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軍 叢開源 方健華
摘要:職業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載體。本文從服裝行業分析入手,闡述了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建設的現實意義,回顧了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紡織服裝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過程與做法,展現了教學標準建設對提高紡織服裝類專業課堂教學質量的實際成效。
關鍵詞:教學標準;課堂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03C-0011-04
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我國紡織服裝業由傳統生產制造向服務型、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對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職業學校紡織服裝專業在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和評價上,必須順應行業發展變化,及時制定教學標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服裝行業發展變化與人才需求
(一)服裝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服裝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強文化自信、拉動內需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進入“十三五”,我國服裝業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背景下,規模型個性化定制生產使產品為中心的傳統制造模式向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型制造模式轉變,自動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智能化技術進一步提升,自動化縫制單元、模板自動縫制系統、智能吊掛系統、柔性整燙系統、自動立體倉儲和物流配送系統得到廣泛運用;大數據、云平臺、云制造的發展也加速了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的成長。
但是,由于綜合創新能力較弱、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等原因,服裝業的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相比,還顯得很不平衡。較長一段時期以來,服裝企業之間的競爭還停留在價格戰層面,技術創新投入偏低、品牌建設步伐相對滯后、質量標準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隨著依賴于較低勞動力成本的價格優勢逐漸消退,服裝企業僅僅依靠粗加工、低技術的生存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二)服裝企業不斷提高職業專業人才的需求
《2013中國紡織行業人力資源調研藍皮書》顯示:服裝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正逐步邁向技術密集型。迎合著制造模式的轉變、品牌戰略的形成和新業態的成長,我國服裝服裝業越來越迫切地需求精通營銷、設計、制板、縫制、CAD和CAM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這是基本趨勢。但從現狀來看,我國服裝行業從業人員中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層次,他們通過短期勞務培訓上崗,雖然在一線相關崗位有著多年的實踐經歷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局限于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他們僅僅是在單一技能上的熟練程度較高,生產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信息化、新技術運用等能力更是十分薄弱。從業人員的中高職(含大專)畢業生是一支生力軍,但總體來看,依然跟不上行業企業的需求,為此,需要加快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轉變評價方式,在提高學習者文化素養和相應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拓展持續發展空間。
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及生產方式變化,以及一線工作內容和設備技術的更新,服裝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格上,體現以下新的要求:1.具有扎實的服裝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遵章意識,嚴格執行安全規程和操作規程;2.具有適應智能化、柔性化、云制造等生產模式變化,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能力;3.具備良好的質量意識,善于分析、勇于探索,理解各生產工序、制造環節之間的互補與依存關系,具有在生產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能根據市場變化和生產實際收集、整理各類信息,精制作、懂設計、善營銷、會管理,能適應生產一線崗位變化;5.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和人文素養,誠實守信,敬業愛崗,具有良好的工作習慣。
二、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現實意義
緊跟行業企業發展,面向市場、服務社會,及時調整職業教育培養方式、更新教學內容,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必須依托高質量、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專業教學標準是職業學校開展專業教學的基本文件,它包含培養目標和規格、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師資建設、教學條件等內容,是組織教學、規范管理、教材建設、資源開發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質量評價的判斷標準,也是用人單位選聘職業學校學生的重要參考。
(一)基于標準成為新時代江蘇職教課改的新思維
