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明清 吳榮平
摘要:如今的職業院校德育目標高尚、德育隊伍龐大、德育經費不菲,管理層也一直強調“德育為先”的口號,但是德育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是如今職業院校沒有摸清學生真實的思想狀況,沒有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文章分析了當今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狀況,分析了如今“口號式德育”“灌輸式德育”的弊端,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高郵分院為例介紹了體驗式德育的實施途徑,意圖為職業院校的體驗式德育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實踐共同體;體驗式德育;職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03C-0105-04
職業院校學生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里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里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德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要把學生育成一個健康的人,否則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人格可能會出現問題。如今我們精心編纂了許多德育教材,卻忘了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本身。職業院校有沒有考慮到學生們現實感很弱這一實際現狀,因而改變一下德育教育模式?
一、體驗式德育的內涵
教育的英文單詞Education,第一個字母“E”,就是“向外”之意,“duca”是“引導”之意,“tion”指某個所在或存在。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德育過程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強制施加影響。你要壓抑,他就抗爭,這就是逆反。要尊重學生的特點,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職業院校的德育活動要有這樣的意識。
體驗是人類生活、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實踐是人類認知的橋梁,所以體驗是一種實踐活動,體驗是外界灌輸的道德內容、道德觀念進行內化、接受的過程。同時體驗也不僅僅是實踐,體驗是對自己親身實踐經驗的一種內心情感過程,通過體驗,升華了個體的道德情感,明確了個體的道德選擇。
體驗式德育是以體驗為載體,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思想全面健康發展的一種德育價值觀。它是“實施教育的主體,運用體驗經驗教育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受教育者實施引導和感化的一種教育,是教育內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1]
職業院校開展“體驗式德育”的目標就是通過參與者的親身體驗活動獲得真實感受,在體驗過程中產生內化情感并影響外在行為,從而達到改善學生的思想和認知的目的。德育目標的導向性、德育內容的深刻性及體驗者的感受性是“體驗式德育”的主要內涵特征。體驗者在實踐過程中是否有真實感受、思想是否有轉變、外在行為是否發生實質改變是檢驗“體驗式德育”效果的重要指標。
二、職業學校實施體驗式德育的必要性
職業院校學生德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是開展體驗德育的主要內因。首先,這一批孩子大都是獨套公寓里的獨子。其次,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崛起,接受了多元文化價值的洗禮。“獨”與“網”,這兩點使當今學生呈現出“開創化”和“封閉性”兩個看似矛盾的特征。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對話語權要求很高,對個性化生活的要求更高;但同時,在生活方面卻表現出“封閉性”,不愿意與人過多地交流,呈現出單一的網絡媒體化社交生活,現實感非常弱。我們的學生已經變了,教育者卻還在用過去的眼光搞德育,收效不理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規定了高尚的道德目標,卻失落了真實的道德體驗。目標功利化、內容抽象化是當今職業院校德育的弊病。某地一位職校生在當地論壇上吐槽,為了配合地方創建文明城市,老師要求學生背誦24字核心價值觀、地方名片、地方精神。同樣,職業院校都開設思想品德課,有相應的配套教材,書本上關于品德的定義也是需要背下來的。但是,沒有過程體驗的德育帶給學生的是什么?這些抽象的內容能讓學生實現心靈的內化與行為的自律嗎?
反觀英國,英國人認為道德就像“傳染病”,是潛移默化被感染和感化的,因此英國中小學并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那些道德準則,學校需要的是學生們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準則背后的內涵。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英國學生認為道德概念過于抽象,所以英國學校都在千方百計地讓這些理念盡可能具象化。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英國學校中普遍使用的《生命線》系列教科書分三部分,分設若干教學單元,循序漸進地向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其做法特點是:(1)取之于學生材料中的真實情景;(2)促進學生進入情景角色;(3)問題多涉及實際行動;(4)在課堂中以角色扮演來激發情感共鳴,提高對行為的理解,激發學生對社會活動的興趣;(5)隨機選擇相應情景,以能激發關心他人的情感為好;(6)但這種情景永遠不應被用于懲罰或增加額外負擔。
德育上的抽象主義和形式主義盛行造成的長遠危害在于:學生參于其中的許多社會化場景并沒有觸及到他們的內心,僅停留在意識表面。一般來說,真理主要訴諸知識,而價值觀和信仰主要訴諸情感,但情感培養是不能靠命令的。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真實的教育,德育必須源于生活。道德的內容距離學生越遠,其可信度就越小,可行性也就越低。
社會轉型時期的浮躁吞噬了學生道德成長所需要的那種心平氣和。我們常常沒有時間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我們成天忙于評估,追求外顯效果,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開花結果,這恰恰違反了德育的內在規律。
我們過于強調共性和集體,卻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當今的學生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七十年代的孩子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現在的學生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那么我們的教育允許嗎?我們的教育設計出讓他展現個性的平臺了嗎?
