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宇 王歡 張李君怡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興農理念已經深入到了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了,農技推廣工作直接關系著農業的發展水平和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但當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立不完善,各方面對農技推廣的不重視等都阻礙了基層農技的推廣效果,降低了農民的收入。因此,本文結合當前的農村產業布局,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問題、改善策略進行了分析,意在提高基層農技的推廣質量,建立完善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
關鍵詞: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問題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在農業種植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立,在研發農業新品種、保證農產品安全、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要以推廣員為中心,發揮其在農技推廣中的中堅力量。近年來基層農技推廣站制度不斷改革,在改革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弊端,這些弊端的存在嚴重的制約著基層農技的推廣效果,制約著農業的發展水平。因此,推進基礎農技推廣工作創新,構建完善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尤為必要。
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分析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主要是為農業技術的應用提供系統化的保證,促進先進技術在農業發展中得到高效利用,使農業技術成果被農民廣泛熟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首先要發揮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引導農民熟知并科學利用農業技術,增強農業產品的競爭能力。其次,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立不屬于盈利范圍,可以說是公益性的農業服務,有利于實現利益的均衡化。再次,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有利于發揮工業對農業的促進作用,也是國家和政府重視農業、扶持農業發展的重要體現。最后,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深入,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的認識,有利于幫助農民解決貧窮問題,促進我國農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問題和困難
(一)推廣資金不足,有礙推廣力度的提升
從對有關數據的調查可見,我國在農技推廣上應用的經費是很少的,不足發達國家的1/3,這就導致基層農技推廣的高成本與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大。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地方為了減輕政府在基層農技推廣上的責任,將推廣服務引到了市場經濟中,這就出現了不少農機被拍賣,技術被撤銷的現象,農技推廣人員也因此流失,阻礙了基層農技推廣力度的提升。另外,由于推廣資金的不足,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無法很好的進行科研、教學等活動,也沒有與科研單位、學校等進行交流合作,從而降低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效率。
(二)農民接受能力低,推廣成果不高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受環境影響較大,高學歷人才普遍存在不愿意下鄉的現象,所以我國縣級以下的農技推廣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鄉級推廣員以全民制合同工為主,這些人員文化程度低,知識接受和更新慢,導致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難以適應技術發展的需要。另外,基層農技部門工作環境差,工資待遇低,學習和進修機會少等都成為了基層農技部分無法吸收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原因。而推廣人員現階段的素質致使他們無法很好的應用和操作農業新技術,無法為農民提供權威性的技術保障,導致農技推廣成果不高。
(三)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服務實效性低
目前我國基層農技服務機構按照縣級政府涉農機構設置了七所八站,出現了機構臃腫,人員過多的現象。基層農技服務機構的七所八站并不歸屬同一部門管理,不同部門之間各自為利,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結構,從而導致很多人員產生了“無利不起早”的錯誤思想,很多實際工作無法得到有效落實,阻礙了農技推廣服務的實效性。另外,基層農技服務機構的管理形式極易受當地政府的影響,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為政府承擔行政事務,為政府的附屬工作服務,進而降低了農技推廣服務的實效性。
(四)無法實現科技供求方的有效對接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服務主體和投資主體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但農技推廣機制的缺乏導致供求方無法實現有效對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民習慣于政府的無條件支持和援助,自身對新技術的抵御能力低,而政府也無法承擔太多的技術成本;第二,投資主體和服務主體之間的利益不一致,農業教育與人才培養之間的聯系不緊密,導致所培養的人才無法在基層農技中發揮相應的作用。目前農業方面很多科技成果與農業的實際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實用價值高的新農技推廣效果不高。第三,多數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沒有被納入到財政撥款范圍內,有少數納入財政撥款的也屬于象征性的,這就導致農技推廣工作逐漸出現了“斷奶”問題,極易因此出現重經營輕推廣的現象。
三、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基層農技推廣基地和制度建設
第一,加強基層農技推廣基地的建設。基層農技推廣基地要以鄉鎮為主,對鄉鎮農技推廣基地的改革建設給予更多的關注。首先,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建設進行整體規劃,爭取更多的投資,開展鄉鎮農技站的建設。其次,對基層農技站推廣人員的素質進行提高,在現有機構編制的基礎上,對在編的農機推廣人員進行重新的定崗定責,優化基層農技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結構,提高人力資源的科學性、合理性。第三,加強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服務性。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要在發揮自身公益性職能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服務職能的提高,為農民提供更高水平的農技服務,發揮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作用。
(二)創新和豐富基層農技推廣的手段
第一,基層農技推廣必須要有專門的站點對此進行支持和服務,在服務中對工作人員進行定崗定責,由專門負責的人對農技推廣進行負責,推廣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可以走家串戶,深入到各家去為農民開展技術服務,取得農民的信任,與農民建立親密關系,以此來促進農技成果的轉化。同時,在農技推廣中,可以發揮榜樣的作用,利用每個村鎮的典型提高推廣效率,也可以借助改革中的典型,舉辦交流會,以此對農技進行大力宣傳,向農民推廣相關的經驗和做法。
第二,采用分片包干的農技推廣方式,在推廣中以村為單位,可以根據村屯范圍配置一個到兩個農技員,要求農技員全面負責所有農戶,對種地大戶重點對待,形成科技示范戶。在日常工作中及時解決區域內產生的各類技術問題。當有農技人員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時,應該馬上向上級部門匯報,尋求其他技術人員的幫助。
(三)實行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量化管理
加強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量化管理,將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普及到所能涉及到的責任區內,這樣才能夠使農技覆蓋到每一個農戶和每一片土地上去。同時,農技推廣的量化管理可以解決農業改革之后產業結構多與農技推廣專業的設置少的矛盾,便于農技的推廣和普及。以往農技推廣部門承擔了較多的政府工作,農技人員的專業性不高。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量化管理,有利于對農技制度進行改革,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這樣農技人員有更多的時間深入到農戶中去,在促進農技推廣的同時,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最終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目的。
(四)強化市場引導型模式的應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技推廣的市場化逐漸實現,農技企業承擔著農技推廣主體和農技推廣載體的雙重角色。市場引導型模式的應用,能夠將零散的農戶集中到一起,并將他們作為企業的生產基地,從而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這些服務主要包括新的生產資料、新技術、新品種等的推廣,以此來解決農戶與農業市場之間的矛盾。市場導向型模式的應用,強調農業科技企業要與農民之間建立起平等的關系,盡可能的給予農民更多的話語權。同時,在利益的分類上,企業要轉變以往的風險承擔方式,將農民的風險分散出去,提高我國的農業化水平。另外,國家和政府要為農技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農技企業也應該拓寬籌資渠道,提高自身的技術力量,促進先進農技在農業中的高效推廣,發揮農技應有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以食為天,農業不僅是人類生存的重要保障,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亡衰敗的直接影響因素。所以,加強農技改革和農技推廣服務,對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國家和政府要提高對基層農技推廣的重視,基層農技部門也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擺正自己的服務意識,及時發現當前農技推廣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
參考文獻:
[1]李花利,段乖利,李鎖利. 基層農技推廣方式方法探究[J]. 基層農技推廣. 2017(04).
[2]何曉瓊. 淺析如何做好基層農技推廣工作[J]. 南方農業. 2017(03).
[3]袁光璟,韋煒. 淺談基層農技推廣中的理論培訓與實踐指導相結合[J]. 農家參謀. 2017(10).
[4]夏敬源. 改革創新農技推廣服務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J]. 中國農技推廣. 2008(04).
[5]姚瑤,李飛. 淺談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及完善對策[J]. 農業科技通訊.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