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我國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四個國家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內容和結構進行分析,提出核心素養對教育改革的指導作用;通過對學生核心素養框架推進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國際經驗的分析,提出構建及培養我國中職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啟示,重點強調學生核心素養對教育實踐及教學評價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教學模式;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03C-0095-06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和企業對用人的標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學生的核心素養直接影響新一代勞動者的基本素質,所以,提高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尤為重要。我國教育正從“知識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這也是一個全球性的教育趨勢。當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存在“重操作、輕能力”“重識記、輕思維”等突出問題,如何構建和培養中職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本文選取美、英、澳等發達國家與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進行比較,從核心素養視角對四國信息技術教育改革進行國際比較研究,提出對我國中職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構建及培養的啟示。
一、中英美澳四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內容和結構
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超越具體的知識與技能。
各個國家都試圖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核心素養框架或指標體系,以此來推動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
(一)英國應對社會與科技發展制定《開放思維能力框架》
英國皇家藝術制造與商業協會(RSA)制定的開放思維能力框架(Opening Minds Competence Framework)是英國最主要的“核心素養”參考架構,主要包括五大素養:公民素養、學習的素養、信息管理素養、人際關系素養和形勢管理素養,24個要素。框架中ICT技能具體指學生實現高標準處理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能力,并能理解信息處理的基本過程。
(二)美國關注未來職場的需要制定《“21世紀素養”框架》
2002年美國正式啟動21世紀核心技能研究項目,創建美國21世紀技能聯盟(P21),提出可以讓學生在21世紀獲得成功的技能,制訂《“21世紀素養”框架》,2007年發布了該框架的更新版本,強調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確立了學生的三項技能領域,并構建了五大支撐體系。三項技能領域包括生活與職業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以及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每項技能領域下包含若干素養要求。這三方面核心技能主要描述學生在未來工作和生活中必須掌握的技能、知識和專業智能,是內容知識、具體技能、專業智能與素養的融合。其中,信息、媒體和技術技能指的是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媒介素養和ICT能力,具體包括以下技能:信息獲取與評價、信息應用與管理,多媒體評析、多媒體作品制作,有效應用信息通訊技術等。
(三)澳大利亞基于未來制定《關于澳大利亞年輕人教育目標的墨爾本宣言》
2008年,澳大利亞國家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澳大利亞年輕人教育目標的墨爾本宣言》,從長遠規劃的視角出發,為澳大利亞未來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戰略性的思路和發展方向——促進教育的公平與卓越,培養青少年成為成功的學習者、自信且富有創造力的個體和主動明智的公民是其總體目標。基于這個總體目標,澳大利亞確定了學生所必須具有的包括讀寫、計算、信息和通用技術、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道德行為、個人和社會能力及跨文化理解在內的七項通用能力和三大跨學科主題,并致力于將七項通用能力融入各學習領域。
(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二、學生核心素養框架推進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國際經驗
(一)推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
1.通過立法的形式正式頒布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課程。
(1)英國基于開放思維能力框架頒布新版計算Computing課程。
英國在《國家課程》總目標中,明確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既包括跨領域的涉及學生精神、道德、社會性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和這些方面發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也包括與學科領域緊密結合的關鍵能力。英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課程緊密結合,課程的開發基于核心素養,總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公民,能夠理解并民主地參與地區、國家和全球共同體,能夠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基于開放思維能力框架,2014年英國頒布了新版的計算Computing課程標準,與2007年資格與課程局(QCA)公布的新的中學ICT課程標準不同,計算思維指導下的課標重新界定了三個領域范圍: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數字素養,并且基于這三個領域為各個學段制訂了明確的課程目標,強調計算機科學的重要性,目的是讓學生成為技術的創造者而不僅僅是使用者。
(2)美國通過“共同核心州立標準”指導發布新版K-12計算機科學框架。
美國的21世紀技能素養通過“共同核心州立標準”發揮著國家課程標準作用,規定學生要達成的基本能力,保證課程和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美國“21世紀素養”框架以核心學科為載體,每一項核心素養的落實都要依賴于基于素養的核心科目與21世紀主題的學習。美國計算機科學協會(ACM)、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CSTA)等機構于2016年指導并發布了《K-12計算機科學框架》,包括核心概念與核心實踐兩個維度,核心概念主要解決“學什么”的問題,包括計算系統、網絡與互聯網、數據與分析、算法與程序、計算的影響;核心實踐為學生學習該課程提供學習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從而形成完整的體驗。
(3)澳大利亞基于墨爾本宣言發布新版技術課程框架
澳大利亞于2012年公布了新版《澳大利亞技術課程框架》,將核心素養融入并細化至學科領域,框架分為概述和標準范圍兩個部分。其中概述部分從宏觀層面對學科所應培養的有關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充分的說明和闡釋,見圖1;標準部分包括年級的水平描述、內容描述和成就標準三個部分。
澳大利亞技術課程設置分為設計和技術及數字技術兩大部分,課程核心是創造性解決問題。
(1)總體理念:創造更優質的未來。
(2)項目管理:學生將通過策劃、組織和監測時間線、活動和資源的使用來開發項目管理的技能。
(3)思考的技術,包括系統思考、設計思維和計算思維。其中,計算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于創建可以使用數字技術實現的解決方案。
(4)澳大利亞課程中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在澳大利亞的課程中,有機會在所有學習領域開發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能力。
(5)安全性。
(6)動物倫理學
2.通過修訂課程標準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
