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蓮蓮
摘 要:筆者執教二十年有余,卻發現越來越不知該如何教小孩子了。《憫農?其二》有兩句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歷來我給小孩子講要珍惜糧食的道理,希望在孩子們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固執的認為小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跟讀好書一樣重要,可以說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就不可能學習好,在這個意義上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甚至比成績高更為重要。
關鍵詞:苦難;教育;教學
我是農村教師,所教的孩子也大都是農民的孩子,想來農民的孩子應該更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可是每天放學后,教室里面到處都是吃剩的饅頭和零食。不經讓筆者懷疑,珍惜糧食的道理是否已經過時了?記得有一年兒子回家(兒子在讀大學),明顯胖了不少,我說到還是城里生活好啊!跟兒子問大學里面都吃什么呀?兒子說大學食堂一般是二兩米飯加兩個菜,但是他拿兩個菜卻吃不完,一個菜就吃不飽,又舍不得把多余的飯菜倒掉,因此就胖了起來。我問他,那別的同學也是吃掉嗎?他說別的同學大都會倒掉,我接著問,那你為什么不倒掉,他說他舍不得。
與兒子的一番交談,對我感觸極深,記得兒子四五歲那會,家里很窮,去地里干活的時候,兒子常常跟我在地里撿麥穗,正如白樂天《觀刈麥》中所寫一樣,“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行,農民的入城務工,以及近幾年國家強有力的扶貧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珍惜糧食的觀念可能也很難形成了。特別是今年,黨的十九大已經確認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給小孩子講要珍惜糧食的道理還有意義嗎?
以上筆者對《憫農》的解讀似乎都已無法適應現代的小學語文教學,那么《憫農》到底應該怎么教?是否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憫農》詩中所描述的苦難,讓學生從苦難之中獲取養分,進而從作者的生平事跡切入?激發學生樹立起讀好書,將來為社會做貢獻的偉大志向呢?順著這樣的思路,筆者有了如下的教學思路:
一、初讀古詩、識字
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
二、逐行讀詩、品味
三、還原詩中的情景
第三步是教學的難點,難在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還原和講述詩中的情景。鼓勵學生講出自己腦海之中所想象出來的場景,然后筆者順著學生的描述,豐富學生所講述的故事。
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第三步之上,講筆者所準備好的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通過故事啟發學生認識人世間的苦難,引導學生把對人間苦難的同情之情化為學習的動力。
補充的背景知識和故事:
李紳(772-846),字公垂,亳州人。《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傳,但其中所記載的李紳卻并非完全是正面形象,李紳晚年因“吳湘案”而身敗名裂。怎么結合李紳事跡來給學生講授呢?百度百科上有這樣一則關于李紳的故事:
唐朝時候,湖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
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于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里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泄私憤。”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李紳叩頭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云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第3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通過這一則故事,首先能夠引出《憫農》的第三首,可視為為課外閱讀材料。因為是筆者將給學生聽,所以不存在識字問題,這也是說的教學和依托課本進行教學的不同之處。通過這則故事,講給學生人一定要有才能,而有才能則必須好好讀書,進而申明學習的重要性。
總之,育人成才是一門精雕細刻的藝術,從教路上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我們思考解決。以上就是我教學上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孫佩文. 《憫農》教學反思—關于小學古詩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考[J]. 教育科學:全文版:00083-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