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麗榮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東關中心幼兒園,江蘇宿遷 223600)
幼兒園課程改革是近年來幼兒教育改革的焦點之一,也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節奏教學以它特有的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使原本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其不但可以激活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氣氛,真正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地位,還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極大地開發幼兒的潛能[1]。針對這一特點,我們進行了節奏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嘗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節奏,如下雨的聲音、小動物的叫聲、走路聲、小鬧鐘的嘀嗒聲、汽車的鳴笛聲……那么,怎樣引導幼兒去尋找它、感知它,并能較好地表現它呢?我們首先引導幼兒從“聽”節奏開始進行感知,先教給幼兒傾聽的方法,然后告訴他們,這些有規律的聲音叫節奏,再請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回想一下自己曾經感知過的節奏,引導他們分別說一說、學一學和做一做。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很快就說出了各種各樣的節奏:咚咚的敲鼓聲、轟轟的打雷聲、嗒嗒的馬蹄聲、火車的隆隆聲……每當幼兒表現出一種新的有節奏的聲音,都會興奮不已,也覺得特別自豪:這是我發現的!這是我的耳朵聽出來的!由此,我們趁勢引導幼兒主動地到周圍生活中去尋找各種更多的聲音節奏,并根據這些聲音組成不同的節奏型,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和理解,培養幼兒初步感知節奏的能力。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環境熏陶下,幼兒的自然智能、觀察智能和音樂智能等都得到了有益的發展[2]。
從節奏進入音樂,是最自然也是最容易被幼兒接受的一種方式。開始時,是老師拍一種節奏型,幼兒模仿;接下來從引導他們拍拍手再到跺跺腳,逐漸發展到手打節奏腳踩拍率。如訓練x x x x ∣ x x xx x∣節奏型,開始時我讓幼兒隨意用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來打節奏,只要卡準節拍就行,漸漸地就要求幼兒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腳來代替,并將此節奏型變成各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訓練。然后讓幼兒通過傾聽音樂打節奏,最初是練習手的動作,進而是發展節奏感和聽覺敏銳性。漸漸地,幼兒自己也能創編出一些節奏型讓小伙伴來模仿。他們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真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的節奏感也有了明顯進步。
在音樂課上,朗誦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開始教歌先不給幼兒歌詞和聲高,只把歌曲的節奏給他們,用拍手、踏腳等聲勢動作來練習拍打節奏型,讓幼兒反復聽、做,然后再引入正題。這種模仿節奏的練習其實是一種很好的節奏訓練方法。幼兒熟悉節奏后再加入歌詞和聲勢同時進行,也就是用“說白”形式練習掌握歌曲節奏,最后再加入演唱。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群體意識、參與意識、操作意識以及自我表達、自我控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他們始終處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中,唯恐自己哪一個環節有疏忽,就有可能跟不上。久而久之,就培養起了幼兒較強的音樂節奏感。相應地,他們的音樂智能、語言智能和身體運動智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
奧爾夫強調從節奏入手的音樂必須結合語言的節奏。因為音樂與語言本身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語言本身就已含有生動、豐富的節奏。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們從幼兒的名字、小動物的名字、古詩、歌曲的歌詞中,找出一個最短小、最簡單的節奏型,以此為切入點對幼兒進行最初的節奏訓練。如節奏型范例:

在教學中,我們十分注重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如幼兒學習了上面兩種節奏型后,我們啟發他們邊拍該節奏邊說一個詞,手口要一致,節奏要準確,并且不能重復別人的詞。經過這樣的啟發式練習,幼兒的節奏感大大增強了。
在學習詩歌時,我們也不再是單純地教幼兒朗誦,而是邊用聲勢邊帶幼兒朗誦。針對幼兒熟悉的古詩《憫農》《春曉》《鵝》等朗朗上口的押韻的特點,我們組織幼兒進行創編節奏活動。如對《憫農》中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幼兒創編的節奏各不相同,有的幼兒拍的節奏是這樣的:x x x x∣x —∣x x x x∣x —∣,即:鋤禾 日當∣午—∣,汗滴 禾下∣ 土—∣;有的幼兒節奏是這樣的:x x ∣x x x ∣x x ∣x x x∣, 即:鋤 禾∣日當 午∣,汗 滴∣ 禾下土∣。通過以上的形式練習,幼兒在對節奏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再讓幼兒嘗試為兒歌、歌曲、樂曲配節奏時,他們就顯得很自信,毫不費力地創編出多種節奏型。
在這些活動中,幼兒的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我們還可以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節奏。在教學中,我們利用貼近幼兒生活和經驗的語言來引導幼兒:“小朋友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個小小的樂器廠,它能發出許多美妙的聲音,咱們來比一比誰的聲音最好聽。”動作由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體會由自己表演出來,比較自由、靈活,而不是由教師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和鼓勵,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現節奏,以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每個幼兒都喜歡敲敲打打,打擊樂就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為此,班級創設了音樂角,投放與節奏教學方面有關的打擊樂器及相關的輔助材料,開始先讓幼兒無意地敲打著玩,目的是想讓幼兒了解各種不同樂器能發出不同的音響。然后,引導幼兒通過親身操作,知道用不同樂器能發出不同的音響效果,如:用鼓槌敲打鼓的正中、側面和邊緣,其聲音各不相同。待幼兒對樂器產生興趣之后,我們就有意地加以引導、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樂器為他們熟悉的歌曲打節奏,也可以自由創編節奏。接著,讓幼兒通過與材料的互動,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除此之外,我們還設置了表演區,并為幼兒提供一些便于他們欣賞和表演的音樂、故事、兒歌和游戲的磁帶和碟片,注意培養幼兒的視聽結合能力,增強他們對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力。
總之,在幼兒的節奏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的資源,有待我們教師從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挖掘和開發。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教師若能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幼兒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節奏教學,“寓教于趣,寓教于樂”,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我們的節奏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旦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尹愛青.當代主要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大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