(1)英國基于核心素養的ICT課程發展與目標定位。
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發展,從早先的專業取向變革至應用取向,現又重新回歸專業取向。
2014版國家計算Computing課程(標準)目標指向開放思維能力培養。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和應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能使用計算術語來分析問題,并具備為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地編寫計算機程序的實踐經驗;能評價和使用信息技術,包括新興的技術,分析性地解決問題;成為有責任心、有能力、自信的、有創造力的ICT使用者。
(2)美國基于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課程發展與目標定位。
美國信息技術課程定位正從計算機應用向計算機科學轉型。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基于《“21世紀素養”框架》,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發布《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第二版)(NETS·S-2009),相對于NETS·S-1998版注重技術工具的使用,2009新版反映了當前美國的創新教育戰略走向。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讓每個學生取得成功》法案,要求正式將計算機科學作為中小學必修科目。美國計算機科學協會(ACM)等機構于2016年指導并發布了《K-12計算機科學框架》。課程標準首先強調學習應當聚焦于真實世界的問題,其次,學習是一種主動建構的行為,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合作與方案實施后的反思。計算機科學課程將實踐與概念相融合,關注計算產品的開發過程,計算思維是計算機科學實踐的核心。
(3)澳大利亞基于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課程發展與目標定位。
澳大利亞技術課程發展,從應用取向發展至能力培養及關注當下學習與創造最佳未來的關聯。
澳大利亞國家教育部發布《墨爾本宣言》后,課程、評估與報告管理局(ACARA)開發新的澳大利亞課程,2012年公布最新版本的《澳大利亞技術課程框架》。新《框架》強調培養澳大利亞年輕人具備能使他們有效應對全球化的世界的技能、知識和理解力。
首先,注重能力的培養,將能力培養劃分為七項基本能力與兩項重點能力。能力培養貫穿融合于整個K12的技術課程中,分設計和技術及數字技術兩大部分,分別著重培養設計思維和計算思維兩項重點能力,學習成果要求設計數字解決方案及數字信息產品,設計的最終產品將是有效、真實的解決方案。其次,注重當下學習與創造最佳未來的關聯。《框架》總體理念是“創造更優質的未來”,特別提到了對學習權益的描述。課程框架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注重學生道德、知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同步培養。
(4)我國基礎教育基于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課程發展與目標定位。
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是隨著信息技術教育觀念的不斷變化發展起來的,信息技術課程,也以學習程序設計為主的計算機課程發展為以培養信息素養為主的信息技術課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后,啟動了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確立了基礎教育信息技術學科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修訂的課程標準中規定,信息技術課程的關鍵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與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四個核心概念相關的關鍵學科知識,使學生成為數字化時代的合格公民。
3.通過變革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國外課堂教學倡導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介入主動地學習過程,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有PBL(基于問題的教學法)、Webquest(網絡主題探究教學模式)、Jigsaw(拼圖教學法)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合作學習,在探究學習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信息意識等核心素養。
美國課程普遍采用PBL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法)。學生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和途徑使教師必須對各種相關信息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幫助。通過PBL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Webquest(網絡主題探究教學模式)是基于網絡的“雙主體”探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的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探究學習中學會思考、解決問題,建構知識。
Jigsaw拼圖教學法在英美澳等國家應用很廣,是以模擬拼圖游戲的行為方式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對任務教學法、合作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的綜合應用,關注組內互助合作學習。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評價
1.英國課程教學評價分級、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能力評測。
英國采用彈性學業水平評價。學生總成績的認定一般由課程作業和總結性評價兩部分加權得到。試卷分為基礎水平和高級水平兩類,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試題貼近生活,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試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腦海中虛擬地再現問題解決的環節或步驟,以實現對過程與方法掌握程度的評價。
課程作業(Coursework)的實施是一個較長的時期,可以長達2年左右。它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具體問題為情境,要求學生用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所學到的技能和經驗解決問題,開發并完成一個系統方案設計。
2.美國采用多元化綜合評價、強調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評測。
美國采用多元化綜合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注重在評定學生成績時能反映出其綜合學習能力,學生通常要經過“檢索——研究——分析——評價”才能完成作業。老師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是多樣的,通常是通過多次測驗、課程論文、課堂參與度等綜合考核來評判。
美國ETS(美國教育考試中心)提供了ICT素養總結性評價方法。該評估通過基于情境的任務來測量學生所需要的所有ICT技能,評估測量的并不只是技術知識,而是學生運用批判性的思維技巧來解決技術環境下的問題的能力,七種能力要素包括:活動、訪問、管理、整合、評估、創造和傳遞。
3.澳大利亞課程評價基于完整的學習成果、強調水平評測。
澳大利亞技術課程分為“設計與技術”和“數字技術”兩大部分。學生學習成果可以歸納為兩種形式:一是創造數字信息產品,二是設計數字解決方案。從完整的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來說明學生應達到的水平。學生學習分6個不同水平(和水平6拓展),對每個水平都設置了一系列清晰的評價指標,來表明獲得該成果需要達到的水平。
通過分析發現,英美澳三國課程評價都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在評價中強調培養學生在工作、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決策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驗對我國中職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構建及培養的啟示
