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柱 聶春嶺
摘 要:新時期我國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生產結構日趨合理,帶動了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逐步完善。在這樣的時代發展前提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日益深入,在提升農業發展水平的同時,也引發了各類生態系統惡化現象。本文意在,以時下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研究,并提出系統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田水利;生態系統;分析;措施
21世紀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實現了飛躍式的進步,使我國生產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長足進步,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顯然,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農業發展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應及時采取長效性措施避免上述現象發生。
1 當前農田水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 地下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新時期我國政府進行了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意在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完善農業生產結構。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我國部分農業地區的推廣程度相對較弱,各類新興的農業技術并未得到廣泛的應用。以農業灌溉方式為例,新時期新型農業灌溉技術以滴灌為主,此項技術能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有效降低水資源浪費現象。而在實際應用環節,部分農業地區仍采用漫灌作為重要灌溉方式,漫灌作為我國傳統的農業灌溉手段已難以適應當前的農業現狀,利用大量的水資源進行粗放式灌溉,既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其灌溉效果又強差人意。除此以外,21實際我國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的逐年激增,對于農作物的需求量隨之提高,為滿足農作物的灌溉需求,部分農業地區采用水泵設備對地表層深處的地下水進行抽取,或使用井水灌溉,造成了地下水資源開發使用過度。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傳統農業生產往往采用地表水進行灌溉,而隨著耕地面積的增加,現有的地表水資源總量日益枯竭,部分地區則開始大規模的地下水資源開采。此類灌溉方式的確能夠結局短期內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加之我國關于地下水開采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缺乏對于地下水開采的合理管控,是這一現象日益加劇。
1.2 化肥與農藥的無節制使用
21世紀我國進行的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引導農業種植者降低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程度,并逐步采用休耕、輪耕的種植方式。但在實際推廣環節,新型農業技術并未全面深入農業種植環節,個別地區仍采用大規模農藥與化學肥料噴灑的方式以達降低病蟲害、增產增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會導致農作物表面農藥殘留現象,化學肥料也會通過耕地土壤的縫隙孔洞逐步滲透至地下,最終造成地下水資源污染。地下水資源污染現象難以被發現,且造成的后果較為嚴重,一旦污染現象發生需進行長期的治理方能見效。除此以外,化肥的無節制使用會引發耕地土壤的污染,造成土壤板結現象。而耕地的長時期、高頻率耕種會引發耕地土壤肥力流失與土地失活,長此以往會導致土壤顆粒粉碎,土密度降低,最終引發耕地沙化現象,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1.3 農田水利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材料的大規模使用
在我國各地區進行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最為常用的施工材料即混凝土,一方面,混凝土具有密度高、耐磨損性強的特點,能夠有效減少水資源的流失現象,保障水資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混凝土材料的大規模使用會影響水資源的向下滲透,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除上述因素以外,部分混凝土材料由于配比不當,在受到雨水沖刷后會發生粉碎脫落現象,脫落的混凝土碎塊會增加土壤的密度,致使地表面下滲困難,引發地下土壤缺水開裂現象。上述情況與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背道而馳,且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其對生態環境的多方面影響,通過合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水利工程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局面。
2 農田水利工程與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策略和方法
2.1 排水灌溉工程的優化
不同的排水灌溉方式所產生的效果不同,因此,我們應該貫徹落實國家的大政方針,改善和優化我國的排水灌溉工程,發展節水農業,將水資源進行合理高效的利用,增強排水灌溉工程與當地生態環境的協調性,促進檔期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從而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業的發展。
2.2 合理利用農田周圍的河湖
在各種各樣的因素作用下,自然界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大大小小的河湖,河湖中具有多樣性的物種與生態系統進行著一定的物質交換,對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些農田周圍的河湖,下滲到土壤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保持該區域的濕潤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減少地表徑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區域洪澇災害的壓力。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通過"圍湖造田"等方式,增加土地開墾面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鹽堿化、水土流失以及洪澇災害等不斷的出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應該采取退耕還林、退耕還湖以及人工濕地等方式,增加區域內的河湖,提高區域土壤的含水量,吸收區域的污染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區域的水質和土壤質量,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
2.3 對農田地區的土地進行適當的調整
為了增強農田生態系統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協調能力,我們要對農田地區的土地進行平整,提高土地利用的多樣性,從而為當地農田水利工程和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奠定基礎、提供保障。地貌類型和土地類型的多樣性對于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增強具有很大的價值,不僅能夠凈化、沉淀和分解土壤的污染物,而且還有利于提高農田種植的多樣性。根據當地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因素,合理的利用水田、道路以及濕地等土地,轉變單一的種植品種和土地類型為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種植品種和土地類型,從而進一步轉變和改善當地的生態系統。農田的平整要注意適當程度,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而且十分敏感,因此,適當的農田土地平整將會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的改善,過渡的人為干預,將會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2.4 構建農田林網系統
農田林網系統的構建不僅僅有利于降低風速,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調節溫度以及減少蒸發等,這些都有利于為當地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條件。我們應該重視起農田林網對當地水利工程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對檔期的農田林網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構建出適合當地地形、土壤、水源以及溫度等的農田林網,并且將林網的走向、密度等科學的考慮,對不同的下墊面采用不同的林網防護帶。
3 結束語
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升,人們不斷對自然環境采取創新性改造,雖然在經濟基礎上得到了很高的效益,但是生態系統也隨之受到了傷害。特別是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破壞環境問題很嚴重,為了不影響農田業發展,又要使生態系統受到保護,所以就必須采用科學辦法,促進農田水利工程和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于蘭鳳.論農田水利工程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J].水能經濟,2017(1):144-144.
[2]陳慧恒.論農田水利工程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2):227-227.
[3]平惠,馬亮.論農田水利工程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J].環球市場,2017(14):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