2016年有人在京滬兩地的中學做了一次關于校服的調查,一名高二學生談到:“我還是希望每個人能展現個性,就別再讓我們穿校服了吧。如果非要穿校服,我希望還是突出特色,比如每個年級一套,展現差異化。”幾乎每個采訪對象都表達了對差異化、個性化的訴求。1993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城市中小學生穿學生裝(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要求“相對穩定”和“統一著裝”。很多時候,此類對差異化的限制甚至不是為了有意識地培養集體主義觀念,而是一刀切的管理省事兒。
三、職業院校實施體驗式德育的途徑
基于共同體的體驗式德育教育需要實踐共同體,只有進入共同體中,參與體驗實踐,才能產生思想、情感和行動的有效轉變。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進行實在的體驗,并在活動體驗中獲得真實的、自然的、直接的場景,從而促進個人的成長。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高郵分院從2010年開始,就堅持實踐育人的思想,以“做事始于做人、人品重于能力”為口號開展了德育體驗教育活動。
(一)拓展體驗內容,拓寬體驗活動
在活動內容上,高郵分院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建立了多項服務體驗活動體系,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花木寄養、體驗宿管、體驗餐廚、體驗交管、走進社區、走進敬老院,圍繞中專生德育,形成了生命教育體驗、技能應用體驗、道德教育體驗三位一體的體驗教育體系。
其中,生命教育體驗包括校園內樹木認養、教室內花卉管理、敬老院幫扶、交通崗亭管理、宿舍文化節;技能應用體驗包括企業內實習、專業技能大比武、走進社區服務居民、管理助理;道德教育體驗包括后廚生活體驗、餐飲文化節、校政實踐日。體驗活動,通過廣泛宣傳、公開招募的形式,在全校范圍內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親自深入到各個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了實踐能力,提高了責任意識。使學生通過實踐感受生命的價值、勞動的光榮和高尚的道德美。
高郵分院的現代農業專業、電子電工專業、美容美發專業、汽修專業、建筑專業、航空高鐵專業、旅游餐飲專業等學生在活動體驗中都有了用武之地。樹木認養、植樹等活動使得學生學會了呵護生命。學生利用假期走上街頭、做一名文明交通志愿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遵守交通法規、珍愛生命的的意義。已有近萬民學生在教育體驗活動中受到了鍛煉和教育。學生既弘揚了志愿者的服務精神,又在體驗活動中,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感受到了勞動的光榮,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搭建活動載體,建立體驗基地
為了使得體驗教育活動的效果能夠可持續發展,學校學生處、團委、總務處、校長辦公室、實訓處等多部門在校長室的統一部署下,先后建立了勤工儉學基地、志愿者服務基地、實習實訓基地等三個體驗實踐基地。勤工儉學基地每年吸收幾十名學生參與宿舍管理、食堂后勤服務管理等崗位;實行實訓基地與專業結合,開展小家電維修、汽車美容、下車間實習、敬老院為老人理發等各類與專業相關的體驗實踐活動;志愿者基地,由學校劃定區域,各班組織學生進行校政實踐日活動,輪流開展打掃、保潔,志愿者還走上街頭、走進社區開展相關體驗活動。
三個基地的建立,迅速成了學生德育體驗活動的主陣地、主戰場,成為學生感受生命、感知生活、感恩社會的主渠道,實現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三)完善活動機制,形成體驗文化
為了確保學生體驗德育主題活動的規范性、激勵性和可持續性,學校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了體驗德育的考核機制。學校相關部門按照事前培訓、事中指導、事后總結的原則,制定了規范以及詳細的招募、培訓、體驗、總結的流程。同時學校學生工作處、教務處把德育實踐體驗活動的結果作為學生在校的德育選修課程,對參與的學生給予學分認定,把每一位學生參與體驗德育的表現計入個人德育量化考評。學校每個月都會評選出“校園之星”“最美中專人”,對在體驗德育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并在入團、入黨等方面優先考慮。
目前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體驗德育已經成為高郵分院的一張名片,成為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通過《畢業生評價實踐》的數據得到,企業對學校的畢業生在團隊合作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滿意度在96%左右,隨著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提高,近幾年學校的冠名班數量達到8個,訂單培養學生數量每年在200人左右。邰涓等二十多名學生先后被評為揚州市“美德少年”,他們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也激勵著許多在校學生。近5年,學生在全國、省各項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獎5項、銀獎16項、銅獎21項;在全國、省文明風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58項、二等獎69項、三等獎168項;在江蘇省首屆創新創業大賽中學校學生獲得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在揚州市第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比賽中,學校顧戴文和黃雷兩位同學合作完成的創新作品《用于腌制咸鴨蛋的泥漿裹蛋機》獲一等獎(即市長獎);李鵬同學的《少兒古箏識譜練習器》獲得“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銅獎;郭安娜的洪水安全路標、趙廣宇的宿舍夜間電子管理員、黃雷與顧戴文的新型筆記本電腦散熱器、朱蕾的手動種子種植器獲揚州市第二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入圍獎。目前我校共有學生發明創新專利106項。在活動的引領下學校的學生管理也由粗放型向精致型,由保姆型向自主型轉變,學生在體驗中深化了實踐意識、責任意識,實現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四、體驗式德育的啟示
體驗式德育是職業院校結合學生特點和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實踐育人為導向,促進德育結合情境,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的一種新的德育模式。體驗德育“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多樣選擇,給予學生充分的個性發展機會”,同時“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如潤物春雨,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2]打造了實踐育人的新平臺。
體驗德育是一種情境式教育,讓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生活,在情境中體會到生活的本真、體驗勞動的艱辛、感受助人的快樂、感悟做人的真理。體驗德育是“做學教”理念下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通過實踐平臺,實現了學生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效果。學生通過各個基地的體驗,收獲了書本、課堂上不一樣的知識和能力,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培養了合作意識、學會了換位思考、樹立了勞動觀念,體驗了真、善、美正能量給人帶來的精神力量。在體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勞動觀、審美觀,在體驗過程中加深了生生、師生之間的友誼,促進了相互信任與理解,增強了相互尊重和溝通,提高了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德育不應該是思想的灌輸,更不是死記硬背,德育應是在情境中的身心感知、感化和感悟,最終在創造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所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講過很多道理,依舊搞不好德育”的困境。
參考文獻:
[1]葉瀾.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薛保紅.體驗教育創新原理與方法[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