(一)借鑒國內外經驗構建我國中職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
結合國際經驗及我國基礎教育經驗,在構建我國中職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時,同時要關注我國國情及職業教育實踐,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為指導,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結合行業需求,提出中職信息技術學科具有特色的素養指標,體現新時期地方經濟對人才的新要求。
(二)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1.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修訂學科課程標準。
通過對英美澳三國信息技術課程進行分析,發現課程目標定位都基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呈現三個共同特征:一是課程隨著技術進步而進行變革;二是課程由技術取向向能力取向發展,強調創新和創造力培養;三是建立當下學習與未來高效生活的關聯。
通過和英美澳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定位的比較,我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目標中缺少以下關鍵詞:計算思維、創新、創造性、制作數字產品(數字解決方案)、成功學習者、自信的個體、負責任等。基于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對比國外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目標定位,提出我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程標準修訂建議。
(1)調整課程目標定位。課程的任務在于促進學生形成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提出五點課程目標修訂建議:一是加強計算思維的訓練,將計算思維作為一項重點能力進行培養;二是關注個性,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三是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四是將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與社會生活關聯;五是加強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
(2)課程標準內容與核心素養緊密結合。打破傳統課程標準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的制定思路,要以促進學生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為導向,設計課標內容時要結合學科需要形成哪些核心素養來安排學科知識。
(3)根據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在課程標準中建立學科學業質量標準。質量標準是學生核心素養在學科當中的具體體現,不僅以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為目標,更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過程。
2.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改革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多基于考證開設,考證是基于分項能力設計,主要教學內容是基礎知識及辦公應用軟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兩個典型的問題:一是教師講解示范過多,沒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二是過于關注技術和工具的應用,忽略了針對實際作品的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關注。基于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借鑒國外成功的教學模式,得到以下兩點啟示:
(1)引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轉向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體現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及所養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引導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以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和素養為主線,安排學科知識內容,有效地促進學生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2)引導教師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借鑒國外成功的教學模式,建立開放式課堂,基于問題教學、通過主題探究,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生動,讓課堂成為案例、任務討論的場所,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激活課堂。
(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對教學評價的指導作用
面向學科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課程評價,要以判斷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養成情況為直接目標,建立全新的評價方案。
1.評價方法上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
信息技術學科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是測評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依據。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技能在真實或仿真情境下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非常必要。從評價方法上來說,盡量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多樣化、彈性分級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2.評價標準上要同時兼顧學科能力與綜合能力素養。
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是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內的綜合性品質,能夠滿足解決信息技術問題的需要,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品質能力體系。
確定課程評價標準時,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既要關注學科能力,尤其是學科的重點知識與核心能力,還要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問題解決與學習策略等方面的能力素養,以及道德和公民素養、品行、溝通、文化交流等內容,使測評能夠全面地把握學生能力與素養的綜合性狀況。
3.評價情境的創設要科學合理。
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因此,測試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是基于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過程。
創設科學而合理的評價情境,能夠有效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評價情境創設既要重視情境的真實性,也要從學科基本要求出發,依據測評特性按科學合理的標準對情境進行簡化整合,突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賀巍.邁向新平衡學習——美國21世紀學習框架解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1(12).
[2]張翠紅,張莉.中英美澳信息技術課程定位比較研究——基于歷史視角與特征的分析[J].江蘇教育研究(職教版),2016(15).
[3]鐘柏昌,李藝.計算思維的概念演進與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追求[J].課程.教材.教法,2015(7).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