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潤巖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學鄉土歷史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464)。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84-02
現代西方德育理論關注兒童生活經驗的成長與道德體驗,倡導學生道德發展應立足于自身社會生活實踐,并要關注社會規范、倫理價值、行為方式對青少年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加強,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視與推進,鄉土文化德育也得到中小學的逐步重視。永昌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區域文化資源豐富,挖掘它所包含的德育要素,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有助于讓學生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下,促進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加固道德成長的內在根基。
一、以鄉土歷史教育培植學生的愛國情懷
盡管我國地域歷史文化各有特色,但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鄉土環境都孕育了大批仁人志士,他們胸懷民族、憂國愛民、積極進取的感人事跡與精神品質,構成鄉土文化的愛國主義主旋律,為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教育提供了豐厚素材。河西地區人文薈萃,一代代杰出人物和仁人志士的精神品格和情懷,更是令人崇敬。如胡執禮,明代永昌人,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發奸摘伏”,清廉正直,勤政望重。王世禎詩中寫道:“關西清白古來傳,數到胡威更瑩然。”永昌縣城曾為他立“志存報國”、“早歲登瀛”、“黃甲開先”三坊,以示紀念。紅西路軍血戰永昌,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用鮮血譜寫英雄史詩……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教授說過:“愛國主義并非空泛的口號。愛國必先愛家,只有了解了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才能熱愛她建設她,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鄉土文化中眾多志士仁人的榜樣示范、名人先賢的生動事例,是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最鮮活最具體的教育資源。我們組織學生講家鄉的故事,了解名人風范和先輩們創造的歷史輝煌;追尋西路紅軍足跡,瞻仰墓碑,緬懷先烈;講水磨關遺址,參觀焦家莊民俗歷史紀念館,尋訪甘肅省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的建設者……讓愛國主義教育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通過了解本地區的特色與歷史以鄉土教材為起點,擴大學習范圍,由愛鄉而愛國。
二、以鄉民俗禮儀教育傳承倫理道德
地域文化的人倫特點與規則資源,對于地處其中的中小學校來說,是一筆豐厚生動的德育資源,對中小學生來說,是具體可感、可直觀借鑒的德育讀本。前輩口耳相傳的道德規則,眾人外化于行為表現的民俗禮儀,更是學生可以耳濡目染的榜樣示范。跟中國所有鄉土文化一樣,永昌農耕文化表現出孝慈仁愛、勤勞樸實、廉恥禮義、互信互助、悲天憫人、吃苦盡責、和合安樂等倫理品行,這是中國社會道德的根基與基因,即使在面向未來的社會變遷與現代化建設中,也是不能丟棄的道德品性。
因此,注重發揮鄉土教育的本體價值,既能弘揚民族傳統倫理道德,又可以塑造學生道德品格。我們積極開展鄉情教育、勞動教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了解和研究本地區的文化、傳統、民俗、名人、家族、族譜、文物古跡、語言等;開展社會責任教育,走進敬老院,走向街區村落,走近鄉村生產,幫助學生學習做人、學會生存,培養學生的仁愛共濟、立己達人品質,使其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三、以鄉土藝術教育培養審美情趣
鄉土文化包含的地方文化遺產與傳統藝術資源異常豐富,其美學意義也十分獨特,對中小學開展多樣化的德育和審美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河西融合自然歷史與人文特色的莫高窟壁畫,兼具說唱彈藝術,委婉生動、精妙絕倫的地方戲曲……這些都是文化藝術瑰寶的具體體現。
就永昌而言,手持卷經,用一種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方言,聲情并茂地講述著一個個蕩氣回腸、催人淚下的故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昌寶卷”; 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唱腔曲牌, 以一種極為直白、樸素的表演形式,傳達著為賢行孝的道德理念,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與藝術感染力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昌賢孝;栩栩如生的皮影戲,粗獷豪放的節子舞,璀璨奇幻的“卐”字燈……眾多的地域傳統文化藝術融合于現代社會生活之中,具有鮮明可感的審美因素與審美價值,對中小學生的道德養成以及審美教育來說,儼然一部生動鮮活的教科書。
鄉土文化教育是愛家鄉的教育,鄉土文化教育也是一種文化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到家鄉文化的特色與淵源,發展了學校德育課程,激發了學生愛鄉愛國的情感,提升了人文修養,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永昌縣志編纂委員會.永昌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2]田明清.文化與德育教育方式之探索——鄉土文化基礎上的德育教育[C].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2005.