構建我國職業教育新體系,全面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是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提高職業教育質量?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為加強教育質量而推行的“基于標準的運動”,給了我們很大啟發:面對當前職教新體系,應該積極倡導基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教學。基于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像課程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課標、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并在專業權力范圍內做出正確的課程決定。教材編寫要依據課標,教學目標定位要源于課標,教案設計要基于課標,教學實施要遵循課標,考試、命題、評價的設計要圍繞課標,教學質量監控要指向課標。但是,所有這些工作的前提是要健全、完善專業教學標準,才能推進基于標準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從這個意義講,開發出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教學標準,是我們的崇高責任和使命,它關乎“十三五”江蘇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化和質量提升工程的推進。
(二)基于標準規范教學是廣大教師的現實訴求
職業院校課程與教學改革歷來就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域”。尤其是專業課教學,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為何而教”和“教到何種程度”需認真探討。從現狀來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不了解行業企業發展態勢,對企業生產實際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知之甚少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僅自身的專業動手能力較弱,而且往往習慣于依照教材定教、根據經驗施教,造成教學內容與崗位規范、教學活動與生產過程、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脫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后,學生入職后難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和生涯發展需要。
以上這些問題只是職業學校教學整體中的一部分問題,教學過程中還涉及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技術、教學條件、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因素,這就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學標準體系,整體規范和保障職業學校課堂教學質量。
(三)基于標準推進改革是中等職業學校的迫切需要
根據國家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和出臺的新舉措,增強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職業學校深感壓力巨大。面對新常態、新變化,一線教師迫切需要了解服裝行業職業崗位工作內容、方式、技術變化,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應對。學校層面則必須聚焦質量提升工程,變革教學管理方式、加強工作診斷改進、動態調整課程體系、優化課堂教學質態,使課改成果真正有效地落實到課堂層面。面對面廣量大的教學需求,必須通過教學文件的制定,形成包括基本要求、教學內容、教學規范、教學革新、典型案例等內容的教學標準來指導教學實踐,為教師組織教學、實施教改提供可靠的依據。為此,迫切需要依據國家教學標準,開發適切教學需要的省域指導性和學校實施性的教學標準,提高改革成效。
三、江蘇中職紡織服裝類專業教學標準概況與特點
按照需求導向,依據國家教學標準和《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教所組織省職業教育紡織服裝類教科研中心組,開發完成了中等職業教育服裝設計與工藝、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紡織技術及營銷3個主干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技能教學標準、12門專業核心課程標準,以及豐富的項目教學課例,初步形成了品種齊全、結構合理的中職紡織服裝類教學標準體系。
(一)圍繞一個“核心”,貫穿一條“主線”
圍繞一個“核心”,就是體現行業企業需求側的意志。開發組在對江蘇省著名服裝企業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研討我國紡織服裝業“十二五”和“十三五”發展規劃,切實把握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全面掌握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特征,研究細化人才培養目標,并以“核心素養”為統合主體,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著重培養其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貫穿一條“主線”,就是凸顯“藝術融入技術、技術凸現藝術”。根據服裝專業融合藝術與技術雙重屬性和課程具備的綜合性特征,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以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和突出技術與藝術的交融為突破點,充分吸納行業企業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整合教學內容,體現“技術承載設計靈魂、藝術賦予技術生命”,通過對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和梳理,歸納形成適合崗位要求、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通用技能”和“專項技能”,保證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之間的依存與銜接。
(二)把落腳點瞄準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上
課堂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載體,教育教學實踐必然是以課堂為軸心展開,職業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是課堂教學質態。因此,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紡織服裝類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落腳點。
