學習宏大選題設計十分必要。
2、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
有了基礎理論做鋪墊,就需要了解面對不同選題時,可供使用的具體研究方法了。具體的方法課程分為質化與量化兩大分支,每一分支又有從初級到高階的課程區分。
質化方法課程相對簡單,僅分為質化研究基礎和高階質化方法。質化研究基礎從入門知識講起,介紹質化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問題。通過課堂講授與課后練習相結合的方式,講解深訪、焦點小組、參與式觀察、查找文獻等質化數據收集方法,練習主題分析、內容分析、敘事分析、話語分析等數據分析方法。課程內容簡單,將研究流程操作化,適合初學者學習。
高階質化方法講授的是人類學經典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該課程面向具有一定質化分析基礎的研究者,系統介紹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討作為觀察者的身份定位、選擇進入田野的角色與方法、并討論數據的收集分析與研究報告的寫作等民族志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問題。
量化方法課程體系相對完善,類別劃分也較為細致。初級和中級量化方法課程會結合統計分析與研究設計具體介紹量化研究方法的基礎知識,高階量化方法課程則有調查設計、回歸分析、多元分析、實驗設計、因果分析等具體專題。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相應的分析方法進行學習與實踐。
3、混合研究方法
在量化與質化方法教學的基礎上,探索兩種研究路徑融合的混合方法日漸成為社會研究的新話題。混合方法試圖融合兩種研究路徑,力爭將兩種研究視野結合在同一研究過程中,達成對話與合作。在對質化與量化方法有了一定認識后,可以在混合方法課程上接觸到研究方法領域的前沿發展與最新趨勢。同時,對研究效果的檢驗也成為方法領域不可或缺的話題。而要實現對研究效果的質量評估,就需要在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方法層面的檢驗。至此,課程設置完整關照了從研究方法選擇到實施效果評估的研究全過程。
4、軟件操作
軟件操作與研究方法課程是分開進行的,屬于實踐課。同學們在學習了基礎知識以后,再去學習各類軟件的計算機操作。操作與理論分離,操作課程也多由具有更多實際操作經驗的青年教師或博士生承擔。這樣的設計較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實踐,也更易適應軟件更新換代快的現代研究環境。
(二)教學體系完善
針對不同階段的研究者,教學體系也有著清晰的劃分(如圖2)。面對本科及碩士研究生,更多開設基礎課程,以介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知識為主。面對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博士生及其他對特定研究方法有需求的研究者,還開設了高階研究方法工作坊。工作坊分為量化和質化兩大系列,以專題的形式,每周介紹一種研究方法。上午由專家介紹該方法的具體內容和前沿發展,下午則由參加工作坊的研究者們提出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大家共同研討解決。工作坊重視實踐,也很好地促進了使用相同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們溝通交流。不但為該領域的專家提出了很多實踐問題,而且為研究人員的操作提供了探討的機會。參與工作坊的研究者多來自不同研究領域,借此機會對同一方法進行多角度有針對性的研討,也可以促進研究方法本身的改善與革新。
無論如何,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方法問題。此時,每周開設的論文研究方法診療室就派上了用場。研究者可以預約不同領域的專家,對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意見,診斷自己在研究過程中選擇的方法及具體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在研究進程中不斷做出調整。工作坊與診療室相輔相成,為研究者即時與專家溝通實踐中遇到的方法問題,隨時調整完善方法選擇與使用提供了便利。
(三)新聞傳播研究方法教學
目前,大數據的不斷發展使得傳播研究越來越為社會科學所重視。研究方法系還聯合媒體與傳播系開設了專門針對傳播研究的媒體和傳播研究方法課程。該課程專門針對新聞傳播研究,講授包括量化與質化在內的研究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方法,并著重介紹傳播研究中常用的內容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專項研究方法,在課程中力圖培養新聞傳播研究者的數據意識和方法運用。
同時,還進一步開設了傳播與社會中的數據、量化文本分析與可視化等培養傳播研究生數據素養和分析能力的課程,供對研究方法感興趣的學生選修學習(如圖3)。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量化還是質化研究,數據收集和分析都是極為重要的環節。所以,對數據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是學習傳播研究方法的前提,也是進一步科學運用研究方法的基礎。
我國新聞傳播研究方法輔引于社會學研究方法,但教學體系尚未完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教學經驗,對我們的新聞傳播研究方法教育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一)系統的課程體系
首先應該對新聞傳播研究方法的課程體系建立較為系統的規劃,將理論、方法與軟件區分開來。請有更多理論知識和研究經驗的老師專注于理論梳理和方法介紹,而把具體的軟件操作交給實踐經驗更為豐富的青年教師或博士研究生。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為清晰地學習,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合理分工將老師從繁瑣復雜的軟件操作問題中解放出來,同時對青年教師與博士研究生也是一種鍛煉和提高。
(二)明晰的教學層次
針對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要有不同層級的方法訓練。這樣做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研究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師具體研究方法的培訓,促進不同領域的專家與有方法訓練需求的青年研究人員交流溝通,及時解決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并組織對某些研究方法有所專長的專家對學生們的研究方法提出意見建議,在探討中不斷進步。
(三)有針對性的研究方法教學
具體到新聞傳播研究,要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方法教學。不同于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研究有其特有的性質與研究需求。比如,隨著大數據和云存儲的技術發展,海量電子文本的獲取已經越來越容易,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文本分析方法的學習需求。而網絡化傳播模式的快速更新,又引發了對社會網絡分析等較為前沿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的需求。在講授新聞傳播研究方法時,應該樹立傳播研究的意識,面對傳播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于新聞傳播研究的分析路徑和具體方法。
注釋:
[1]王錫苓.對實證研究方法課程在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現狀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7(0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