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峰 曲路
摘 要:教育夢是實現中國夢的驅動力,確保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強,則國民強;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夢的基礎則是全民教育的公平,這也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實現教育公平在助力中國夢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關鍵詞:教育夢;中國夢;教育公平
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注重山區貧困下一代的成長,要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 13 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要實現教育的平等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教育公平的內涵
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這一概念首先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其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通過法律來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被許多國家一一認可,各個國家通過出臺相應的法律來保證普通公民能受到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既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超越,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與歷史局限性。[1]
二、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公平問題
(一)地區間的教育公平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異特征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據胡鞍鋼等的研究,90年代中國的地區差異比發達國家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值還要大。而且,“八五”期間出現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同時呈擴大的趨勢:各地人均GDP相對差距呈擴大趨勢、最富地區與最窮地區人均GDP相對差距出現擴大趨勢、各地區人均GDP絕對差距進一步擴大、最富地區與最窮地區人均GDP絕對差距進一步擴大。
(二)城鄉差別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整體仍然落后,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城鎮和農村之間適齡兒童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顯,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率仍然較高。
(三)階層差別
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階層逐漸分化,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成為我們觀察公平問題的另一個重要視角。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實際的教育收費不斷增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收費,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權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響,校園中的“貧困生”群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對農村大量出現的流失輟學的調查顯示,貧困仍然是使許多人上不起學的第一位的原因。但與以前不同的是,當前許多地方出現的令農民難以承受的教育負擔,是由不規范的亂集資、亂收費造成的。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全國數千萬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是被忽視的。
三、我國教育公平問題原因分析
(一)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
對于歷史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巨大發展差距,教育資源配置的應當體現:一是規則的公平,以不再繼續擴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向落后地區傾斜,以主動縮小差距。建國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中,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改革開放之后,各地的發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
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傳統原因之一,是強調教育的直接功利價值,希望迅速改變工業、科技落后局面,因而,教育的實際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計劃體制下的教育資源配置,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并不是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因而,盡管在一段時間內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區差距還是沒有有效地縮小。例如,中西部許多省區長期以來沒有一所重點大學。
重高等教育,體現的是國家對“效率”的直接追求。由于國家壟斷了教育資源,又財力不足,致使基礎教育長期薄弱。輕基礎教育的現實,不僅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于國民素質、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制約,總體而言對經濟發展并不是高效的。
(二)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尤其是基礎教育管理權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進程。這一過程同樣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約,基礎教育面臨這一選擇:是優先滿足大多數兒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兒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還是通過強烈的競爭和篩選,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較好的教育?我們事實上選擇了走培養“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線。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基礎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地區內、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礎薄弱的“差校”、“垃圾學校”。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鎮,從而有利于城鎮學生的升學。這種把學校、學生分為不同等級,為了選拔少數“尖子”,而使多數兒童的利益受損、強烈競爭性的教育,是違背義務教育的性質和宗旨的,是“應試教育”的制度基礎,目前正在糾正、改變之中。但公立學校之間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經成為目前市民關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動因。
(三)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公
我國現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具備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數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于實際錄取學生采取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辦法,各省市區的錄取定額并不是按照考生數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優先照顧城市考生的準則,因此出現同一份考卷,各地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異,從而加劇了原本已經存在的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
四、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增進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徑
1.通過發展教育擴大教育機會,縮小教育質量的差距,是實現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徑。要實現農村初中、城市高中和整個高等教育較大的發展,一是各級政府必須按照《教育法》和有關規定保證教育經費持續增長。要采取切實政策,放開、扶植和鼓勵發展民辦教育,鼓勵私立、民辦中小學發展,滿足一部分人享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使政府能集中力量推進落后地區的義務教育。
2.促進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應當確立新的資源配置的理念:在發展中縮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顧各地歷史形成的實際差距時應,當將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作為重要原則之一。各地在本地區內,同樣應遵循這一原則,至少不能人為地拉大這種差距。教育新的發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應向薄弱地區傾斜,增加其教育機會。
(二)促進教育發展的“地方化”
通過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換職能,下放權力,促進教育的地方化,以利于教育模式多樣化的改革。逐漸實行教材、評價標準、考試制度等主要由各省市區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權和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促進招生、考試模式的多樣化。
(三)建設“終身教育”體制
教育民主化的最終實現,需依賴充分的教育機會,建立開放的、多元化的教育體制。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終身教育”的理念,提出“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絡,為適宜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開辟更為廣闊的途徑,逐漸完善終身學習體系”的內容。對此應當做出具體的計劃和安排,通過十至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最終建立終身教育體制。當前,應當將發展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和其它多種形式教育;開放教育系統,加強社會教育和公眾參與;增加現行教育制度的彈性、選擇性和適應性作為重要內容。
如前所述,教育結構單一、學制僵硬、各類教育之間的不銜接、教育內容脫離實際、缺乏實用價值、教學難度過高等等,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產生對學生的排斥力,是造成教育機會、尤其是學業成功教育機會不均等的重要原因。通過深化教育體制、辦學體制、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是提高教育效率、增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石川.紓解基層公務員的難與煩[N]. 人民日報 ,2013,(5).
[2] 趙兵.如何讓鄉鎮干部踏實工作履職盡責[N].人民日報 ,2014,4(17).
[3]陳中原.中國教育平等初探[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10:179,2.
[4]肖昊.教育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2:64.
[5]蔡克勇.21 世紀中國教育的走向[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57-58.
注:
[1] 王石川.紓解基層公務員的難與煩[N].人民日報,2013,(5).
作者簡介:
劉凌峰(1967-12),男,河北平泉,副教授,本科,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研究;曲路(1991.11-),女,遼寧,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