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潤東(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能開啟人固有的靈性,使人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生活中具有情趣、具有微妙情感的東西,讓人在平凡的學習、生活和T作中不斷地發現美、認識美、體驗美,進而創造美、展示美,使人的內心情感和諧發展,并以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與人生,追求品味人生。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則為生活提供了一種新的情感本體的審美視域,使人追求詩意的生存方式,提升生活品味,尋找人類精神的伊甸園和人生的歸宿。
為了進一步探討德育與藝術教育之間關系的問題,首先讓我們通過對這兩種極端觀點進行分析和辨證之后,再梳理德育與藝術教育之間關系的問題就會更為深刻明了。一種觀點認為藝術本身是絕對獨立的,藝術教育也是絕對獨立的,與德育毫無關聯。近些年來,受西方文化藝術思潮的影響,中國開始出現唯美主義。唯美主義藝術家們認為藝術與道德、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沒有任何聯系,藝術就是藝術,是絕對獨立的。如今這種觀點和看法也影響到了藝術教育,特別是高校的藝術教育。他們否認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強調藝術教育的獨立性,割裂了藝術教育和德育的關系。認為藝術教育和德育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學科,這種觀點和看法導致了藝術教育中所特有的道德教化功能被大大削弱。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藝術教育只是德育的工具和手段,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這種觀點使得藝術教育無法充分發揮出其所特有的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有了用于心性修養的“禮樂”活動,禮樂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禮”是指道德倫理教育活動,即德育,“樂”是指具有審美性質的藝術教育活動。這種禮法、技藝相結合的教育實際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體的教育。德育與藝術教育在審美判斷與道德判斷方面也具有相同性,如在描寫英雄人物的文學作品中的欣賞過程中,既會對英雄人物的行為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感,也會對英雄形象產生喜愛之感。當學生在學習《詩經》、《離騷》、《蘇武傳》、《滿江紅》等詩歌時,之所以會為作品的藝術境界和優美的詩句所陶醉,不僅是因為其詞句運用的絕美,而是因為其作品所表現的是愛國的激情和先天下的博大胸懷。因此,岳飛、屈原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為美的化身。所以說人的審美心理和品德心理是相融的,對于美的事物和善的事物的判斷也是相同的。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正確的藝術教育使人有了正確的審美能力,就能接受各種正確的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從而促進道德發展。而也只有具有了正確的審美能力,才能辨別事非對錯,也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關于這一點,席勒就曾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 這說明具有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的藝術教育是促進德育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首先,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為德育提供了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手段,將德育抽象的形式融于藝術形象的美感之中,使抽象的感性知識變得形象、活潑,避免了傳統德育的被動灌輸與空洞說教,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得情感和思想的愉悅、理智的滿足、心靈的凈化。其次,“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彰顯德育內容的社會美、自然美、科學美與創造美,并使高校德育在內容結構、方法手段等方面給人以審美的享受與道德情感的熏陶,體現德育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審美特點,超脫了功利主義與知性主義的束縛,依藉藝術形象,營造出美的意境,抒發美的情感,讓學生在道德學習與藝術審美體驗中發現美、感悟美、欣賞美,進而追求美的理想,生成美的人格,塑造美的人生”。再次,高校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使審美感知、審美情感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奇妙地相互交融在一起,有利于現代德育沖破傳統教條主義的樊籬,實現向現代主體性德育的轉換。這一融合體現了當代高校德育的精髓,使德育與藝術教育相互浸潤、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與可接受性,更使個人健康豐富的情感、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協調發展,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人類社會富足的發展,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帶來生態環境的惡化;利益追求的最大化使人們精神生活空虛、心靈焦慮困惑,而高校人文素質課程不被重視,忽視“智”與“美”的涵養,這極易導致大學生善美隔離、心智分裂。人的發展是多維的,德育與藝術教育的相融為人的多維全面發展提供了機會,使人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懂得欣賞藝術美,擁有健康向上的心態,從而促進他們德性的生長,幸福感的累積。大學生在領略藝術美、科學美、自然美與技術美的交融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使人品格完善、情感豐富、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使他們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新型人才。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實際上是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過程,就是幫助人實現由自然人到具有審美能力的人再到道德的人,最終達到審美境界的人的過程。而藝術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催發了這一進程,個體在認識自我中開發德能,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最后通過自我揚棄超越自我,使自身趨近于審美境界的人。
高校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要求將藝術審美精神滲透到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去,使教育教學達到一種完美、和諧的境界。這樣能夠有效地調動大學生的德育積極性,將道德的他律手段內化為自律功能,自覺地承擔起培養道德人格的任務。在人格完善過程中道德情感培養與藝術審美兩者在目標上的一致性,使得學生在獲得審美的愉悅和享受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情操得以陶冶,在潛移默化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質不斷得到升華,從而成為一個涵養豐厚、人格高尚的人。藝術以聲音、影像的形式感染人,以集中美的方式贊美美好情感,藝術通過表現和塑造情感使人的個性得以和諧發展,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能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感染力,使大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精神享受愉悅,能將藝術升華道德感、完善道德人格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有利于大學生完美道德人格的塑造。
現代社會發展的綜合需求和態勢,要求全面發展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而藝術恰恰是培養形象思維與審美想象力等重要創造力的源泉。綜合能力素質要求人才擁有廣博的知識體系與和諧的知識結構,而要達到這種知識能力的和諧的狀態,也要求新型人才必須具備藝術、審美的態度與素養。因而“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也就成為了必然。藝術能活躍與完善人的思維能力,藝術以它的靈活性、多變性和啟迪性,激發和強化了人的創造沖動,培養和發展了人的審美知覺力和想象力,開啟了人的創造力。因此,高校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啟智創新的功效,培養德、智、藝、美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總而言之,德育與藝術教育融合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人格,使個體素質走向全面協調而自由發展的境界;德育與藝術教育融合也有助于發展形象思維、創新意識,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人才;“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還能給人以自由、超越的審美快樂,在規范、節制與凈化情欲的基礎上,提升生活品味,賦予人類以超脫精神,陶冶和塑造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與完美的人生境界”。因此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深情呼喚。
參考文獻:
[1]顏世華.高校德育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2017
[2]袁本新,德育與藝術教育有機融合促進大學生全面研究[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