教學標準研發小組通過對學生現有經驗與素養的分析,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提煉,從課堂教學層面研制包含項目教學課例、實訓操作手冊和學習工作頁等方面的系列范例,不僅幫助廣大一線教師走出了教學范例匱乏、鮮活事例不足的困境,提升了教師課堂教學實施水平,而且有效解決了學習者對學習路徑模糊和學習結果迷茫的問題,由教學標準延伸開發的學業水平考試題庫、技能抽測備料單、綜合實踐任務書等資源,增強了學習者學習的針對性,提升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將學生終身發展作為教學實施的重要評價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個性特征、認知水平、社會經驗和自我約束能力尚不足以有效規范自己的學習成長,他們對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和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感到十分困惑甚至迷茫。系統化的教學標準不僅僅是實施管理和組織教學的依據,更是幫助和引導學習者知曉路徑、掌握進程、明晰目標、適應變化的藍本。因此,紡織服裝專業教學標準的總體框架預設了兩個空間,即:在保證基本規定的同時,給予學生探索的更大空間;在確保教學目標的同時,給予教師發揮的更大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分析和感悟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規劃自身的生涯發展。
四、江蘇中職服裝專業教學標準的實施成效
江蘇省中職服裝專業教學標準開發過程中,吸納技能大賽優秀教練,服裝協會、著名企業和高職院校專家,以及教學名師共同研制開發。教學標準經過論證、試驗、完善等過程,點上試驗、面上推廣、全面實施,起到了引領專業建設、深化教學改革、規范教學內容、優化課堂生態、轉變評價方式等作用。
(一)帶動廣大一線教師提高教學能力
江蘇省中職服裝專業近40名骨干教師參與教學標準建設工作,通過邊試驗邊推廣、邊培訓邊總結,培育了一批課程開發骨干隊伍。同時,從2014年起,江蘇開展了基于教學標準的“學標、貫標、用標”為主題的系列化教研活動,諸如基于標準的技能大賽項目開發、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大賽、基于標準的學業考試的試題庫建設、基于標準的信息化教學示范課展示等,使全省紡織服裝專業教師的基本技能得到明顯提高、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與實施水平顯著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例如:在以往傳統手縫工藝的教學中,不僅教師手針技藝水平不高,而且學生認為手縫針法早已過時,學習意愿不強烈。現今,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服裝類專業技能教學標準對手縫工藝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倒逼專業教師自覺苦練手針操作技法。同時,圍繞服裝業大力培育規模型個性化定制生產的現實情況,按照教學標準實施新要求,在課前增加收集手針工藝在高端服裝定制中的應用例證,以及精妙的傳統手工藝針法在旗袍等民族服飾上的應用物證這個環節,課堂上讓學生在感受和感悟中增強學習手縫工藝的內需動力。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高端定制和民族服飾手工藝針法的具體要求,邊示范精湛技藝邊講解典型手針針法的針跡密度與針距寬度等操作工藝,專業教學越來越貼近企業的真實生產和技術規范,切實提升了課堂教學質態。
(二)有效推動職業學校教學改革
一是解決了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之間的偏差問題。以往不少一線教師在設定課堂教學目標時,很少與上位的課程目標、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主要原因在于:沒有一套供教師標準化的依據,教師在編制教學方案、設定教學目標時,僅僅是憑著經驗和對教材的理解;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脫節。隨著教學標準建設的不斷深化,多層面、多維度的教學評價指標促使廣大一線教師增強依標施教、依生定教的自覺性。同時,全方位、密集式的基于教學標準的培訓、競賽、比武等活動,不斷引導著教師深入思考課程實施各環節、各層級之間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保證了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之間的對接與協同。
二是深度推進教學改革。教學標準進入課堂掀起了江蘇省職業學校紡織服裝專業教改高潮,隨著服裝專業教師課改實踐能力和教改實施能力全面提升,教師開發校本化教學案例和實施性教材等文本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南京中華中等專業學校服裝專業師生成立了手針工藝傳承研習協會,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服裝專業師生開展了基于課程標準的技能節活動,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服裝專業教師團隊實施了服務地方企業產品開發工程,一大批骨干教師成為了江蘇省職業教育領軍人才和課改名師,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三)推進了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
《江蘇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指出: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自覺加強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倒逼學校強化主體責任、用好辦學自主權、提高改革主動性,催生學校依據國家和地方頒布的教學標準規范辦學行為。系列化教學標準的研制和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為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提供了基本依據。
隨著教學標準的貫徹實施,以及基于標準的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江蘇職業教育服裝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近5年來,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結果始終保持優良水平,江蘇中職服裝專業學生連年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摘金奪銀,畢業生“雙證率”達90%以上、就業率達98%以上,居全國前列。按照新頒布的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以及其他教學標準進行培養的畢業生,其專業對口率、就業質量和行業企業的滿意度顯著提高。
責任編輯:王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