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日卓瑪(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因為翻譯是一種運用語言文字的工作,所以,同樣內容的文章或句子,可能有不同的翻譯。因此譯者應努力把握兩種語言文字之間的對應規律。當然,翻譯過程中除了能夠彼此對應的部分以外,還有許多彼此不能對應或對應不完全的部分。往往需要在多種不同形式的表達中挑選一個最恰當,最能表現原文意思的表達形式,或吸收、借用、創造一些新的表達形式,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其內容有語言、文字、圖形、符號的翻譯。其中,"翻"是指對交談的語言轉換,"譯"是指對單向陳述的語言轉換。"翻"是指對交談中的兩種語言進行即時的、一句對一句的轉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換為一句乙語,然后再把一句乙語轉換為甲語。這是一種輪流的、交替的語言或信息轉換。"譯"是指單向陳述,即說者只說不問,聽者只聽不答,中間為雙語人士,只為說者作語言轉換。
一、譯者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多識仁波切在他的談翻譯原則一文中提到“從事文字翻譯是一門嚴肅的科學。專業翻譯任何一種學科,都首先面臨的是該專業特有的術語。故從事翻譯工作專業人員,至少要必須掌握以下三個方面知識:一,不但要熟練地掌握翻譯和被翻譯的兩種語言,而且要掌握兩種語言的語法規律,修辭特點,表達方式,感情色彩以及各自語言流行的時代環境和所代表的歷史文化特點等等;二,要精通翻譯原文所涉及的專業學科知識和有關知識。三,要掌握翻譯理論知識和技巧。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文詞轉換,而是將一種思維模式和代表這種思維模式的特殊的語法和詞匯形式,轉化為另外一種思維模式和語法詞匯形式的高難度工作。
他主張翻譯上允許個性的存在。十個人譯同一部作品,就會有十個不同的版本。這在翻譯上是允許的。
翻譯是語際交流過程中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梁。一般來說,翻譯的標準主要有兩條:忠實和通順。忠實是指忠實于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也就是說,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得到的信息與原文讀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通順是指譯文規范、明白易懂,沒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象。嚴復在《天演論》提到,翻譯的基本原則,乃“信達雅”三字。他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指意義不背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
二、翻譯原則與譯者職責的融洽。
翻譯上的一條重要原則是:譯文要使用當代流行的語言,要適應當代社會的語言環境。做不到這一條,就達不到傳情達意的‘達’字的標準,其譯文等于是廢品。”“使用當代流行語言,適應當時社會語言環境” 藏文是就是一種口語化的文字,沒有文言和白話的區別。我認為翻譯的目的就是在深刻理解原文原話含義的基礎上,將用譯文的思維模式,語法特點,詞匯形式,原原本本地傳達給讀者。寫作和翻譯的服務對象是廣大讀者。譯師首先要考慮的是譯文服務對象。要考慮服務對象的普遍的文化水平,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語言狀況,其次,要考慮時代特點和翻譯所面臨的現實文化環境等因素。脫離群眾,脫離時代發展潮流的任何行為都是自取滅亡的行為。郭末若先生曾經說過:“翻譯是再創作”。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都有這種體會。
對同一部著作翻譯,由于譯者對原作知識理論的專、精差別所造成的對原文理解的深淺程度不同,由于對原作的語言文字掌握的廣度、深度、精度不同,在加上譯者文化水平和語言表達風格不同,所翻譯的作品也就因譯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這個過程從邏輯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必須從源語言中譯碼含義,然后把信息重新編碼成目標語言。所有的這兩步都要求對語言語義學的知識以及對語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個好的翻譯,對于目標語言的使用者來說,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說或寫得那般流暢,并要符合譯入語的習從翻譯的運作的程序上看實際包括了理解、轉換、表達三個環節,理解是分析原碼,準確地掌握原碼所表達的信息;轉換是運用多種方法,如口譯或筆譯的形式,各類符號系統的選擇、組合,引申、濃縮等翻譯技巧的運用等,將原碼所表達的信息轉換成譯碼中的等值信息;表達是用一種新的語言系統進行準確地表達。
小結:
讀者、譯者或作家只有在翻譯過程中一遍遍尋覓其整體的程式,努力恢復原文和譯文力量的平衡,才會對文本忠實并作出負責任的回應。而往往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占有性理解已經被破壞。翻譯過程中的忠實是道德范疇,同時在整體意義上來說,也是經濟范疇。通過自己的翻譯手段,筆譯或口譯人員創造重要的交流條件。文化背景等指針在原文與譯文之間搖擺,惠澤雙方。故的確存在理想的沒有卻失的交流。換言之,譯者必須掌握雙語和雙重文化。他在知識、技能和感知方面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其創造譯文的能力和對原文的理解。對任何有關翻譯的意見進行考察,都有助于確認以下事實,即翻譯的描述和定義都不是決定性的規則所提供的,而是取決于或然性的規則。因此,不考慮到大量的不同因素,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對這些因素進行衡量,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
參考文獻:
[1]謝震天主編.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2]多識仁波切.談翻譯原則.[J]西北民族大學藏學院微信公眾平臺
[3]劉云虹.翻譯批評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07
[4]孫黎明,阮軍。翻譯理論的多視角研究.[M]水利水電出版社,2016.06
[5]穆雷.翻譯研究方法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2.01
[6]陳徳彰.翻譯辨誤.[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